吳三桂反清錢幣“利用通寶”
“利用通寶”是明末降清明將吳三桂鑄造的錢幣,從“利用通寶”這一枚錢幣的流通時間,可看到其歷史意義。吳三桂舉旗反清的主要運作方式有兩種,一是武力推進,搶占地盤;二是發行錢幣,激活經濟,穩定人心。有學者認為發行錢幣比武力推行的意義要大得多。吳三桂在造反之初還沒有年號,他想到了“利民用”這個說法,于是鑄造了“利用通寶”,在其管轄地區發行。1678年,吳三桂率兵攻入湖南,在衡陽自立為皇帝,國號“周”,年號“昭武”,發行“昭武通寶”。吳三桂死后,他的孫子吳世璠在云南王府繼位,改年號為“洪化”,鑄造的“洪化通寶”這。三種錢幣共存時間僅3年,其中“利用通寶”生命力最強,從1674年起一直到清代中后期,在漫長的200多年中,南方各省特別是云、貴、湘(尤以臨澧地區為盛)把它夾雜在大清朝廷的錢幣中流通,直至民國初年才停止使用。其流通時間之長,創下了歷史上各個起義軍和反朝廷的政治集團所發行的錢幣之最的紀錄。

利用通寶
這樣一枚鑄幣,并非出自于政府官鑄,而是由吳三桂這樣的地方諸侯所為,以“利民用”而取名為“利用通寶”,被稱為泉界奇葩。利用通寶有多種版式,大致有背“厘”“二厘”“五厘”“一分”,以記折銀,折二錢背二厘,折五錢背五厘,折十錢可見背簡體一分或繁體壹分,又分穿上下一分,穿左右一分等。利用通寶有光背和背“云”、背“貴”等字,面文楷書直讀,文字書寫頗為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