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楊宜作兩家春:拙政園
“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
拙政園現分為中、西兩部,在西部補園,望隔院樓臺,隱現花墻之上,欲去無從,登假山巔的宜兩亭看,真是美景如畫,盡展眼簾,既可俯瞰補園,又可借中部園景,這才領略到亭用“宜兩”二字命名所在。
拙政園建于明嘉靖年間,為御史王獻臣所建,拙政二字是取古書上“拙者之為政”的意思,表示園主不得志于朝,筑園以明志。幾經易主,到了清太平天國運動后,此園的西部分割了出去,名為補園。兩園之景互相鄰借,雖分猶合。如今東部新辟的園林,則又是從另一園——歸田園合并過來的。
園以水為主,利用原來低洼之地,巧妙安排:高者為山,低者拓池,利用其狹長水面,彎環曲岸,深處出島,淺水藏磯,使水面饒彌漫之意。而亭臺間出。橋梁浮波,以虛實之倒影,與高低的層次,構成了以水成景的畫面。它是舒展成圖,徑緣池轉,廊引人隨,使游者入其園,信步觀景,移步移影,景以動觀為主。偶爾暫駐之亭,與可留之館,予人以小休眺景,則又以靜觀為輔。

綠云垂絲(陳從周)
拙政園美在空靈,予人開朗之感,開朗中又具曲筆,所謂“園中有園”。故枇杷園、海棠春塢等小園幽靜宜人,而于花墻窗欞中招大園之景于內,互呈其美者,蘇州諸園以此為第一。故游人入是園,多少會產生閑云野鶴,去來無蹤的雅致。春水之膩,夏水之濃,秋水之靜,冬水之寒,與四時花木,朝夕光影,構成了不同季節、不同時間的風光。
拙政園內有幾處景點是絕不可錯過的。遠香堂是一座四面敞開的荷花廳,荷香香遠益清,所以稱遠香堂。人至此環身顧盼,一園之景可約略得之。前有山,后有島,左有亭,右有臺,而廊楯周接,木映花承,鳥飛于天。魚躍于淵,景物之恬適,如飲香醇,此為主景。右轉枇杷園,回首遠眺,月門中逗人遠處雪香云蔚亭,此為對景。經海棠春塢,循闌至梧竹幽居,一亭四出辟拱,人坐其中,四顧皆景矣。渡曲橋登兩島,俯身臨池,如入濠濮。望隔岸遠香堂、香洲一帶華堂、船舫,皆出水面,風荷數柄,搖曳碧波之間,漣漪乍縐,洵足醒人。至西北角,緩步隨石徑登樓,一園之景華于樓下,以“見山”二字名樓。
通過“別有洞天”的深幽園門,進入園的西部,卅六鴛鴦館居其中,南北二廳分居前后,南向觀山景,北向看荷花,鴛鴦戲水,出沒荷蕖間。隔岸浮翠閣出小山之上。所謂浮翠,是水綠、山碧、天青的意思。其旁瀕池留聽閣。取唐李商隱“留得殘荷聽雨聲”意,此處宜秋,因構此景。浮翠閣之東,倒影樓與宜兩亭互為對景,而一水盈盈,高下相見,游人至此,一園之勝畢矣。遲遲舉步,回首依戀,園盡而興未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