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觀星者手冊
- (英)阿比蓋爾·比爾
- 2597字
- 2021-03-08 15:56:01
天文學簡史
從時間的開端說起
人類自古以來就對天空十分著迷。最早的人類文明認為,月亮和太陽以及它們的升起和落下是由眾神控制的。那時的人們看見天空中有五顆行星在運動,認為它們是在向大地傳達某種信息。
哈拉帕(印度河流域的古文明)人、瑪雅人和古代中國人利用天文學來測算時間,并試圖預測未來,這就是占星術的起源。古巴比倫人和古埃及人都用月相來設計日歷。其中,古巴比倫人以七天為一個單位劃分時間,稱之為星期。一個星期里的每一天都用太陽、月亮和另外五個已知行星的名字來命名。
公元前八世紀,希臘人開始為星座命名、記錄它們的位置并研究它們在一年內的移動規律。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在公元前343年見到了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并學習了天文學。他在四處征戰的同時,也把從希臘學來的知識傳播到了世界各地。
在黑暗的中世紀,羅馬帝國時代積累的許多知識都失傳了,但中東的伊斯蘭天文學家保留了他們從希臘學到的知識,并把它們發揚光大。
十六世紀
十六世紀,尼古拉·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宣布,他的觀測表明,是地球繞著太陽轉動,而不是太陽繞著地球轉動,他因此被指責為異端。1539年,領導德國新教改革的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得知日心說后,稱哥白尼為“傻瓜”。哥白尼寫的書在當時爭議很大,直到他死后才得以出版。
伽利略·伽利雷(Galileo Galilei)是太陽系日心說模型的另一位先驅。據說在1608年,漢斯·利伯謝(Hans Lippershey)首先發明了望遠鏡。于是伽利略用望遠鏡研究木星,并發現了它的四大衛星——后來被稱為“伽利略衛星”。這是人類首次發現太陽系中有不圍繞太陽運轉的天體。
現在大家都知道,地球當然是圍繞著太陽公轉的,但是當伽利略出版了一本書支持哥白尼的理論時,他也被天主教會扣上了異端的罪名,遭到審判。他被迫公開道歉,并撤回了他的理論。不過,事實證明他是對的。許多年后,梵蒂岡對此做出了正式道歉。
十七世紀
十七世紀初,約翰內斯·開普勒(Johannes Kepler)提出了一種理論,可以正確解釋太陽系行星的運動方式。他的理論基礎源于天文學家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于1601年去世)的大量觀測結果。第谷和開普勒分別在1572年和1604年看到了一種特殊天象,他們認為這是銀河系中有新的恒星形成時的現象。其實恰恰相反,他們看到的天象是一顆恒星的爆炸性死亡,因此它短時間內急劇增亮,使得原本肉眼不可見的星變得可以輕易看到,就好像一顆新的恒星誕生了一樣。因此,這種天象被稱為“超新星”。
1655年,荷蘭天文學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首次發現了土星的光環及其衛星——土衛六。1664年,羅伯特·胡克(Robert Hooke)發現了木星上的大紅斑。
據傳記作家威廉·斯托克利(William Stukeley)說,在1665年至1666年間的某個時間,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獨自坐在一棵蘋果樹下,想出了萬有引力的概念。大約20年來,他一直把萬有引力理論藏在心里,直到埃德蒙·哈雷(Edmond Halley)到劍橋拜訪他并詢問有關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問題。1682年,哈雷計算出了一顆彗星的運動軌跡——它就是大名鼎鼎的“哈雷彗星”。
十八世紀
1726年,牛頓一生最重要的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出版了最終版。我們至今還在使用牛頓運動定律來描述物體之間的引力作用。
在十八世紀,天文望遠鏡進一步發展,英國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William Herschel)對此做出了最大貢獻。在他的一生中,他建造了約400架天文望遠鏡。1781年,他用其中一架望遠鏡發現了天王星。1789年,赫歇爾建成了他最大的一架天文望遠鏡,它的焦距約為12米,口徑約為1.2米。他用這架望遠鏡發現了土星的兩個衛星,并為使用更大的天文望遠鏡觀測更深遠的宇宙打下了基礎。
十九世紀
在赫歇爾發現天王星(數百年來首次發現的新行星)之后,天文學家再次對太陽系產生了興趣。他們開始在火星和木星之間搜尋新的行星,結果卻只發現了一些小而暗弱的天體,它們并不是行星——比如1801年發現的谷神星(Ceres)。
繼谷神星之后,人們又發現了智神星(Pallas)、婚神星(Juno)和灶神星(Vesta)。這是最早被發現的幾顆小行星,今天,我們把這一區域叫作“小行星帶”。不過,有一位天文學家成功地找到了一顆新行星。1846年,約翰·格弗里恩·伽勒(Johann Gottfried Galle)根據奧本·勒維耶(Urbain Le Verrier)和約翰·柯西·亞當斯(John Couch Adams)的精確計算,發現了海王星。
隨著各種業余和專業的天文學俱樂部在全世界興起,俱樂部成員們開始在世界各地旅行,追逐各種天象——比如日食。在1874年和1882年,天文學家觀測到了金星從太陽前面經過。
二十世紀
二十世紀初,亨麗愛塔·勒維特(Henrietta Leavitt)研究發現,有一些恒星比其他恒星距離地球遠得多,即使它們在天空中看起來一樣亮。這就是恒星分類學的起點。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埃德溫·哈勃(Edwin Hubble)開始發現遙遠的星系,其中一些甚至距離我們1億光年之遙。他還研究了這些星系的運動,留下了第一批實測數據,表明宇宙正在膨脹。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科學家發明了射電望遠鏡,人類開始探索電磁波譜,觀察可見光以外的其他波段上宇宙的樣子。
1967年,喬瑟琳·貝爾·博內爾(Jocelyn Bell Burnell)發現了第一顆脈沖星,這是一種奇怪的恒星,它飛速自轉,發射出高能輻射束,只有當輻射束指向地球時,才能被我們看到。因此,這種恒星看起來像是在發出脈沖,因此得名“脈沖星”。
同時,美國與蘇聯之間的登月競賽開始了。50多年前的1969年,人類終于第一次登上了月球。
1995年,人類開始系統地搜尋地外文明。因為某些特定頻率的無線電是不會自然產生的,所以人們通過監聽這些頻率的無線電,希望能發現地外文明的蹤跡。

現在
自從第一個人抬頭仰望星空、好奇天上到底有什么以來,我們已經走了很長一段路。但是關于宇宙,我們還有很多東西需要學習。100年前,我們還不知道其他星系的存在,那么在未來100年內,誰知道我們又會發現什么呢?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有些天文學家還會把其他星系認作是星云——聚集在一起將會形成恒星的塵埃云。而現在,我們已知宇宙中至少還有1000億個星系。
直到1991年,人類才發現系外行星——即我們太陽系之外的行星。而截至2019年2月,確認發現的系外行星已經有3976顆。其中一些系外行星可能還有系外衛星——科學家們已經發表了第一個系外衛星存在的證據。
時至今日,公民科學家也能取得許多發現。通過各種各樣的科研數據網站,任何人都可以為天文學研究做出貢獻,比如對星系進行分類,或者尋找從彗星落到地球上的塵埃。
如果你想名留天文學史,不妨試試參與公民科學項目。如果你參與某個項目,并且有了新發現,你的名字就會被寫進科學論文。2016年,一對公民科學家發現了一個全新的星系,這個星系現在以他們的名字命名。還等什么呢?現在就開始仰望星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