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師常說“中醫是站在外面就可以看到里面的醫學,中醫是最人性化的醫學”。
什么是站在外面就可以看到里面呢?
倪師最喜歡講故事:我們中國小偷界的祖師盜跖,他的哥哥就是著名的君子柳下季(就是坐懷不亂的柳下惠),但是盜跖(柳下跖)卻不是君子,而是占山為王,當了山大王,成了小偷界的祖師爺。
一天他的弟子問他:“師傅啊,請問我們盜亦有道嗎?”盜跖說:“當然啊,我們盜門當然有道了!”
盜跖繼續講:“比如我們去偷一戶人家,不用進去探查,只是在外面看看就知道里面藏有什么東西,是先知,先知為圣;知道什么時候下手,選擇動手時機者,知機者為智;先入者為勇;斷后者為義;最后能公平均分贓物者為仁。”
小偷都知道盜亦有道,有“圣、智、勇、義、仁”的高度與格局,中醫之道當然不例外,也有“圣、智、勇、義、仁”的層次之分。通過望聞問切獲取的信息,就可以知道身里面的疾病情況,陰陽、表里、虛實、寒熱,八綱一分,疾病無處遁形,所以,中醫為圣也。
而西醫即使把人身體打開,在里面翻了個遍,也不見得能找到病因,這是徒具其勇,匹夫之勇也,可以說西醫還離“道”甚遠啊。
中醫的診斷方法只有四個字是:望、聞、問、切。
沒有現代化的建筑,沒有高科技的設備儀器,就憑醫師一雙慧眼、三根手指就能把病人的病從里到外看得清清楚楚,這也是現代人詬病中醫不科學最多的地方。
神醫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很多人都聽過:“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扁鵲只是通過望診就知道蔡桓公的病情一步步發展,從腠理一直到骨髓,從可治發展到不治。上醫擅治未病,可愚人不信,有什么辦法,扁鵲最后也只能逃跑。
中醫望診為什么那么厲害?因為中醫望診是用神。
扁鵲是中醫望診的鼻祖,即使在中古時代能像扁鵲這樣的能煉虛化神的高手估計也不多。再后來的人多有不及,高手也能望氣觀色。現代人就更不及了,越來越依賴所謂的科學儀器。
現在即使是去中醫院看個病,很多醫師也要求您去驗個血、照個片等等,為什么?除了經濟效益以外,也因為很多中醫都是西派中醫,沒有這些儀器設備根本不會看病了。
望聞問切四診合參是中醫診斷的精華所在。
通過望、聞、問三診,醫者和病人做充分的交流,最后的切脈只是去確認自己前面的判斷是否準確,是否脈癥相符,為處方做最后的校正。
通過四診合一的診斷方法,醫者和病人的充分交流溝通,讓病人消除緊張,放松情緒,同時也能放松身體,建立信任。
從放松到建立信任,獲得信心,好的中醫從與病人見面就已經開始他的治療,而病人還不知。
倪師在診斷結束后,常常對病人說:“放心吧,從現在開始你就不要再為病情操心了!把病交給我,你只要開開心心地配合我就行。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你只要做到這一點:開心”。
這是在治心啊。好的中醫師往往會花上一個小時左右來與病人做交流,特別是初診時間更長,就是為了和病人建立信任,幫助病人建立信心。當然西醫就不一樣了,一切都是冰冷的。冰冷的面孔,冰冷的語言,冰冷的儀器,冰冷的藥水,冰冷的手術室。。。。。。
哪里有一絲的溫暖可言,連醫師冰冷的語言您都不容易多聽幾句。您說是中醫人性還是西醫。
雖然現在好的中醫確實不多了,但我相信,中醫絕對不會失傳,因為它是仁者之術,“仁者無敵”!
倪師在美國開診所三十年,發明了一套獨立的眼診法,運用中醫的陰陽五行、相生相克理論來觀察眼睛的顏色青黃赤白黑的變化,以及眼內各輪盤的狀態變化來診斷疾病,非常準確有效。因為在美國匯集了全世界各色人種,在眼睛顏色上反映得特別明顯,倪師通過長期的觀察比較創新和完善了中醫的眼診法,是對中醫界的一大貢獻。
感恩倪師毫無保留地傳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