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
小時候,聽長輩講長征的故事,通常會這樣開始:“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歷史上還從來沒有過我們這么偉大的長征……”那時覺得盤古開天、三皇五帝等傳說,離我們很遙遠很遙遠,有一種悲壯、遼闊、深邃的感覺,卻是深深地刻印在心底。后來知道,那是中華民族壯麗史詩的開篇,不由得萌生出一種很崇高的感覺。
盤古開天的故事,早在兩漢后期的史書中就有記載。據說當時天地一體,混沌難分。盤古君龍首蛇身,噓為風雨,吹為雷電,開目為晝,閉目為夜。后來,他的故事在民間傳播得更加神奇,說是一天醒來,見四周黑暗,他便掄起大斧劈開去,混沌的天地就這樣被分開了。此后,他的呼吸,他的聲音,他的雙眼,他的四肢,還有他的肌膚,化作流動的風云,震耳的雷鳴,明亮的日月,遼闊的大地,奔騰的江河……從此,盤古就成為后人心目中開天辟地創造人類世界的始祖。
三皇的記載,眾說紛紜。李斯的說法很權威?!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載李斯的話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边@樣說又很籠統,于是又有人把它坐實,出現了女媧、燧人、伏羲、神農、祝融等具體人名。至于五帝,分歧就更多了。司馬遷依《世本》《大戴禮》,以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而孔安國《尚書序》、皇甫謐《帝王世紀》、孫氏注《世本》,則以伏犧、神農、黃帝為三皇,少昊、顓頊、高辛、唐堯、虞舜為五帝。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三皇五帝是華夏各民族的始祖,圍繞著他們的各種神話傳說格外豐富。如“絕地天通”“羲和浴金烏”等,反映了人類早期通過幻想對天地宇宙、人類起源、自然萬物的探索;“倉頡造文字”“嫘祖始蠶?!钡壬裨捁适录瘸錆M幻想,又很接地氣;“后羿射驕陽”“青要山武羅”等故事主人公敢于抗爭,鍥而不舍,體現出一種為大我犧牲小我的精神;“象罔尋玄珠”“許由拒帝堯”等故事,描寫的雖是身邊瑣事,但蘊含的卻是大道理。這些故事,散見于群籍,需要有人作系統的整理,讓更多的讀者去理解、去欣賞。早年,沈雁冰(茅盾)先生著《中國神話研究》說:“中國神話不但一向沒有集成專書,并且散見于古書,亦復非常零碎,所以我們若想整理出一部中國神話來,是極難的。”上世紀八十年代,袁珂先生篳路藍縷,系統地研究中國神話,推出了一系列成果。其中《中國古代神話》是一部普及性的讀物,從世界是怎樣形成的開始,分十章描述了女媧補天的壯舉、黃帝與蚩尤的戰爭、帝舜與帝嚳的傳說、嫦娥奔月的故事、鯀禹治水的功績等,初步梳理出了中國遠古神話的發展線索。同是蜀人的劉彥序君耗時十載,踵事增華,編纂了這部《中華遠古神話衍說·三皇五帝》,繼續完成這項“極難的”整理工作。作者以大家所熟悉的“三皇五帝”為綱,從創世之母,女媧神話說起,依次敘述了伏羲、神農、黃帝、顓頊、帝嚳、堯帝、舜帝等與其臣僚、配偶、子嗣、敵友的錯綜關系以及相關神靈故事和神話傳說,將紛繁復雜的遠古神話故事,條分縷析,構成八個系列,廣泛涉及文學、神話學、民俗學、宗教學、美術、音樂、教育學、心理學等多個學科,充分吸收近年來學術界的研究成果,多有創獲。
首先是體例新穎。八個系列包含了八十篇故事。每篇分為四個部分,即“原典”“今繹”(故事)“注釋”和“衍說”。每則故事,都是基于作者的綜合研究,用簡練、詩化的現代語言講述出來?!霸洹奔劝ㄉ裨捲洌舶▽W界成果,說明“今繹”的故事,言必有據?!白⑨尅笔菍适轮械囊恍┮呻y字詞加以注音釋義,尤其是一些神話人名和地名。作者在敘述中華遠古神話傳說演變的過程中,又站在“如今”的立場上,從歷史學或神話學的角度,對這些神話故事進行了專業“衍說”,一則交代神話故事及相關背景、歷史事件、象征意義,二則闡釋經典神話中的審美價值、教育意義。這種結構方式,使得這部著作別開生面,不僅能為普通讀者,特別是青少年讀者所接受,就是對于各行各業的成年讀者來說,也具有相當積極的參考意義。
其次是立意高遠。這套書有別于傳統的耳熟能詳的神話敘述方式,而采用多種形式,對中華遠古神話進行獨特深入的挖掘,拓展豐富了神話的內容和形式,揭示出我們的先民在創業過程中的艱辛勞作、豐功偉績以及留給后人的啟迪。如堯帝篇“偓佺獻松子”的故事,作者在“衍說”中指出,人生的價值不止于長生,甚至可以說,相對于精神的不朽,肉體的長生就顯得黯然失色了。人是要有一種精神的,這是我們的基本信念。所以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老子河上公章句》也說:“人所以生者,以有精神?!庇秩绺猩裨挘怀瞿缸又異?;嫘祖神話,突出勤勞勇敢、樂于助人;夔神話,突出“多行不義必自斃”;玄珠神話,突出正心誠意、無為而為;武羅神話,突出為了大我而犧牲小我的抉擇。很多神話傳說,蘊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推己及人、悲憫人生、團結友愛、英雄主義等情懷,給現代教育增添了新的血液。
第三是雅俗共賞。作者滿懷激情,通過詩意的語言,將遙遠的神話傳說帶到當下。全書還配以大量插畫,以普通民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達深刻的人生道理,充滿了詩情畫意。人物的面貌與服飾,唯美、怪異、神秘,呈現出典型的東方色彩,營造出了神秘的神話氛圍。圖文并茂,生動活潑。通過這些神話故事,作者試圖說明:神話的美,不僅在于它的奇幻和瑰麗,更在于它所體現出來的對人類的終極關懷。中華遠古神話反映出人類共同的心理需求,是人類把握世界、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也是一種重要的文化力量。
讀罷全書,我很自然地就會想到毛澤東同志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中說過的話。在這篇文章中,他把中國工農紅軍的偉大長征與盤古開天、三皇五帝聯系起來,說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了共有的文化血脈。維護國家的統一,追求民族的昌盛,滿足人民的幸福,是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根本所系,更是我們民族的精神象征。從這個意義上說,重新解讀、理解三皇五帝的故事,其實也是一種尋根,就是要從根本上追尋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文化基因,固本培元,凝心鑄魂。后世的中華帝王廟,往往以炎黃二帝作為華夏始祖,正是中華民族不忘本來、開創未來的象征。我們的文化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像總書記所要求的那樣,通過自己的專業知識,從根本上講清楚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
誠如作者所說,神話是一個民族的“本”,是人類的“本”。我們需要從三皇五帝的故事傳說中、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和智慧,站穩腳跟,自覺延續文化基因,增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這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之本,凝心聚力之魂。今天的中國人,正豪邁地行進在新時代的偉大長征途中。在我們每個人的背后,都有一個長長的影子,那不僅僅是個人的身影,還有著厚重的民族文化的底色。劉彥序君通過獨特的著述方式,把遙遠的三皇五帝,清晰地展示在我們面前,如此近切,如此生動,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我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也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
正基于這樣的認識,我積極推薦《中華遠古神話衍說·三皇五帝》。
劉躍進
己亥歲末寫于京城愛吾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