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切為了穩定。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很奇特的景象,作為開創基業的太祖,本應是死后立即冠以廟號,但有些太祖卻是追封的,因為他們生前并沒有稱帝,比如曹操、高歡、宇文泰。這是為什么呢?
01.
曹操生前為什么不稱帝
難道至高無上的寶座,對他們沒有吸引力嗎?不管有沒有吸引力,都走到這一步了,還能退回去嗎?既然來都來了,干嘛不稱帝呢?如果只是個別人的選擇,那或許和他本人的性格經歷有關。但如果很多雄才大略的英主都這么干,背后一定有其原因。
原因一:一旦稱帝,就要大封功臣。這是為了穩定,也是君臣之間的默契。你不照辦,容易君臣離心??捎行┤藨{著多年戎馬,一封就到頂了。而且都熬成開國元勛了,年齡也小不了,沒有多少沖勁了。這時,他們想的最多的就是守業。
但這天下尚未一統,遠不到“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時候。可這些老戰友偏于保守,又占據高位,多年積威與手中權力結合在一起,不僅能左右朝中政策,還能打壓朝氣蓬勃的年輕人。畢竟,這天下是老兄弟們打下來的,可不能容這些小年輕禍禍了。
如此心態,實在不利于開拓進取,早日統一全國。
原因二:想要稱帝,便需要得到大部分派系的支持。有些是自己的嫡系,讓渡些利益沒什么;有些是自己的外圍勢力,給喝口湯也能安撫。還有些是不怎么堅決的反對派,給對方利益,會給以后整合各方勢力埋下隱患;不給吧,又怕對方轉而支持敵人。
索性繼續拖著,等到天下一統,他們的重要性也會大大下降,那個時候解決問題會事半功倍。畢竟作為開國之君,不能光想著當皇帝,甚至也不能只想著統一天下,還要為后世掃除隱患,讓王朝長治久安。
原因三:當了皇帝,就得立皇后,立太子。此時,受到外界的影響太大了。如果選擇妥協,日后想要廢皇后,廢太子,造成的動亂就太大了。
比如英明神武的漢光武帝劉秀,因為在河北勢力的支持下登基稱帝,便不得不立河北派系的代表郭圣通為皇后,立她的兒子為太子。日后改立陰麗華為皇后,劉莊為太子,也費了一番周折。
甚至自己手下的得力干將,還會因為與太子一系過從甚密,而在廢立風波中,不得不忍痛消滅??蓪Ψ矫髅鳑]有反意,效忠廢太子,只是因為對方是儲君。但為了掃除隱患,也不得不如此。傷筋動骨呀。
原因四:或許想讓自己有始有終吧。
02.
曹丕為什么著急稱帝
盡管曹操、高歡、宇文泰生前沒有稱帝,但他們的繼承人,都在父親去世三年內稱帝了,有些甚至在同年便稱帝了。他們為什么這么著急呢?只是因為對皇位的渴望嗎?未必。
原因一:兒子能順利繼承父親的遺產,因為有法律保護。但當保護法律的人,存在遺產繼承問題時,就只能靠暴力了。即便繼承了父親的官職、爵位,但如果不能服眾,權勢來得容易,去得也容易。
稱帝的籌劃過程,其實就是與各方妥協,滿足各方利益訴求的過程。當能力、威望不足時,便只能用利益換取支持了。畢竟,一旦亂起來,誰也不知道自己會是最后的贏家,還是別人的踏腳石。有好處就收著吧。
原因二:稱帝開國之后,原先的上下級關系變成了君臣關系,有了這層名分,造反的成本急劇升高。同時,也是圍繞新一代領導核心,重新塑造權力體系的過程。如此一來,政權便能實現平穩過渡。
03.
反例
如果無法及時確定名分,不只會招來外敵,也會引起內訌。即便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擊敗了袁紹,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坐擁冀并幽青四州的袁氏,還是舉足輕重的大勢力。但因為袁譚、袁尚兄弟內訌,被強敵曹操各個擊破,無奈退出歷史舞臺。
無獨有偶,掌控荊州的劉表一死,臣下立刻挾持繼承人劉琮投降曹操。因為大家只是上下級關系,同屬漢臣,歸附中央天經地義。其次,以劉琮的威望與能力,不僅無法開疆拓土,為大家爭取更多的利益,連大家的既得利益都保不住。
與其為之陪葬,不如早早投降。說白了,風險和利益,你得讓人占上一項。要么利益大,要么風險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