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李白家世

李白是中國唐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繼戰(zhàn)國時代偉大的浪漫詩人屈原之后,又一次將中國的浪漫主義詩歌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被人們推為“謫仙”和“詩仙”。李白與同時代的偉大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雙峰并立,并稱“李杜”,對中國詩歌史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形成浪漫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詩歌兩大風格,對唐宋之后的詩歌發(fā)展做出了杰出的歷史貢獻。這樣的一個偉大、杰出的詩人,他的家世、出生地和生卒年,疑點重重,眾說紛紜,至今還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認識,成了一個難解之謎。現(xiàn)將有關(guān)李白的身世之謎,略述于下。

有關(guān)李白的家世,現(xiàn)根據(jù)歷史文獻進行考察。

唐·李陽冰《草堂集序》:

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人,涼武昭王暠九世孫。蟬聯(lián)珪組,世為顯著。中葉非罪,謫居條支,易姓與名。然自窮蟬至舜,五世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嘆焉。神龍之始,逃歸于蜀,復指李樹而生伯陽。驚姜之夕,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稱太白之精,得之矣。

唐·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并序》:

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隴西成紀人。絕嗣之家,難求譜牒。公之孫女搜于箱篋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數(shù)行,紙壞字缺,不能詳備。約而計之,涼武昭王九代孫也。隋末多難,一房被竄于碎葉,流離散落,隱易姓名。故自國朝已來,漏于屬籍。神龍初,潛還廣漢,因僑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為名。高臥云林,不求祿仕。

李陽冰,是唐代著名的篆書書法家,宋代的《宣和書譜》稱“有唐三百年以篆稱者,唯陽冰獨步”。傳說李白曾向李陽冰傳授過篆書法[1]。李白曾作詩稱贊云:“落筆灑篆文,崩云使人驚。吐辭又炳煥,五色羅華星。”(《獻從叔當涂宰陽冰》)李陽冰籍貫是趙郡李氏,與李白自稱的隴西李氏本非一族,但唐人有聯(lián)宗的習慣,故李白在晚年投奔時任當涂縣令的李陽冰之際,稱其為族叔。李白在臨終時向他“枕上授簡”,求李陽冰為其詩集作序,可見他們之間關(guān)系的密切。《草堂集序》中所說的李白家世,當是李白親口對李陽冰說的。李陽冰說李白為“隴西成紀人,涼武昭王暠九世孫。蟬聯(lián)珪組,世為顯著”。隴西成紀,在今甘肅靜寧西南,即西漢名將李廣的故里,李白曾自稱為李廣的后裔:“本家隴西人,先為漢邊將。功略蓋天地,名飛青云上。苦戰(zhàn)竟不侯,當年頗惆悵。世傳崆峒勇,氣激金風壯。英烈遺厥孫,百代神猶王。”(《贈張相鎬二首》其二)李白在《與韓荊州書》中說:“白,隴西布衣。”這些話都是李白自己說的。他的籍貫為隴西李氏,一點沒錯。至于李陽冰說李白是“涼武昭王暠九世孫”,應是聽李白講的。范傳正得了李白之子伯禽的手疏十數(shù)行家世記載,因而推斷:“約而計之,涼武昭王九代孫也。”那么涼武昭王是誰呢?他叫李暠,祖籍隴西,自稱是漢李廣的第十六代孫,東晉隆安四年(400年)建立西涼政權(quán),以敦煌為都城,稱西涼王。他曾在義熙元年(405年)遣使奉表東晉,并遷都酒泉,去世后謚武昭王。李唐王朝自稱是涼武昭王的后裔,天寶二年(743年),唐玄宗(李暠第十一世孫)追尊李暠為“興圣皇帝”。李白自稱是李暠的九世孫,則與唐高宗是同輩,比唐玄宗還高兩輩。李陽冰說李白的先祖“中葉非罪,謫居條支,易姓與名”,意思是說當李白的先祖在其五世祖時,因無故而獲罪,被謫居到條支,已改換了名和姓,不再姓李了,姓什么不得而知。是胡姓或是漢姓,也不清楚。范傳正與李陽冰說法相同,但稍微有區(qū)別:“隋末多難,一房被竄于碎葉,流離散落,隱易姓名。故自國朝已來,漏于屬籍。”意思是說,李陽冰所說的“中葉非罪”的具體時間是在“隋末”,人物是李白的一房人,被“竄”的地點是“碎葉”。那么“條支”和“碎葉”有什么區(qū)別,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可以說條支是一個大地名,即指唐朝在西域中亞地區(qū)的條支都督府所管轄的廣大地區(qū)。其都督府所在地即現(xiàn)在的阿富汗中部加茲尼一帶。條支都督府,領(lǐng)九個羈縻州,屬唐代安西都護府管轄,因借指西域的廣大地區(qū)。而碎葉是屬于西域的一個具體的小地名,其地址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nèi)的托克馬克城附近,屬唐安西都護府管轄。此事經(jīng)過郭沫若先生的考證(詳見郭著《李白與杜甫》第3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71年版)。

關(guān)于李白的家世,主要有六種說法。

1. 隋末與李渾、李敏有關(guān)的族人說

齊東方先生說:“隋代大業(yè)年間,朝廷發(fā)生一起大案,權(quán)臣李渾被告謀反,李渾、李敏等宗族三十二人被誅,李門中幸存的老幼皆徙嶺外,其中有一房流寓碎葉。學者考證,流寓到碎葉的李氏一房,即為李白的五世祖。”據(jù)他考證,李氏家族的李賢,其弟李遠,其子李詢、李崇、李軌等,皆在軍中任過要職,主要活動在河西地區(qū),是一個封地在隴西的軍人世家,因此為隋煬帝所忌。據(jù)《隋書·煬帝紀》:大業(yè)十一年(615年)“五月丁酉,殺右驍衛(wèi)大將軍、光祿大夫、郕公李渾,將作監(jiān)、光祿大夫李敏,并族滅其家”。原因是當時有一個方士曾向隋煬帝預言:“當有李氏應為天子”,并建議煬帝“盡殺海內(nèi)凡李姓者”(《隋書·李穆傳》)。于是,隋煬帝族誅李渾、李敏,并弄得天下李姓者人人自危,紛紛逃亡以避禍。因此,李白的先世應是沿著絲綢之路逃往西域碎葉以避禍。(《從李賢、李靜訓到李白——考古發(fā)現(xiàn)與李白先祖》,載《明月天山——“李白與絲綢之路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8年版)

2. 李白的先祖是李軌的族人說

李軌也是出自涼武昭王李暠之后,在隋末擁有河西而自稱河西大涼王,割據(jù)一方。李淵稱帝后,與李軌約為從兄弟,想招降他。但李軌卻擅自稱大涼皇帝,不肯歸降。后李軌被部下所執(zhí),送給李淵,在長安被誅殺。李白的先祖可能是李軌之族人,恐牽連在內(nèi),故逃往西域[2]

3. 李白是隱太子李建成或齊王李元吉的后代說

鐘吉雄《為什么我不敢告訴你我是誰——談李白的身世之謎》(《臺灣時報》1984.10.28八版)認為:“李白出身帝王之家,可能是唐高祖的長子建成或三子元吉的曾孫。于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后,被廢為庶民(李序有“五世為庶”的話),并流放西域。”兼葭《李白身世之謎》(《中國青年報》1985.7.28)介紹臺灣學者羅香林關(guān)于李白身世的說法:武德末年(626年)玄武門兵變,李建成兵敗身亡,妃子托孤于宮女,隨商人入西域。這個遺孤乃李白的高祖或曾祖。褚問鵑《李白身世的研究》(《藝文志》第196期)也有相同說法。韓維祿《李白“先世為庶”當為李建成玄孫解》(《山西師范大學學報》1988年第1期)認為:李白為唐宗室,其關(guān)系為李淵、李建成、李承宗、承宗之子、李客、李白。李白不公開自己的家世,乃因唐初秦王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誅李建成及其五子,李元吉及其六子,并除其籍于宗室。

4. 李白先祖是武則天時期擁立中宗的汝南王李煒說

李從軍《李白考異錄·李白家世考索》(齊魯書社1986年版)認為:李白的先人“所坐就是永昌元年謀立中宗之案”。永昌元年(689年)四月,武則天殺辰州別駕汝南王煒、連州別駕鄱陽公等宗室十二人,徙其家屬于巂州。“李白先人,當是李白祖父,即此宗室十二人之一,因永昌元年謀立中宗,反對武后當政而被殺。李白的父親流巂州,想來李白的父親沒有被殺,是因年幼之故。”后又逃往西域,于神龍元年(705年)潛還蜀地。他對“窮蟬于舜,五世為庶,累世不大曜”做了新的解釋。認為“五世”是指唐中宗、睿宗、玄宗、肅宗、代宗。李白一家在此五世皇帝期間,累世李客、李白、伯禽無官,身世淪落。

5. 李陵后裔說

此說李白是西漢李陵、北周至隋李賢、李穆、李敏一族的后人,與李唐本非一李,后來李白是冒認李唐宗室。

張書城《李白先世之謎》(《唐代文學論叢》第8期)認為:“西漢李廣、李陵、北周李賢、楊隋李穆這一隴西成紀李氏才是真正的李白先世之家。”認為李穆、李白是“隴西成紀李氏的嫡裔”,“李白是李廣長房、長孫李陵的后裔,是李廣的二十五代孫”,“隋末多難,一房被竄于碎葉”,即指其五世祖李穆謫罪。并在文中列出了李白世系表,排比出李白遠祖的世系、經(jīng)歷。范偉《關(guān)于李白世族的研究》(《求是學刊》1986年第3期)也認為:李陵在胡地的后裔乃李賢、李穆。李白的祖先即李賢、李穆這一支的李陵后裔,隱姓埋名于西域,至神龍初才潛還內(nèi)地,恢復李姓。

6. 李白本是西域胡人,或有胡人血統(tǒng)的混血兒說

陳寅恪《李太白氏族之疑問》(《清華學報》1935年10卷第1期)認為:“碎葉、條支在唐太宗貞觀十八年即西歷六四四年平焉耆,高宗顯慶二年即西歷六五七年平賀魯,隸屬中國政治勢力范圍之后,始可成為竄謫罪人之地。若太白先人于楊隋末世即竄謫如斯之遠地,斷非當日情勢所能有之事實。其為依托不待詳辨。”認為“太白生于西域”“至中國后方改姓李也”“其人之本為西域胡人,絕無疑義矣”“其父之所以名客者,殆由西域之人其名字不通于華夏,因以胡客呼之,遂取以為名”。詹锳《李白詩論叢·李白家世考異》認為:“意者白之家世或本商胡,入蜀之后,以多貲漸成豪族。”詳考李白詩文中所稱同宗諸人的輩次,“白之行輩似在涼武昭王九世至十三世之間”,并不固定,從而認為“于此可證其本非宗室,而于聯(lián)宗之際漫為之說”,“然大抵以自稱涼武昭王九世孫時最多,以其輩分在當時為最高故也”。天寶元年(742年),玄宗曾詔令“涼武昭王孫寶已下,絳郡、姑臧、敦煌、武陽等四公子孫,并宜隸入宗正寺,編入屬籍”(《唐會要》卷六十五)。時李白正在長安供奉翰林,卻“漏于屬籍”,可見李白非涼武昭王九世孫。另外,從其詩文及有關(guān)記載,白曾草答蕃書,白豪俠之風與中華之傳統(tǒng)文人不類,白習夷禮,白相貌特異等,可證“白本西域胡人”。日人松浦友久《李白的出生及家世》(《中國李白研究》1990年下集)也認為李白是西域異族,而冒稱李唐宗室。

李白的家世中,所謂“自窮蟬至舜,五世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嘆焉”,是什么意思呢?窮蟬至舜句,《史記·五帝本紀》曰:“窮蟬父曰帝顓頊,顓頊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從窮蟬以至帝舜,皆微為庶人。”這句出典說自昌意、顓頊、窮蟬、舜的高祖、曾祖、祖父、父親,共有七世,這其間有五世都是庶民百姓。累世,接連幾代。不大曜,名位不顯。曜,顯,有名。此句語意為自窮蟬至舜之間,五代都是平民百姓,接連幾代都名位不顯。此借指李白家世。李白的先世,包括李白的曾高祖、高祖、曾祖、祖父和父親這五代人都是庶民百姓,名字不大為人所知。也就是說,如果李白是涼武昭王的九世孫,那么從李白的五世祖起,其后就不再做官,姓名不顯了。因此,李白的先祖,包括他的父親,都是隱姓埋名的。到了李白這一輩,才恢復李姓。李白對自己的家世諱莫如深,含糊其詞,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到現(xiàn)在我們也沒有徹底弄清楚。也可能是李白出于種種原因,不好講清楚,也不愿講清楚吧。

[1] 元人鄭杓、劉有定《衍極并注》:“大歷初,灞上人耕地得石函,中有絹素古文科斗《孝經(jīng)》,凡二十章,初傳李白,白授陽冰,盡通其法。”按,云“大歷初”,年代可能有誤,因李白死于寶應元年(762年),不可能到大歷初。

[2] 此論見王文才《李白家世探微》,《四川師范學院學報》1979年第4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铜峡市| 娄烦县| 通化县| 阿拉善左旗| 扎鲁特旗| 逊克县| 张家川| 荔波县| 葫芦岛市| 元氏县| 阿拉尔市| 旬阳县| 马鞍山市| 鄂托克前旗| 连山| 奉化市| 潮州市| 许昌县| 韶关市| 新乡市| 和林格尔县| 炎陵县| 温州市| 天峻县| 沐川县| 新郑市| 新巴尔虎右旗| 肇源县| 辛集市| 得荣县| 溧阳市| 睢宁县| 汕头市| 札达县| 毕节市| 新津县| 沙田区| 勐海县| 三台县| 基隆市| 凌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