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手讀財報:業務、數據、報表與財務分析實戰
- 鄭瑞雪
- 1113字
- 2021-03-30 15:54:48
(一)財報上的資產≠真實的資產
財務報表中的資產包括很多明細項目,對于一家生產型公司,其資產大類主要包括貨幣資金、應收類往來款、存貨、長期資產等。其中,貨幣資金、應收類往來款和存貨,作為公司的流動資產,表明其擁有流動性,在未來短時間內(通常為一年內)可以轉換成貨幣資金。而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長期資產,因為變現時間長(通常超過了一年)、流動性差,可作為公司的非流動資產。流動資產和非流動資產加總,構成了一家公司的所有資產,這些資產都將為公司的生產經營提供支持。
實務中,當我們談到某家公司擁有多大規模的資產時,通常是指公司擁有的長期資產規模,即公司土地房屋和生產線的價值。這里的價值,既不是資產的原始投資金額,也不是資產在按期折舊后的凈值,而是市場價值。當談論土地房屋價值時,通常是指按照市價所計算的現實價值;當談論生產線時,指的則是在考慮市場變化、技術革新的基礎上,生產線所擁有的現實價值。
所以,財務報表所記載的資產,是其擁有的所有資產的賬面價值合計;而日常理解的公司真實資產,則是其所擁有的長期實物資產的現實價值合計。兩者在資產范圍和價值構成方面均有所不同。以下通過案例的形式來進一步闡述。
○案例2-4
××報社的記者小甲,為報道當地民營企業情況,前往G公司進行采訪。訪談中,G公司王總提到,公司擁有資產規模1 000萬元,包括土地500萬元、廠房和辦公大樓300萬元、生產線200萬元。訪談結束后,小甲來到了G公司財務部,從會計手中拿到了G公司最近一期的資產負債表,該表顯示公司擁有總資產1 500萬元,包括貨幣資金100萬元、應收賬款300萬元、存貨200萬元、固定資產400萬元、無形資產400萬元、長期待攤費用100萬元。這時,小甲糊涂了,明明王總說的是公司資產規模1 000萬元,為什么報表上顯示是1 500萬元,究竟哪個是對的,哪個是錯的?
事實上,王總的說辭和報表的數據都是對的。王總所談到的1 000萬元資產,是指公司擁有的“硬資產”——房屋、土地、生產線的價值,并且都是按照市場價值來判斷的。而報表上所顯示的1 500萬元資產,是公司流動資產和非流動資產的合計,既有公司的長期資產,又有公司經營周轉的存貨、應收款,并且報表所載的資產都是其賬面價值。要知道,賬面價值和市場價值之間本身就存在差異。
特別是房屋和土地,賬面價值和市場價值之間的差異十分明顯。若是公司在很多年前購置的土地房屋,其賬面價值就較低,且隨著折舊攤銷,到目前的賬面凈值就更低了。而市場價值通常遠高于最初的購置價,并有著持續上升的趨勢。在這種情況下,市場價值更能準確反映公司所擁有的資產真實價值。在財務上,基于謹慎性、可靠性等原則的考慮,對于此類資產多數都依然采用賬面價值進行計量。因此,導致賬面價值和市場價值之間存在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