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談讀書(二)
余嘗謂①: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②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③。心既到矣(yǐ)④,眼口豈(qǐ)⑤不到乎⑥?
古文出處
本文出自南宋朱熹的《童蒙須知·讀書要三到》。《童蒙須知》是朱熹編著的蒙學讀物,分為五個部分,其中第四部分為讀書寫文方面的內容。本文就出自這一部分。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世稱朱文公,是南宋時期學識淵博的代表人物,也是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人們稱他為“朱子”,他的理學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為三朝的官方哲學,所著《四書章句集注》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
字詞注釋
①余嘗謂:我曾經說過。謂,說。②漫浪:隨意。③急:重要,要緊。④矣:相當于“了”。⑤豈:難道。⑥乎:嗎,語氣詞。
古文翻譯
我曾經說過: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書本上,那么眼睛就不會仔細看,心和眼既然不專心致志,卻只是隨隨便便地讀,就一定不能記住,即使記住了也不能長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經到了,眼和口難道會不到嗎?
古文賞析
讀書是要講方法的。方法對了,讀起書來又省力,效果又好。朱熹提出的讀書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是很好的讀書方法。讀書最重要的是心要先到,心到了,就專心了。專心了,眼睛自然會仔細看書本,邊看邊讀,心口一致,自然就可以收到好的效果。
積累拓展
小時候的朱熹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凡是不懂的地方就一定要問個明白,他常常會由一個問題冒出一個又一個新問題。
有一天,父親指著天說:“這就是天。”朱熹立刻問父親:“天上有什么東西?”他的父親指著天上的太陽說:“有太陽。”朱熹又問:“太陽是附在什么東西上的呢?”父親告訴他太陽是附在天上的。“那么天又是附在什么東西上的呢?”平時朱熹和伙伴一起玩,也常常在地上比畫來比畫去。小朱熹又有了疑問,“地又是什么?”他問父親。朱熹問天又問地,問題一個接一個,父親常常被他問住,不知如何回答才好。
正是這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態度,讓朱熹做學問的道路越走越遠,最終成為有名的大師。
牛刀小試
1.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____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為此我們要做到:______________。
2.對比自己,你讀書做到“三到”了嗎?如果沒有,試試“三到”,你會有意外的收獲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