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言
在我國神話譜牒中,女媧是一位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創世女神。她“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后世稱譽為“古之神圣女,化萬物者也”。從現存文獻及口耳相傳的資料來看,女媧以其神奇之力化育萬物、造人補天,故有“大母神”之稱;因置婚姻,媒妁嫁娶,又有“皋襟之神”或“高媒之神”之謂。女媧以其不凡之舉,聚天地神明,成就創世偉業,具有承續子嗣之功。從而彌補了盤古開天辟地之后的寂寥與空蕩。
混沌初開,天地之間動靜無常;剛柔相摩,八卦相蕩。一派生機無限的局面,時時刻刻都會映入女媧的視野。面對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的窘況,她便仿照自己的容顏,摶黃土而造人。《太平御覽》卷七八引《風俗通義》記載:“俗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于泥中,舉以為人。”一個個精心捏制的小人兒,在女媧神力的護佑下,蹦蹦跳跳、活力四射。當自己“力不暇供”之時,她舉起繩子抽打著生機無限的泥土,于是這些富有生命力的泥土也成了手舞足蹈的小人兒了。與此同時,天上諸神也都以不同的方式來幫助女媧造人。《山海經·大荒西經》載:“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淮南子·說林訓》則稱:“黃帝生陰陽,上駢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媧所以七十化也。”諸多神靈的參與,促成了“人首蛇身”的女媧戰勝了寂寞,開創了美好的未來。湛藍的蒼穹下,芳草萋萋、流水湯湯,泉石激韻、和若球锽;繁華的人世間,鶯歌燕舞、鳥語花香,飛禽走獸、人歡馬叫,呈現出一派生機盎然的繁華景象。據此,本冊詩篇在相關神話傳說的基礎上創作了《尸化萬物》《女媧造人》等。
看到如此溫馨和諧的一幕,女媧發出了會心的微笑。為了此景能夠永續長存,使人類瓜瓞綿綿,繁衍生息下去,女媧又創建了適齡男女婚配制度。《繹史》卷三引《風俗通義》載:“女媧禱祠神祈而為女媒,因置婚姻。”面對天地神靈,女媧祈禱自己的想法能夠如愿以償,能夠成為人類婚姻的媒妁。《路史·后紀二》說:“以其載媒,是以后世有國,是祀為皋襟之神。”女媧以媒妁為橋梁,最終連接了男女婚姻,建構了蠢蠢欲動生機無限的大千世界,因此后人尊稱她為高媒之神。為了天籟之聲,琴瑟和之而娛樂人生,女媧還與時俱進地發明了吹奏器樂的笙簧。《帝王世紀》說:“女媧氏風姓,承庖羲制度,始作笙簧。”戰國時期史官所撰的《世本》也說:“女媧作笙簧。”笙,生也,象物貫地而生,以匏為之,其中空而受簧也。而后,《唐樂志》總結前賢所論并指出:“女媧作笙,列管于匏上,納簧其中。”此種解讀,實質上就是認為女媧作笙簧與我國古老的“種姓制度”具有一定的關聯,這樣也能夠較為合理地解釋“女媧地出”“象物貫地而生”等說法給人們帶來的困惑。因此,作為生育人類,創造萬物的偉大母親——女媧,便具有更為崇高的人格了!不僅如此,現存及出土文獻還記載了女媧與伏羲氏的兄妹婚現象,這種情況的產生或許與此有關吧!至此,我們不難看出,女媧不僅是一位偉大的創世女神,而且還是一位主宰人類婚育的高媒之神!
正當世人享受著大自然的淳美、安逸與幸福時光之時,天神之間發生了內訌,共工與顓頊二神為了帝位展開了殊死搏斗。《淮南子·天文訓》記載:“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他們的爭斗,造成了毀天滅地的嚴重后果,天地陰陽錯位,世間鴻蒙不開,生靈涂炭,萬物歸于沉寂。作為創世之母的女媧看到自己的子孫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又拖著疲憊之軀重新返回人間,開啟了補天復地之旅。《淮南子·覽冥訓》記載:“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于是女禍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顯而易見,帝位之爭后的四極九州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洪水浩蕩,大火熊熊,猛禽怪獸蠶食天下民眾,天地重陷混亂不堪的狀態。生死存亡之際,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積蘆灰而堙水復地,殺蛟祈禳以安撫黎氓。為此,我們充分發揮了想象力,創作了《女媧補天》《女媧斬黑龍》《女媧正地維》等篇章。
在神話傳播的過程中,這些支離破碎、散見于各個典籍中的故事片段內容模糊、時間錯置,缺少一定的邏輯順序和必要的敘事結構。至唐朝,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進行了一番整理加工、增飾潤色,于是便成為情節上曲折離奇、結構上首尾照應的歷史性神話故事:“女媧氏……當其末年也,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女媧乃煉五色石以補天,斷鰲足以立四極,聚蘆灰以止滔水,以濟冀州。于是地平天成,不改舊物。”隨著時間的流逝,空間的變換以及人們思維認知的拓展,創世之母——女媧的形象越發高大偉岸,其豐功偉績越發彰顯于人世間。于是,神話世界中女媧形象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成為一位一統天下部落的女皇,后世尊為“媧皇”。《太平御覽》卷七八引《帝王世紀》云:“女媧氏……一號女希,是為女皇。”《淮南子·覽冥訓》高誘注云:“女媧陰氏,佐伏犧治者也。”王充《論衡·順鼓篇》稱:“女媧古婦人帝王者也。”《山海經·大荒西經》郭璞注曰:“女媧,古神女而帝者。”曹植《女媧贊》認為遠古所傳的女媧就是“古之國君”。由此觀之,從神話到歷史的敘事轉向,不僅沒有消解女媧的創世神形象、高媒神形象,而且伴隨著我國歷史上發達的史官文化,保存并進一步強化。因此,女媧成為創世之母,成為護佑中華民族屹立于民族之林的偉大母親形象。相應地,女媧文化亦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攜帶著與生俱來的、豐厚的文化意蘊,烙印于中華兒女的血脈之中。在世代相傳的民族精神與價值觀念下,她儼然是史前文明的佼佼者,是中華民族綿延不斷的優秀傳統文化,更是傳承華夏文明和民族精神的堅強不屈的負載者。在新時代的今天,女媧文化依舊是民族大融合、增強民族凝聚力以及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構成要素。鑒于此,我們試圖通過女媧形象的神靈權威,以及與之相關聯諸神的言談舉止,充分發揮想象力,進一步拓展思考空間,展現具有大愛精神的女媧形象以及相關的諸神靈性的一面,于是創作了《創世之母——女媧神話》系列詩篇,以饗讀者。
本冊《創世之母——女媧神話》,共精選了與女媧相關的10個神話故事,分別是:《尸化萬物》《夸父逐日》《女媧造人》《女媧補天》《女媧斬黑龍》《女媧正地維》《女丑禱求雨》《忠貞的浮游》《赤豆打鬼》《九頭相柳》,主要講述了女媧與其臣僚及其相關神靈的神話故事,反映了神話英雄們在華夏民族建立中的赫赫之功和美好品性。
《尸化萬物》講述了宇宙鴻蒙,天地未開之時,盤古生于混沌之中。萬八千年后,盤古不斷長大。清濁之氣分開;清氣上升為天,濁氣下降為地,盤古立于其中。他手撐著天,腳踩著地。又萬八千年后,天極高,地極厚,盤古極長。天和地徹底分開后,盤古就死了。它的身體發生了奇妙的變化,人間也因此變得更加繽紛多彩。
《夸父逐日》講述了上古時期,巨人部落的首領夸父帶領著族人遷徙到嚴寒的北方居住。夸父為了不讓族人在漫長的夜晚忍受寒氣的侵襲和妖魔的侵擾,準備把太陽給捉回來。勇敢的夸父邁開大步沒日沒夜地追逐著太陽,歷經千辛萬苦,眼看就要抓住太陽的時候,突然口渴不已。他一口氣喝干了黃河和渭河里的水。可是他還不解渴,打算去北方的瀚海喝水,誰知卻渴死在了前往瀚海的路上。夸父死后,身體和手杖化作了一大片桃林,世世代代滋養著當地的人民。
《女媧造人》講述了女媧在與小兔子的一次談話中,意識到了“死亡”之意。這也讓她萌生出創造“人”的念頭。于是,她在大家的幫助下,用上好的黃土和清甜的河水創造出了人類,又讓他們自相繁衍。這使得世界秩序有了新的平衡。
《女媧補天》講述了共工一怒之下,撞倒了天柱不周山,導致天崩地裂。人間遭遇洪水、火災、猛獸襲擊等重重災禍。女媧為了拯救人民,采集、冶煉五色石來補天。巨鰲主動獻上自己的四肢作為四極支柱。天地慢慢得以修復,人間逐漸恢復了昔日的生機。由于巨鰲的四肢長短不一,東南方向的土地沒有補完,從此天向西北方向傾斜,地往東南方向陷落。
《女媧斬黑龍》講述了在一次劇烈的地動山搖之中,沉睡的黑龍被驚醒。蘊藏著原始黑暗力量的黑龍重回人間為非作歹。人間頓時陷入黑暗,生靈涂炭。天帝命令天神們去收服黑龍,不料天神們無功而返、死傷慘重。天帝只好請求尚未恢復體力的女媧娘娘再次出山拯救人類。女媧面對暴虐無常的黑龍仍存感化之心,卻沒想到被黑龍利用。女媧看清了黑龍不思悔改的狡猾面目,用神劍斬殺了黑龍。女媧強撐著沒有復原的精魂收服了黑龍,此時的女媧,已經疲憊不堪。終于,女媧倒在了一片云彩上,精魂化作了風中的精靈。
《女媧正地維》講述了女媧補天以后,大地裂縫四起,洪水泛濫,猛獸出沒。善良的女媧神不忍人間災禍連連,出手相助。多番籌謀勘察,終于找到了治水補地的良方——蘆灰。蘆灰是如息壤一般的神奇之物,即刻可以吸干洪水、修補裂縫。經歷重重險阻,女媧終于修補好大地,并將自己十腸所化之神人,變作維系天地的帶子。
《女丑禱求雨》講述了遠古時代,十個太陽一起出現在天空。大地上生靈涂炭。女丑是部族的巫師,本領強大。她駕馭龍魚,想讓龍魚長嘯求雨,然而龍魚的叫聲并未引來大雨。女丑又來到北海,這里已然干涸。女丑祈求能興雨的大鱉,但這大鱉也沒有辦法。最后,女丑以自己為祭品,在祭臺上祈雨。她承受著烈日的焦灼,腳燙爛了也不放棄,在她倒下的那一刻,終于求來了救命的雨。
《忠貞的浮游》講述了晉平公時常夢到赤熊窺屏,驚懼而病。經子產解夢后得知,赤熊是昔日共工的臣子浮游。因為共工戰敗,又不愿投靠顓頊,最后投江而亡。晉平公與其對話,感嘆浮游的忠義,并答應滿足他的遺愿。于是,晉平公命人設立祭壇祭祀共工與顓頊。與此同時,他的病也奇跡般好了。
《赤豆打鬼》講述了性格暴躁的水神共工有一個很不成器的兒子。這孩子生性乖僻,特別調皮,喜歡惡作劇,結果不小心葬送了自己的性命。他死后化作瘟疫鬼,更覺寂寞,總想著找人陪他玩。但人們都很怕他,都躲著他。他卻變著法兒出現在人們周圍。瘟疫鬼游走人間,帶去了可怕的瘟疫,讓美好的人間淪為恐怖的地獄。人們祈求天神制服瘟疫鬼。天神選派了一名善于驅鬼的神將去人間收服瘟疫鬼。神將用了很多方法都不奏效,最后用赤豆將瘟疫鬼制服了。
《九頭相柳》講述大禹將共工驅逐后,共工之臣相柳一心想為共工復仇。他故意破壞富庶的河谷地區,以此報復大禹。大禹決心斬殺相柳。可是,九頭相柳神力巨大,又具有重生之能,即便是頭被砍掉了,又能迅速再長出來。經過仔細觀察,大禹最終找到了相柳的死穴——七寸。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終于成功斬殺了相柳。可是相柳死后,他的血污染了土壤。其地瘴氣彌漫,百谷不生,百獸莫近。大禹便發動人民填塞土地,卻屢次塌陷,始終沒有取得成效。后在山神建議下修建諸帝臺,并以共工臺鎮壓相柳怨靈,河谷才最終恢復了原貌。
最后,還有幾點說明:
第一,本書與時著體例不同,尤其是每個故事后面的“衍說”,從專業角度拓展了該神話故事的相關文化知識和理論視野,指出了現實意義。但是,囿于作者的能力和識見,肯定有掛一漏萬和闡釋不當等不足之處,懇請各位善知識不吝賜教。
第二,故事敘述用詩行排列,力求簡練、疏朗,并凸顯每個故事、人物的獨特性和精神特質,盡量避免出現復雜的人物關系,故對有些形象進行了簡化甚至省略,讀者若想獲取全貌,不妨將單篇連綴起來閱讀,或據“衍說”按圖索驥。
第三,本書的神話故事,因所采文獻博雜、零碎,有些故事原典之間本身矛盾齟齬,改編時,作者為避免削足適履之感,在基本遵循原典精神的前提下,有時據故事需要酌情取舍。此套叢書的編寫雖有嚴格的文獻依據,也有一定的專業性解說,但畢竟非嚴謹的神話學學術著作,或可視為學術研究向大眾讀物的下移,故更注重故事的文學性、神話性和可讀性,若要坐實歷史或僅以學術標準核之恐失作者初衷。
是為序。
彥序 上頤齋
2019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