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龜科Scarabaeidae
金龜科是金龜總科中一個較大的科。金龜科甲蟲通稱蜣螂,俗稱屎殼郎。它的分布幾乎遍及全球。蜣螂的身體多圓形或橢圓形,體壁堅硬,黑色或黑褐色,也有具花斑或身體反射金屬光澤者。頭部前面的唇基與眼上刺突十分發達,兩者多聯成扇面形或多齒形的“鏟”蓋住口部。咀嚼式口器,觸角鰓葉狀,觸角8~9節,末端鰓片部3節。雄體的頭部、前胸背板常有角狀及其他形狀的突起。外表小盾片缺失。鞘翅隆起,臀板外露。足強大,前足脛節適于挖掘。蜣螂有一定的趨光性。
蜣螂的成蟲與幼蟲均以哺乳動物糞便及其他腐敗物質為食,對凈化環境有一定作用。它們不僅被稱為大自然的“清道夫”,還是重要的藥用昆蟲。
12 神農潔蜣螂
Catharsius molossus(Linnaeus)
屬金龜科Scarabaeidae。俗名屎殼郎。成蟲體長:24~40mm;寬:17~23mm。體短闊,橢圓形,身體背面隆起,體黑或黑褐色。頭大,唇基扇面形,雄體唇基后中部有1向后略彎的角突。觸角9節。雄蟲前胸背板中部有1隆起的橫脊,橫脊中段略前沖;兩側具前指或略向外的齒突,在齒突的前下方有斜坡狀的凹坑。小盾片缺如。胸下具棕黃色長毛。前足脛節外緣3齒。神農潔蜣螂是常見糞食性種類。成蟲多晝伏夜出,善于把新鮮糞便緊縮成團,用土與自己的分泌液粘上一層泥殼,形成結實的糞球,然后將其拖入洞內,產卵于糞球之中。成蟲雄體可入藥,有鎮驚、止痛、通便等作用。成蟲4月出現。
分布:中國華北、華東、華南、西南及西藏;越南,老撾,緬甸,泰國,印度,尼泊爾,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阿富汗。

13 云南嗡蜣螂
Onthophagus yunnanus Boucomont
屬金龜科Scarabaeidae。成蟲體長:14~17mm;寬:8~10mm。體壯實,背、腹均隆凸,黑色,晦暗。觸角9節,鰓片部黃色。雄蟲頭短闊,近半圓形,前側緣近梯形;頭面布有粗刻點;頭頂有1橫脊,其兩側端向后上方延伸成細長的角突,此角突近端部下方有1枚齒突。小盾片缺失。前胸背板中部有1雙葉形凹坑,坑面散布細刻點,坑側沿前段向上延伸呈1扁形突起。鞘翅短闊,每翅有7條刻點溝線可辨。臀板近三角形,中縱微脊形。前足脛節外緣4齒,后足脛節端部喇叭形。云南嗡蜣螂成蟲、幼蟲均喜食牛糞,牧場、草原處處是它們的蹤影。成蟲5~10月出現。
分布:中國湖北、福建、四川、貴州、云南。

14 小駝嗡蜣螂
Onthophagus gibbulus(Pallas)
屬金龜科Scarabaeidae。成蟲體長:9~10mm;寬:6mm。體小至中型。除鞘翅外全體黑色;鞘翅黃褐色,翅上有散亂的黑褐色小斑點。頭長而大,雄蟲的頭近三角形;唇基向前伸長,前端向上折翹;額唇基縫呈微隆的橫脊;頭頂向后上斜行延長呈條板,條板上端急劇收狹呈指狀突,指狀突端部向后彎指,側視板突呈“S”形。觸角9節。前胸背板橫闊,密布短毛及刻點;前中部有可適應頭頂條板活動的光滑凹坑。小盾片缺失。鞘翅刻點溝淺,溝間疏布短毛;翅面縱紋細弱可辨,紋間布有小凸瘤。臀板三角形。前足脛節外緣4齒,中、后足脛節端部喇叭形。小駝嗡蜣螂喜食動物糞便。成蟲5~8月出現。
分布:中國東北、內蒙古、河北、山西、甘肅、青海、新疆;俄羅斯,蒙古,歐洲各國。

15 叉角利蜣螂
Liatongus vertagus(Fabricius)
屬金龜科Scarabaeidae。成蟲體長:7~11mm;寬:5mm。體小型,具金屬光澤。前胸黑綠色,唇基、觸角、鰓片部及腿節黃色,鞘翅棕褐色。雄蟲頭上有1直立后彎、末端分叉的角突,角突長度超過頭部縱長。觸角8節。前胸背板中部高高隆起,頂端有1前伸、末端分叉的角突。雌蟲簡單。小盾片小,但可見。鞘翅縱肋溝線明顯,翅端部光潔無毛。足粗壯,前足脛節外緣4齒顯著,中、后足脛節外緣具2齒;前跗節細弱。叉角利蜣螂喜食牛糞。成蟲雖然個體較小,但因其頭與胸部相對應的角突造型別致,身體色彩亮麗,受到人們的青睞。成蟲5~10月出現。
分布:中國河南、陜西、四川、貴州、福建、廣東、廣西、海南、云南、西藏、臺灣、香港;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印度。

16 臭蜣螂
Copris ochus Motschulsky
屬金龜科Scarabaeidae。成蟲體長:21~30mm;寬:12.6~15.2mm。周身黑色,光亮。體下密被棕褐色絨毛。頭闊大,唇基前緣中央微凹陷,雄蟲頭上具1強大向后彎的角突,額前部有橫形隆起,其側端瘤狀或齒狀。觸角9節,鰓片部3節。前胸背板寬大,雄蟲后半部密布刻點,高高隆凸,中段呈1對對稱的前傾角突,角突下方陡直光滑,側方有凹坑,凹坑側前方有1枚尖齒突。發育弱的個體,頭上角突短小,前胸背板角突處僅見橫脊形痕跡。雌蟲簡單。小盾片缺失。鞘翅刻點溝淺,溝間帶平緩。臀板近三角形,密布刻點。足粗壯,前足脛節外緣3齒強大;跗節退化成線形。臭蜣螂喜歡食糞,有趨光性,夜晚燈下常可見其活動。成蟲8月下旬出現。
分布:中國東北、內蒙古、河北、河南、山西、山東、甘肅、江蘇;朝鮮,日本,蒙古。

17 小角糞蜣螂
Copris angusticornis Arrow
屬金龜科Scarabaeidae。成蟲體長:10.5~13mm;寬:6~7mm。黑色。頭大而寬,扇面形。雄蟲頭上具1向后彎的指形角突,近角突的根部兩側各有1小型上指的刺突。小盾片缺失。前胸背板橫寬、隆凸,密布粗大刻點;中央及兩側有3個駝峰形角突,中部角突端部微凹,鈍叉形;中角突后具淺縱溝。鞘翅縱肋溝明顯,溝內刻點大,排列整齊。前足脛節外緣具4齒,端距發達,前跗節細弱。小角糞蜣螂個體較小,造型別致。成蟲6~9月出現。
分布:中國湖北、福建、四川、貴州、云南、西藏;越南。

18 牛頭巨蜣螂
Heliocopris bucephalus(Fabricius)
屬金龜科Scarabaeidae。成蟲體長:39~55mm;寬:30~35mm。身體大型,棕黑色。雄蟲頭部近圓形,頭上生有1短柱狀角突。前胸背板強烈隆拱,中部有1對前伸、牛角狀的角突,角突之間有1前探橫脊。雌蟲簡單。足粗壯,前足外緣具3齒,前跗節細弱;后足脛節端部喇叭形。前胸及腹下密被棕黃色毛。牛頭巨蜣螂體形強壯結實,尤其前胸背板上面兩側的1對角突形狀酷似牛角。糞食性。在野外很難尋獲。成蟲5~10月出現。
分布:中國福建、海南、云南;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泰國,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亞。

19 上帝巨蜣螂
Heliocopris dominus Bates
屬金龜科Scarabaeidae。又名大象糞金龜。成蟲體長:50~65mm;寬:31~38mm。身體大型,周身黑色。頭大,唇基前緣略內凹;雄蟲頭的兩側、復眼前方有1對垂直于頭面的扁柱狀突起;突起間有1橫脊。前胸背板橫寬,強烈隆凸,表面布橘皮樣粗皺紋;前緣兩側角向外擴展呈耳形突;胸背中央具1橫向舌狀的扁形突,扁形突伸向前方,端部尖形。小盾片缺失。鞘翅顯著隆拱,翅面粗糙,縱肋溝線明顯。足短壯,前足脛節外緣3齒;中、后足跗節扁,基跗節大,呈三角形。體下密被棕黃色毛。由于上帝巨蜣螂在中國分布區域極窄,雖然其個體巨大,但在野外卻很難遇到。屬糞食性。常發現其穿梭于大象的糞中。成蟲幾乎全年均可出現。
分布:中國云南;越南,老撾,緬甸,泰國,孟加拉,印度。

20 疣側裸蜣螂
Gymnopleurus brahminus Waterhouse
屬金龜科Scarabaeidae。成蟲體長:19~23.5mm;寬:11~14.8mm。橢圓形。除觸角的鰓片部為橘黃色外,全體黑色,光澤較暗。頭部、前胸背板、鞘翅密布鯊皮狀疣突。頭寬大,扇面形,唇基前緣呈2齒形。前胸背板甚隆拱,側緣明顯鈍角形擴出,后側角直角形,不掠翹。鞘翅緣折于肩后強度內彎;鞘翅縱溝線淺弱但易辨。腹部兩側端部相連呈縱脊,臀板表面似鞘翅。前足開掘式;前足脛節外緣端部3齒巨大,后部鋸齒形,前腿節前緣近端部有1齒突;中足脛節有2個端距。本種蜣螂喜食動物糞便,成蟲善于飛行、趨光。成蟲5~10月出現。
分布:中國山東、江蘇、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四川、貴州、西藏、臺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