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楓安排已晉升為總兵官的劉綎和顧修先行去遼東做好相關準備,又傳信顧南古和趙任,命令他們率部按兵部關防文書前往遼東廣寧一帶集結,準備入朝,同時命令童九調集隱龍谷兩萬軍士及火器彈藥前往遼東。
廣寧是遼東總兵府的駐地,趙任從寧夏過去倒也不遠,顧南古的大軍要從緬甸再途經云南四川等地過去,沒有個半年工夫根本到不了,這又是一次長途跋涉。幾年來,隱龍軍的將士們已習慣了這種遠征,且他們的每次遠征都有收獲。
向楓又安排了鐵山帶人回了黃州,將董小宛、孟菊等女眷一并接到京城來。
臨行前,劉綎過來見向楓。
向楓要劉綎到了遼東后盡快熟悉那邊的情況,以隱龍軍名義抓緊采購馬匹招募兵員囤積糧草,同時關注察哈爾部和建州女真的動態,尤其要關注建州都督努爾哈赤的情況,摸清他的底細。
劉綎不知向楓為何如此重視那個努爾哈赤,不過還是一口答應下來。
一個多月后,高淳過來告訴向楓,說李如松已從遼東回到京城探望其父李成梁,約向楓一起前往李府拜訪,順便打聽一下朝鮮的局勢。
李成梁鎮守遼東多年,是一位咳嗽一聲也能讓遼東大地抖三抖的人物,既立了赫赫戰功,也養了一身驕奢之氣,加上又不知收斂,在萬歷十九年因隱瞞兵敗而被解任,回京后僅以寧遠伯的身份奉朝,實際就是在家里閑呆著,仗著兒子李如松如日中天,朝廷也沒有深究他的罪錯了。
向楓早就知道李成梁閑居京城,不過他對此人并無好感,也就沒有前往拜訪的打算,今日見高淳如此便就答應了,隨后一同去了李府。
得到稟報后,李如松親自到門口迎接。一番寒暄后,李如松夸向楓的部隊在緬甸打得好,這回又要帶兵去朝鮮,必定能大勝而歸。
向楓客氣了幾句,便隨同李如松一起進去拜見李成梁。
李成梁端坐在中堂上,別看他年近七十,身子骨看著可是十分壯實,胡子有些花白,頭發卻黑如壯年,一張臉紅光滿面,有老當益壯之概。
向楓和高淳率先施禮,李成梁站起身來略作回禮,隨即請客人入座。
不論是按爵位還是軍職,向楓如今都比李成梁高,可這見面之禮倒像向楓是下級一般,可見李成梁此人之傲慢——或許他只是對向楓這個新貴如此。
李如松自然曉得向楓如今的份量,擔心父親怠慢客人,他則在一旁說了不少夸贊向楓的話,從平定寧夏到收復緬甸,將向楓和他的隱龍軍團說得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作為將門虎子,李如松一向是個很高傲的人。放眼朝廷當今帶兵之人,除了父親李成梁外,還真沒幾個人能入他眼,這向楓算是其中一個了,而且是最突出的一個。寧夏平定哱拜之亂,隱龍軍的戰術和戰斗力讓他大開眼界也大為震撼,后來向楓又率部萬里奔赴緬甸,勢如破竹攻破緬甸全境,他的屬下趙任又率部橫掃西北,這等功績足以蓋世了,故而他今日的夸贊之語實則是發乎內心,并無太多客套。
聽著兒子一直在絮叨個不停,李成梁不禁皺了皺眉頭,問向楓道:“向督師,我家松兒去年率部入朝參戰,如今局勢已穩定,朝廷正打算跟日本國和談,咋這個時候又要進兵?這不是要挑起事端來么?”
李成梁話里的意思是,朝鮮之危已經由李如松解決了,你向楓又去添什么亂子?!
向楓微微一笑道:“寧遠伯有所不知,向某此次入朝并不是要挑起爭斗,而是防止豐臣秀吉卷土重來。只要有我大明駐軍在朝鮮,想必倭寇也不敢輕易進犯。”
李成梁呵呵一笑:“不過是倭寇而已,萬里重洋,成不了氣候,用得著勞師遠征么?”
向楓道:“寧遠伯,你老可別小看那倭寇,之前他們不是侵擾我沿海上百年么?所幸有譚公、戚少保等人,才使得我大明海疆無恙。還有,那豐臣秀吉可是個極有野心之人,貪得無厭,他不會甘心就這么和談退兵的。”
李如松在一旁道:“爹!向督師說得對!孩兒跟倭寇交手多次,此番雖取得小勝,但倭寇賊心不死,遲早會重新侵朝的,不可不防!”
李成梁看了李如松一眼,道:“即便他再犯朝鮮,那又如何?就能嘚瑟了?只要有我遼東大軍在,一樣打得他們求饒!”
遼東營兵都是李成梁一手組建的,他對他們自信得很。
李如松看出父親不高興了,便沒再接話。
李成梁又對向楓道:“向督師年輕有為,聽說又能打仗,此番出兵朝鮮,老夫并無反對之意,只是有一條——你若調兵,不可動遼東之兵。”
“寧遠伯,這是為何?”
李成梁如此倚老賣老,向楓不禁有些反感。他兼著督師遼東,又有兵部文書,自然可調度整個遼東之兵了,難不成還要聽從他李成梁的意見?當然他也知道,李成梁的影響力在遼東根深蒂固,他人要想完全指揮得動遼東兵也并不是那么容易。
李成梁抬了抬眼皮,緩聲道:“他們剛剛隨松兒入朝參戰,亦有傷亡,急需休養,若一味遣派他們,怕引起動亂,到時候就難收拾了——聽說向督師的隱龍軍很能打嘛,正好帶去朝鮮立一番戰功。”
李如松本要說話,見父親冷眼掃來,便不敢出聲了。
向楓抱了一拳道:“寧遠伯說得也對,向某屆時會考慮的。不過有一人,我是一定會帶過去的,還請寧遠伯支持!”
“哪個?”
“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
李成梁父子聽得一愣,高淳也感意外。
李成梁當即問道:“你要帶他去干啥?”
向楓一笑道:“聽說此人很能打仗,加之之前跟隨子茂兄入過朝,對付倭寇有經驗,向某想借他做個參謀。”
李成梁的臉色一時陰晴不定。這努爾哈赤是他一手培養出來的打手,如今他雖賦閑在京,可此人隔三差五派人問候,還將“東北三寶”千里孝敬過來,難得有此忠心,他可不想此人出現什么意外,往后遼東的事務還用得著他。
李成梁問道:“為何要他做參謀?遼東通曉朝鮮事務的大有人在,向督師可另選他人!”
“就是他了!”向楓笑了笑,“此人是寧遠伯一手栽培的,既忠心又可靠,這樣的人正可用。他此番隨同出征,若立了軍功,那也是你老的功勞不是?你們放心,向某會照顧好他的,不會讓他有啥閃失。”
李如松這會道:“是啊爹!努爾哈赤此番隨孩兒出征,還說打得不過癮呢!那小子,天天想著有仗打,讓他再去歷練一番也好,畢竟同倭寇作戰,可不是北邊那幫土鱉能比的!”
李成梁知道自己如今只能是說說而已,對方是遼東督師,自然有調兵的權力,自己無非是仗著老資格擺擺譜而已,即便向楓要調動整個遼東之兵,他也無法反對。再說只動一個努爾哈赤,向楓答應不動其他兵士,這就是最好的結果了。
李成梁終于還是點頭答應了,見和向楓等人已無話談,便有送客之意。
向楓二人起身告辭,李如松又將客人送至大門外。
向楓忽然想起一件事來,對李如松道:“子茂兄,有個事,想提醒一二,不知可否講?”
李如松連忙抱拳道:“向督師客氣了!但講無妨!”
向楓沉吟片刻,隨后道:“子茂兄此番得勝回朝,想必朝廷會借你聲望而將你派往三邊之地以示重用,這少不得要跟蒙古人作戰——子茂兄,切不可輕騎冒進!”
向楓記得清楚,幾年后,眼前這個大名鼎鼎的李如松在同蒙古人作戰中陣亡了,原因就是輕騎冒進中了圈套,連尸身都未找回。
李如松可謂明末時期難得的良將了,他若非死得那么早,若能一直鎮守遼東,努爾哈赤的勢力不會擴張那么快,是否起兵反明都是兩說了。然而歷史沒有假設,明廷已腐敗入骨,即便沒有努爾哈赤,也會有努爾哈白或努爾哈黑這樣的人站出來。
不過,向楓所了解的是真實的歷史,他此番督師遼東進兵朝鮮是對歷史的篡改。若徹底打敗了倭寇,按他的設想,三邊之敵的蒙古諸部也是一定要打得他們服服帖帖的,李如松說不定可以免此大難。
李如松當下也沒作多想,以為是向楓的一個善意提醒,當即抱拳道:“多謝向督師提醒,如松謹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