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楚天注:方法就是,強調目標感,因為目標感會引起理性的行動。
(一)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適”,念敵,敵視。“莫”,同慕,羨慕。
(二)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懷”,是思念,念念不忘,隨時高度關注。
“土”,是所居處之安。
“刑”,是法度。
楚天注:堅忍也
(三)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放”,是依照
(四)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朱熹注:“所以立,謂所以立乎其位者。可知,謂可以見知之實。”
程頤注:“君子求其在己者而已矣。”
【一】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貫”,三層含義:
一是貫穿、貫通,一個思想,貫穿所有的思想,融會貫通,所有的道理,都是一個道理。
二是貫徹,把一個東西貫徹到底,不要東想西想。
還有第三層含義,一以貫之,就是一貫之,一貫如此
楚天注:忠恕以勸善也。
(二)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喻”,是知曉、明白。
楚天注:長期博弈也!
(三)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幾”,念平聲,輕微、婉轉的意思。
(四)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躬”,是躬行。“逮”,是及。
“訥”(nè),是遲鈍的意思。
(五)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數”,是煩瑣,啰啰唆唆
《公冶長篇第五》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縲(léi),紲(xiè),都是指繩索,粗大的繩索,捆犯人的繩索。
南容三復白圭的典故,《詩經》:“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
(一)
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前一個“斯”,是說斯人,子賤這個人;后一個“斯”,是說斯德,這樣的君子之德。
(二)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朱熹注解說:“一,數之始,十,數之終,二,一之對。”
“與”,是許,贊許,我和你看法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