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必先看到張定邊沒有提出不同意見,也不浪費時間,繼續道:“根據我前幾天派人去調查的結果,這個朱文正之前也曾跟隨朱元璋行軍打仗,在很多場戰斗中都出現過他的身影,據傳,他還立下過不少戰功。不過他一直很低調,不顯山露水,不知情的人都以為他是靠朱元璋一手提拔,才做到大都督這個位置的。”
“朱文正的過往我也有所耳聞,只是他在洪都的表現卻跟之前大相徑庭。”張定邊插了一句話。
“所以,我覺得朱文正在洪都每天流連于煙花之地,玩世不恭的樣子是故意扮給我們看的,讓我們麻痹大意,輕視他,輕視洪都。總而言之,他絕對是在扮豬吃老虎,以此迷惑我們!”
“如此說來,洪都背后有這么一個不出世的天才在指揮,才如此難攻破。既然如此,我們必須重視此人!”張定邊惡狠狠地說道,目光如炬,盯著撫州門上方,似乎想從那里找到朱文正。
“確實應如此,早知道朱文正如此難纏的話,就應該直接繞過洪都,直取應天。”張必先有點不忿地說道。
“唉,我有何嘗不是這么想,可是……”張定邊嘆了一口氣,最后也沒有把這句話說完。
不過張必先知道張定邊想說的是什么,像是在安慰張定邊一樣說道:“算了,既來之,則安之,定邊,我們還是注意力放在眼前的洪都吧。”
這個安慰似乎真的起了作用,張定邊深吸一口氣,重新打起精神:“你說得對,就算朱文正難纏,我們也未必沒辦法攻破洪都!”
說完,張定邊還給了張必先一個意味深長地眼神。
張必先似乎明白了張定邊眼神的意思,望著張定邊,微笑著說道:“對,那我們就提前改變策略,讓他也來感受一下我們的厲害!”
“好,那我先去一下皇上那邊。”
張定邊說完,立馬調轉馬頭,往后方督戰的陳友諒那邊去了。
張興邊和張必先在商量戰術的時候,并沒有說什么具體的內容,只是互相給了一個眼神就明白對方的意圖了,這就是他們多年來一起配合所形成的默契。
所謂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之前朱文正一直隱藏在暗處,但是,現在已經被張必先和張定邊猜到他才是現在洪都防線的統帥。
那么,張必先和張定邊能找到對付朱文正的辦法嗎?
張必先和張定邊怎么想的,朱文正自然是猜不到,他可沒工夫去想這些,因為他現在已經馬不停蹄地來到了撫州門。
朱文正站在城墻上,觀察著正在攻城的漢軍。
他看到漢軍的進攻好像跟之前也沒什么兩樣,攻勢一波接一波,看似猛烈,實則雜亂無章,對洪都造不成實質的威脅。
不過,朱文正沒有在漢軍中看到張定邊和張必先,要知道,外號“莽張”的張定邊,可是非常喜歡沖鋒陷陣的。
之前幾天都不見他人影,想必他是被陳友諒壓制住了,現在有這么個機會,卻躲著不出來,這不像是他的風格。
這一點,讓朱文正有點懷疑。所以,他找到了一直待在撫州門角落觀察漢軍的夏茂成,問下張定邊的動向。
“回稟都督,張定邊在經過一輪沖鋒之后,就回到了到漢軍的后方,卑職看到他似乎跟另一個人經過一番交談之后,就調轉馬頭,先行離去了,而另一人一直在漢軍后方指揮進攻,沒有帶隊沖鋒。”
夏茂成將他所看到的情況,一五一十地告訴了朱文正。
朱文正聽了夏茂成的敘述,皺起了眉頭。想必跟張定邊商談的人就是張必先。
他不知道張定邊和張必先葫蘆里到底賣的什么藥,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而在此時,張子明和郭子章、劉仲福兩人在簡單的商量了一下后,就擬好了告示,派都督府的下人到洪都城的大街小巷去張貼了。而他們三人,就在都督府門口的空地,簡單地設了個攤,等待應征的壯丁上門。
說起郭子章、劉仲福兩人,他們是朱元璋派來輔佐朱文正的,沒有掛什么官職,一直作為儒士,跟在朱文正身邊。
朱文正來到洪都之后,總是流連于煙花之地,成為一個紈绔子弟,也有他兩的一份“功勞”。
一開始,他們為了能在洪都的日子過得好一點,就帶朱文正去洪都城最好的妓院——紅羨藝館,喝花酒,目的是想討好朱文正。
沒想到,朱文正卻因此一發不可收拾地愛上了這種逍遙自在的時光。
可是,嘗到甜頭后,朱文正似乎忘了他兩一樣,每次喝花酒從來沒帶他們這個“引路人”一起去,都是一個人去。
郭子章和劉仲福心里挺郁悶的,感覺受到了朱文正“過河拆橋”般的對待。
作為儒士,他們平時也沒什么事做,就幫朱文正打理都督府的各種事物,漸漸地,他們就變成了都督府的“管家”了。
洪都被陳友諒的六十萬漢軍圍城,無人可用之際,朱文正終于又想起了他們兩,于是就叫他兩來輔助張子明了。
郭子章和劉仲福對張子明當然是有點不服氣的,但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誰叫人家現在是都督身邊的紅人呢?
他兩只能將心中的不忿隱藏起來,表面上對張子明言聽計從,背地里還是想著有一天再次爬過張子明,成為都督身邊的紅人。
就這樣,招募士兵的工作就順利地開始了。
而在撫州門這邊,張必先和張定邊沒有讓朱文正等太久,就告訴他答案了。
朱文正在撫州門持續觀察戰況,大約一個時辰之后,就發現漢軍在短時間內突然改變型變,他們的擺出了一種之前幾天一直沒有用過的新陣型。
只見漢軍大概以二十個人為一個方陣,具體人數其實朱文正看不清楚,只是從竹盾數量上來判斷的。
這些竹盾全部呈四十五度角舉起,緊密地排在一起,砌成一個三個竹盾高的“大竹盾”,形狀酷似簸箕。簡單來說,就是將小竹盾變成了“大竹盾”。
小竹盾變成“大竹盾”之后,堅韌性將會大大提升,漢軍的目的很明顯,就是以此來抵擋洪都從高處扔下巨石、檑木的沖擊力。
而躲在“大竹盾”后面的士兵則以此作掩護,徐徐前進,直至靠近撫州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