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皇嶺雖然號稱是‘嶺’,但其實不是嶺,而是一個山坳來的。
這個山坳位于皇岳山的山頂下面,離陳家橋電視臺的電視塔很近。
在特殊時期以前,這個山坳里曾經有一座寺廟,叫‘天皇廟’,廟里有很多光頭和尚。
解放前,這個寺廟很富裕,相當于一個地主,在山下擁有很多良田。
據很多老人說,有些和尚喝酒吃肉,還抽大、煙。
甚至,還有的和尚經常跑到山下,跟一些村民的老婆亂,搞,男,女,關,系。
由于這些和尚富裕,身上不缺錢糧,因此,一些不知廉恥的婦女也心甘情愿做他們的情人。
后來,到了特殊時期,轟轟烈烈的除四舊立四新開展了,寺廟的好日子也到了頭,被一把大火燒掉了。
寺廟沒了,和尚們也就沒了安身立命的地方,于是,走的走,散的散。
不過,有一些和尚舍不得離開,但又沒法活下去,怎么辦?
這難不倒他們,他們還有最后一條路。
于是,這些舍不得離開的和尚們在山坳里的樹上,拴一根繩子,然后,紛紛將自己的脖子伸進去。
從此以后,這個山坳總是陰森森的。
尤其一到了傍晚的時候,更是陰氣沉沉,還會刮那種令人毛骨悚然的陰風。
因此,一到了黃昏,山下的很多村民就不敢在山坳里呆。
但楊風不怕。
小時候,楊風經常和村里一些小伙伴跑到這里來放牛。
到山坳里后,大家在一塊打撲克牌,搞野炊。
一直玩到天黑的時候,大伙才會趕著牛下山。
如果大伙沒有到這里來放牛的時候,楊風有時一個人也會把牛趕到這里來放。
然后,他躺在草坪上,翹著二郎腿,嘴里叼著一根狗尾巴草,雙手捧著腦袋,仰望著藍天白云。
記得有一次,他望著望著,就睡著了。
醒來的時候,天黑了,月亮已經出來了,草坪上到處都鋪灑著潔白的月光。
他大吃一驚。
不過,楊風大吃一驚的原因并不是害怕什么鬼什么妖,而是擔心牛跑哪里去了?
還好,那頭老黃牛就在他身邊不遠處,靜靜的吃草,并且還會時不時的抬頭看他一下。
楊風這才放下心來,朝老黃牛的額頭上摸了摸后,趕著它回家。
雖然他當時沒害怕,但許多年以后,每次回憶起的時候,會心有余悸。
要知道,他睡的那塊草坪,正是天皇廟的遺址。
雖然寺廟被燒了,可許多遺跡仍然在。
包括寺廟的地基,石碑,還有和尚們打水的水井,一直都全部在。
……
從山下到天皇嶺有兩里多路程,全部都是上坡路,爬上去需要耗費大量的體力。
楊風雖然是個重生者,但他的身體卻是十七歲,因此,根本不覺得怎么吃力。
這得益于小時候經常在山上放牛的結果。
正如燕子所說,生命在于運動。
運動多了,體魄自然會很好,會很健康,因此,楊風在小時候一年到頭難得感冒。
也因此,從山下爬到天皇嶺,楊風根本不覺得有多吃力。
如果是在中年大叔時代,楊風一定會累得氣喘呼呼。
在重生前,楊風很喜歡鍛煉,喜歡爬樓,每天飯后喜歡散步,最少一小時。
可做鍛煉,身體各方面的機能也已經逐漸老化了,因此,體質遠遠無法和一個虛歲才十七歲的少年相媲美。
蘿卜絲和燕子的體力也很棒,這倆孿生兄妹跟楊風一起,一口氣爬到了天皇嶺,中途沒有歇息一下。
而且,一路上,燕子這個調皮的家伙還一邊不停的說說笑笑。
農村里面長大的孩子就是這樣,哪怕家庭條件再好,也會比城市里的孩子矯健,畢竟,農村不像城市里面,農村到處是山,到處都是河,到處是埂,到處都是溝,加上受到伙伴們的影響,多多少少會鍛煉一下,像有幾個家庭條件好的孩子,根本不用干農活,不用放牛,可他們放了學之后,照樣還是經常跟著大伙往山上跑。
為啥?
好玩唄。
如果不跟玩伴們上山或者到野外,那么他們呆在家里除了寫作業之外,就沒有任何的娛樂了,這個年代的娛樂元素很匱乏,沒有智能手機,沒有電腦,想看電視,父母又不讓,加上玩得好的那些小伙伴要么割豬草,要么上山撿柴,要么跑山上來放牛,所以,他們也只好跟著一起在野外跑,或者一起上山。
像村里的胡曼、還有李戰他們,都是家庭條件很好的。
可每天放學后,天天跟著楊風他們往山上跑,有時,還幫著楊風他們這些放牛娃一起趕牛。
……
天皇嶺上除了大片的樹林之外,也有大片的竹林,并且呈多元化,既有大竹子的竹林,也有小竹子的竹林。
再加上這一帶是皇岳山唯一大面積的黃土結構,黃土里面長出來的竹筍味道很好,比別的地方長出來的竹筍味道更鮮、更甜、更嫩,因此,山下很多村民都喜歡跑到這里來挖筍子。
尤其是放學后,跑來挖竹筍的孩子有很多。
因此,這一路上,除了楊風和蘿卜絲倆孿生兄妹之外,還時不時的有其他人。
到了天皇嶺的時候,山坳里嘰嘰喳喳,到處都有歡聲笑語。
這些大人小孩,都是山下的,但不一定是一個村的。
有的是下山村的,有的是水口村的,有的是中山村的,還有的是龍潭村的,反正,山下各個村里的人幾乎都有。
到山上的時候,已經是下午兩點了。
楊風身上沒有手表,但燕子的手腕上帶著一塊電子手表,蘿卜絲也帶著一塊石英表,因此,能夠準確的知道時間。
這對孿生兄妹的家庭條件不錯,父母都是手藝人,父親是木匠,母親是裁縫師傅。
這樣的手藝,在這個年代,是很吃香的,雖然不是什么大富大貴,但家里只要沒有出現什么大災大難,財政完全能夠實現自由。
因此,蘿卜絲和燕子這對孿生兄妹比村里的很多同齡人要少吃了很多苦。
人家放學后要割豬草、割魚草,或者是上山砍柴、撿柴、放牛,但他倆兄妹都不要干這些農活。
而且,他倆兄妹也從來沒有因為為交不起學費而發愁。
要知道,這個年代,農村里的家庭經濟來源非常有限。
由于種種原因,到粵省一帶進廠打工的人很少,而且還都是年青人,中年人即便出去也很難找到工作。
因此,這個年代,農村里面的普通家庭,收入來源的途徑非常有限。
除了極少數會手藝的手藝人、和腦子活絡會做生意的‘活農民’之外,絕大多數農民家庭都是這么一種情況;老老實實守著家里的那幾畝田地,豢養一些雞鴨豬牛之類的家畜,然后,男人除了種田種地之外,如果有機會的話,一年在外面走三四個月的‘棚子’(找副業),沒人帶著走棚子的話,就天天在山上砍柴,或者是扛著鋤頭在田地里有事沒事的去刨一下,女人則在家里將田地和家畜管理好,一年到頭,就這么回事。
在這種情況下,許許多多的家庭都極度貧苦,有時連買鹽的錢都沒有,要向村里的小賣部賒賬,更別說是交子女的學費了。
因此,這個年代,在農村里面,那些念書的孩子欠學費的數不勝數,不知道有多少孩子,這一個學期念完了,學費還沒有交,然后被老師一個個的點名,留學,或者直接上門討學費。
這也是造成無數農村孩子過早輟學的最主要原因。
包括楊風的姐姐,連小學都沒有畢業就輟學了,然后到粵省沿海一帶去打工,主要也是這種原因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