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中醫寫給全家人的《黃帝內經》養生智慧書
- 王芳芳
- 3265字
- 2021-04-21 17:29:21
一、 養身在動,養心在靜
動靜結合好防病
生命在于運動,還是生命在于靜養?是很多年來人們熱論的話題?!饵S帝內經》早在幾千年前就給出了答案,人體的筋骨肌肉需要鍛煉,“久臥傷氣,久坐傷肉”,只有適當的運動,才能使身體強壯。而對于人彌足珍貴的神來講,卻需要靜養,“恬淡虛無,真氣從之”,靜養能保養和提升人的內在生命力。
“生命在于運動”是人所共知的保健格言,它說明運動能鍛煉人體各組織器官的功能,促進新陳代謝,增強體質,防止早衰。但并不表明運動越多越好,運動量越大越好。也有人提出“生命在于靜止”。人的壽命和身體健康狀況受遺傳、基因條件,及疾病、意外因素等各種因素的制約和影響,這些影響,都是通過身體能耗情況和心臟跳動頻率來起作用的。野生動物,相對于家養動物,有更強健的體格和靈敏的反映,但幾乎任何一種動物在人工圈養狀態下的壽命都比在自然野生環境下要長許多。中國古代思想家們在養生方法上雖然各有側重,但本質上都提倡動靜結合,形神共養。只有做到動靜兼修,動靜適宜,才能“形與神俱”達到養生的目的。
1.動以養形
中國古人認為人的內部氣血及各種器官組織都處于恒動狀態,采用運動方法和手段促進這種內在運動狀態的發展,就能求得養生健身的效果。靜而乏動則易導致精氣郁滯、氣血凝結,久即損壽。所以,《呂氏春秋·達郁》說:“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薄秹凼辣T氛f:“養生之道,不欲食后便臥及終日穩坐,皆能凝結氣血,久則損壽?!边\動可促進精氣流通,氣血暢達,增強抗御病邪能力,提高生命力,故古代名醫張子和強調“惟以血氣流通為貴”。適當運動不僅能鍛煉肌肉、四肢等形體組織,還可增強脾胃的健運功能,促進食物消化輸布。
華佗云:“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逼⑽附⊥?,氣血生化之源充足,故健康長壽。經常運動鍛煉,可以使肺臟彈性大大增加,呼吸肌力量也增大,從而增強衛外功能,適應氣候變化,有助于預防呼吸道疾病。中醫認為腎主骨,不少中老年人通過運動使新陳代謝旺盛,使腎臟機能得到很大鍛煉,促進了代謝廢物的排泄。體育運動可促使腦血循環,改善大腦細胞的氧氣和營養供應,延緩中樞神經細胞的衰老過程,提高其工作效率。尤其是輕松的運動,可以緩和神經肌肉的緊張,收到釋發壓力及鎮靜的效果,對神經官能癥、情緒抑郁、失眠、高血壓等,都有良好的治療作用,近年來神經心理學家通過實驗已經證明,肌肉緊張與人的情緒狀態有著密切關系。不愉快的情緒通常和骨骼肌肉及內臟肌肉繃緊的現象同時產生,而體育運動,能使肌肉在一張一弛的條件下逐漸放松,有利于解除肌肉的緊張狀態,減少不良情緒的發生。
2.靜以養神
中國傳統養生文化在歷史上長期受到道學的影響,清靜養生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占據著中國傳統養生文化的主流地位。古人認為“神”有任萬物而理萬機的作用,常處于易動難靜的狀態,“神”易動難靜,故清靜養神就顯得特別重要?!饵S帝內經》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老子說“無欲以靜,無下將自定”,主張“致虛極,寧靜篤”。即要盡量排除雜念,以達到心境寧靜狀態。
但心底清凈,并非不用。清代的曹庭棟在總結前人靜養思想的基礎上,賦于“靜神”新的內容。他說:“心不可無所用,非必如槁木,如死灰,方為養生之道”,“靜時固戒動,動而不妄動,亦靜也”。曹氏認為“靜神”實指精神專一,屏除雜念及神用不過。正常用心,能“思索生知”,對強神健腦會大有益處。但心動太過,精血俱耗,神氣失養而不內守,則可引起臟腑和機體病變。
靜神養生的方法也是多方面的,如少私寡欲、調攝情志、順應四時、常練靜功等??茖W研究統計發現,長壽的人大都從事清靜的職業,生命活動和生活內容并沒有過多的運動、波動與激動,精神沒有任意消耗。
動靜適度有訣竅
從《內經》的“不妄作勞”到孫思邈的“養性之道,常欲小勞”,都強調動靜適度。日常生活中可嘗試小勞,要多走樓梯,少乘電梯;多爭取機會走路,少乘汽車;看電視時,可在廣告時間做一些伸展運動,如彎腰、踢腳等;與朋友做定期運動,如慢跑、打羽毛球、游泳等,并培養自己對個別運動的興趣,養成有規律的運動習慣。
運動時,一切順乎自然,進行自然調息、調心,神態從容,摒棄雜念,神形兼顧,內外俱練,動于外而靜于內,動主練而靜主養神。這樣,在鍛煉過程中內練精神、外練形體,使內外和諧,體現出“由動入靜”、“靜中有動”、“以靜制動”、“動靜結合”的整體思想。
古人云:“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人貴有志,學貴有恒”,做任何事情,要想取得成效,沒有恒心是不行的。運動養生不僅是身體的鍛煉,也是意志和毅力的鍛煉。如果因為工作忙,難以按原計劃時間堅持,每天擠出10分鐘,8分鐘進行短時間的鍛煉也可以。若因病或因其他原因不能到野外或操場鍛煉,在院內、室內、樓道內做做原地跑、原地跳、廣播操、太極拳也可以。不能一時興起,拼命練習,興奮過后,又恢復原狀。
運動后食欲減退,頭昏頭痛,自覺勞累汗多,精神倦怠,說明運動量過大,超過了機體耐受的限度,這樣的鍛煉對身體是有害無益。一般來說,以每次鍛煉后感覺不到過度疲勞為適宜;也有人以脈搏及心跳頻率作為運動量的指標,若運動量大,心率及脈率就快。對于正常成年人的運動量,以每分鐘心率增加至140次為宜;而對于老年人的運動量,以每分鐘增加至120次為宜。
為健康而進行的鍛煉,應當是輕松愉快的,容易做到的,充滿樂趣和豐富多彩的。美國運動生理學家莫爾豪斯提出,運動應當在順乎自然和圓形平面的方式下進行。正確的鍛煉方法是運動量由小到大,動作由簡單到復雜。以跑步為例,剛開始練跑時要跑得慢些、距離短些,經過一段時間鍛煉,再逐漸增加跑步的速度和距離。
一般來說,早晨的空氣相對較新鮮,而室內的氧氣經過一夜的睡眠后,大部分被人吸收了,二氧化碳的濃度相對增多,到室外空氣清新的地方進行運動鍛煉,即可把積聚在身體內的二氧化碳排出來,吸進更多的氧氣,使身體的新陳代謝增強。為一天的工作打好基礎。
對于老年人和有慢性疾患的人來說,由于肌肉力量減退,神經系統反應較慢,協調能力差,宜選擇動作緩慢柔和,能使肌肉協調放松、全身能得到活動的運動,像步行、太極拳、慢跑等。而對于年輕力壯、身體又好的人,可選擇運動稍大、身體可以耐受的鍛煉項目,如長跑、打籃球、踢足球等。售貨員、理發員、廚師等工作性質的人需要長時間站立,易發生下肢靜脈曲張,在運動時不要多跑多跳,應仰臥抬腿;經常伏案工作者,要選擇一些擴胸、伸腰、仰頭的運動項目,又由于用眼較多,還應開展望遠活動。
動中取靜這樣做
1.靜坐
靜坐時,重要的不是坐的姿勢,而是要反省自己,精神凝聚,人我兩忘。
2.聽音樂
要求音樂低回高昂,舒緩曠遠。好的音樂會讓人自然地寧靜下來。當一個人夜深人靜,把如泣如訴的“小夜曲”調得很低很低,人生的疲勞和收獲、快樂和憂傷仿佛在細細濾清,非常寧靜;有時眼淚不曉得怎么會流下來,這眼淚不是悲傷也不是喜悅,那是意境。感覺身體每一部分自然打開了,心里的煩惱什么都沒有了。那是寂寞的享受,寧靜的享受。不是錢能買得到的,更不是靠藥能吃出來的。
3.釣魚
垂釣時需要心情平靜。在靜的環境下垂釣,人的心臟搏動有規律,血壓也較穩定。通過釣魚、靜坐,不少高血壓患者通過自身的調節,血壓也逐漸趨于正常。還有些人常為失眠所苦,大多是由用腦過度、精神高度緊張造成的,經過垂釣靜坐,精神放松后病情就能有所好轉。
4.冥想
冥想可以促進全身血液循環,為全身組織器官輸送大量氧氣和營養,減輕焦慮,也是放松思想的一種運動體操。冥想時可以在安靜的環境中想象綺麗的風光、美妙的鳥語、燦爛的星光、壯麗的山川……這些對健腦提神大有好處。
秋季進行戶外運動,為什么容易感冒
秋季陽收陰長,氣溫不斷下降。秋季運動量過大,易耗傷元氣,從而導致人體衛外功能失調,抵抗力下降。從現代醫學角度來講,氣溫下降會反射性地引起人體血管收縮,肌肉伸展度明顯降低,關節生理活動度減小,神經系統對運動器官調控能力下降,這樣運動出汗后,容易引起感冒。所以秋季應參加一些輕松平緩、活動量小的運動,同時注意水分的補充,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有益身體,提高身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