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3 比特幣隱含的經濟意義

比特幣以及比特幣之后發展起來的區塊鏈技術,因其具有的數據不可篡改、簽名不可偽造不可抵賴、分布式共享記賬、智能合約等技術,拓展了互聯網技術的深入應用空間,在構建價值(信用)網絡、分布式商業結構、通證經濟組織模式等方面具有極大的經濟價值,推進數字經濟進一步向數字社會發展。

1.3.1 信息互聯網到價值(信用)互聯網

傳統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解決了信息互聯互通的問題,但是并沒有解決信息的真實性問題以及信息背后的信任問題。正如互聯網上廣泛流傳的幽默圖片所示,每個人并不能確切知道另一端的信息提供者究竟是一個真實的人還是一條狗(見圖1-8)。

圖1-8 傳統互聯網未能解決信息的真實性問題

由淘寶首創,以支付寶、微信支付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作為信用背書的中介支付模式解決了傳統互聯網上交易的信任問題。但是,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的業務覆蓋能力限制了網絡交易的發展,而且第三方中介成為一個中心化的信任風險點,第三方中介的任何道德和技術風險都將導致災難性的后果。

區塊鏈技術使用不依賴中心節點的方式創新性地解決了數字身份(信用傳遞)與網絡支付(價值傳遞)問題。通過共享賬本實現交易信息的公開透明可追溯,通過數字簽名防抵賴實現數字身份信用信息的傳遞,通過“哈希+時間戳”實現數據的不可篡改,通過共識算法實現數據記賬的去中心化和集體維護制度(見圖1-9)。

總之,在區塊鏈技術的賦能下,一切交易皆可上鏈,互聯網由信息互聯網向更廣闊的信用互聯網和價值互聯網發展。

圖1-9 區塊鏈技術實現了互聯網的價值與信用傳遞

1.3.2 中心記賬到分布式共享記賬

記賬是所有經濟業務事項得以順利進行的基礎。隨著技術的進步,記賬手段也逐步發展(見圖1-10)。從某種程度上說,記賬能力的復雜度制約著經濟活動的復雜度。

圖1-10 記賬技術的發展歷程

在業務屬性上,區塊鏈技術也被稱為“分布式賬本技術(Distributed Ledge Technology,DLT)”。2015年《華爾街日報》曾刊登文章稱贊分布式賬本技術是“500年來最大的創新”。

在經濟全球化以及比較優勢理論的指導下,全球經濟活動已經按照產業鏈進行了分化。ERP技術的發展讓企業內部生產和財務記賬完成了信息化,但是商業實體之間形成了割裂的數據孤島,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承擔了不同商業實體經濟活動交互的記賬以及金融服務。數據孤島以及信息隔離客觀上促進形成了商業周期和社會浪費(見圖1-11)。

圖1-11 從商業信息孤島到共享記賬

分布式賬本技術的發展為打破商業信息孤島帶來了曙光,讓全球化分工下割裂的商業鏈條在區塊鏈技術的賦能下重新緊密結合在一起。這必將帶來商業生態的再一次升級和巨大改變。

1.3.3 公司組織到社群組織(通證經濟)

公司治理理論是隨著西方企業的發展而發展的。近年來,圍繞著公司治理目標、公司治理結構安排以及公司治理機制改革等一系列課題,公司法學家和經濟學家提出了單邊和多邊治理理論,而多邊治理理論已經逐步占據了學術主流地位。

1.以股東所有權理論為基礎的單邊治理理論

公司作為一個法人團體,必須具備人和物兩個基本要素。單邊治理理論定義公司時,將公司理解為一個由物質資本所有者組成的聯合體,公司的權力只能在所有者之間分配。因此,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所要解決的問題是股東通過何種制度設計使經營者在自己的利益范圍內從事經營活動,其實質是所有權對經營權的約束與監督問題。

2.以利益相關者理論為基礎的多邊治理理論

利益相關者理論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國學者杜德,他認為股東利益最大化不應當是公司唯一的追求,公司還應當代表其他相關利益主體如員工、債權人、消費者和社區的整體利益。

組織是各種生產要素的所有者為了各自的目的聯合起來而組成的一種具有法人資格的契約聯合體。公司不僅僅是一個由資本所有者組成的聯合體,更重要的是它在本質上是為物質資本所有者、人力資本所有者等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契約關系充當連接點。在這一理論背景下,公司法人治理結構被定義為股東、債權人、職工等利益相關者之間有關公司經營與權利的配置機制。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公司成為這種理論對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改革的核心思想。

在利益相關者理論指導下,公司治理問題將可以更廣泛地理解為一種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的有機整合。這一整合決定了公司行為的范圍、控制權的歸屬、控制權行使的方式和程序、風險承擔與收益分配的機制等。

“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理論在實踐上存在著較大的難題:

利益相關者很難界定。

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沖突可能會增加交易成本。

區塊鏈技術的共識機制設計和智能合約為多邊治理理論的實施提供借鑒和實施的技術基礎。區塊鏈通證經濟(Token Economy)的核心是共識產生機制和激勵協調機制,其背后的經濟學理論基礎是博弈論和合約理論。通證經濟理論和實踐的深入發展將加速公司理論的演進以及組織機構和管理模式的變革(見圖1-12)。

圖1-12 區塊鏈技術加速公司治理理論演進與組織機構變革

1.3.4 數字經濟到數字社會

數字經濟的本質在于信息化。信息化是由計算機與互聯網等生產工具的革命所引起的工業經濟轉向信息經濟的一種社會經濟過程。具體說來,信息化包括信息技術的產業化、傳統產業的信息化、基礎設施的信息化、生活方式的信息化等內容。信息產業化與產業信息化即信息的生產和應用兩大方面是其中的關鍵。信息生產要求發展一系列高新信息技術及產業,既涉及微電子產品、通信器材和設施、計算機軟硬件、網絡設備的制造等領域,又涉及信息和數據的采集、處理、存儲等領域;信息技術在經濟領域的應用主要表現在用信息技術改造和提升農業、工業、服務業等傳統產業上(見圖1-13)。

數字社會是信息化的進一步深化發展,不僅實體的事物可以“數字化”,人們的思想觀點和行為活動以及它們的動態變化等,也都可以經過“數字化轉換”,暢行于虛擬的數字網絡空間。數字化的發展趨勢以及與之相伴的網絡化和智能化的發展趨勢一道,共同構成人類社會當代及未來發展的根本驅動力量。其全面而深刻的影響,無論在公司企業和行政機關,還是在學校、家庭、社會組織以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已經顯現出來,并且還會深化和拓展。

圖1-13 數字經濟的構成

進入數字社會,數字化進程的普遍展開會形成海量的基礎信息數據,而這些基礎信息數據又將成為人們工作和生活領域所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要素。這就意味著,在傳統意義上的土地、原材料、勞動、資本和管理才能等資源要素之外,數字化的數據信息已經成為又一類新的資源要素。基礎信息數據的生成、獲取以及分析、運用,將帶來巨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信息數據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所能創造的價值,將具有無可限量的伸展空間。

在數字社會和網絡生活的條件下,不僅人們彼此之間相互聯通的方式變了,整個社會生活當中的經濟運行、生產管理、價值創造、貿易往來、服務提供、教育培訓、文化創新、政治參與、社會交往、休閑娛樂、醫療健康等方方面面的生活內容及呈現方式和運作機制,也都發生了或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數字技術社會化帶來的直接社會效應,即運作方式的根本變化與效率的極大提高,將進一步推動生產力發展與社會進步。

主站蜘蛛池模板: 蚌埠市| 唐河县| 榕江县| 旬阳县| 江孜县| 招远市| 阳高县| 大英县| 安图县| 城市| 霞浦县| 健康| 嵊州市| 邢台县| 通许县| 凤山市| 湖口县| 商水县| 上思县| 县级市| 祁连县| 昂仁县| 岳普湖县| 吴桥县| 土默特右旗| 邵东县| 黄陵县| 甘洛县| 自贡市| 桐柏县| 奈曼旗| 白河县| 栾川县| 萝北县| 北票市| 乌兰浩特市| 石门县| 汨罗市| 平顶山市| 黑河市| 建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