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生必背常考古詩詞(一年級)
- 陳蘭 趙霞編著
- 591字
- 2021-04-02 14:25:02
憫①農(其二)

掃碼伴讀

朗讀參考
☆☆/☆/☆☆,☆☆/☆☆/☆。
☆☆/☆☆/☆,☆☆/☆/☆☆?
認識作者
李紳(772—846),字公垂,今江蘇無錫人。元和年間進士,任校書郎、戶部侍郎、中書郎等職。李紳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之一,提倡詩歌應為現實而寫作。
字詞釋義
①憫:同情。②禾:農民在田地里耕種的谷物類植物。③當:正當。④禾下土:禾苗下面的土。⑤皆:都是。
詩詞譯文
在烈日炎炎的盛夏中午,農民們還在勞動,汗水從身上滴落到農田的泥土中。有誰能想到,我們碗中的飯食,每一粒都是農民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呢?

詩詞鑒賞
這首詩通過描寫農民在烈日下辛勤勞作的場景,發出了糧食得來不易的感慨,表達了對廣大貧苦農民的同情,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詩詞練筆
1.名句填空:誰知_______,粒粒_______。
2.將對應的詩句、作者、詩名連線。
駱賓王 《畫》 李紳
《憫農》 《詠鵝》 近聽水無聲
王維 鋤禾日當午 紅掌撥清波
3.判斷正誤:李紳是宋朝創作現實題材的詩人。( )
詩詞拓展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為了學習、工作、生活,現代人一天要吃三頓飯。可是在古代,人們是不是也吃三頓飯呢?古人講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吃飯這件事情上,也和太陽有關系。古人一天吃兩餐,第一頓飯叫朝食,又叫饔(yōng),在太陽行至東南方的時候吃飯,此時大約在上午九點。第二頓飯叫晡(bū)食,又叫飧(sūn),在太陽行至西南方的時候吃飯,此時大約在下午四點。
詩詞默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