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惡也。
PS:修然:整飭的樣子。存:察。
愀(qiǎo)然:憂慮恐懼的樣子。
介然:意志堅定的樣子。
菑(zāi)然:災害在身的樣子。菑,同“災”。
(一)
治氣養(yǎng)心之術:血氣剛強,則柔之以調(diào)和;知慮漸深,則一之以易良;卑濕、重遲、貪利,則抗之以高志;庸眾駑散,則劫之以師友;怠慢僄棄,則炤之以禍災;愚款端愨,則合之以禮樂,通之以思索。凡治氣養(yǎng)心之術,莫徑由禮,莫要得師,莫神一好。
(二)
傳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身勞而心安,為之;利少而義多,為之。
體恭敬而心忠信,術禮義而情愛人;勞苦之事則爭先,饒樂之事則能讓。
《書》曰:“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此言君子之能以公義勝私欲也。
【不茍篇】
君子行不貴茍難,說不貴茍察,名不貴茍傳,唯其當之為貴。
《詩》曰:”物其有矣,唯其時矣。
君子易知而難狎,易懼而難脅,畏患而不避義死,欲利而不為所非,交親而不比,言辯而不辭。蕩蕩乎,其有以殊于世也。
PS:知:交接。狎(xiá):沒有禮貌地親近。
比:結(jié)黨。
(一)
《詩》曰:“溫溫恭人,維德之基。”
詩曰:”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
君子崇人之德,揚人之美,非諂諛也;正義直指,舉人之過,非毀疵也;言己之光美,擬于舜禹,參于天地,非夸誕也。
PS:義:通“議”。
(二)
傳曰:『君子兩進,小人兩廢。』
君子養(yǎng)心莫善于誠,致誠則無它事矣。唯仁之為守,唯義之為行。
千人萬人之情,一人之情是也;天地始者,今日是也;百王之道,后王是也。君子不下室堂而海內(nèi)之情舉積此者,則操術然也。
(三)
欲惡取舍之權(quán):見其可欲也,則必前后慮其可惡也者;見其可利也,則必前后慮其可害也者,而兼權(quán)之,孰計之,然后定其欲惡取舍。如是則常不失陷矣。凡人之患,偏傷之也。
【日記】
我真是太天真了——我對網(wǎng)絡游戲的定義是:用來放松的娛樂活動。【轉(zhuǎn)折】現(xiàn)在,對它的定義變?yōu)榱耍阂环N讓人上癮的虛擬物品
問:然后呢
—所以,我下載游戲后瘋玩,這不全是我自己的原因
答:@喵喵喵變得比較樂觀了
【筆記】
美國心理學家赫茨伯格把一個人認為自己“應得的”那些東西,叫做“保健因素”。而如果你給一個人一樣東西,他喜出望外,說“太好了”,那這東西,就叫做“激勵因素”。
赫茲伯格在1959年提出了著名的“雙因素理論”:人不會因為得到“保健因素”而滿意,只會因為得不到而不滿;相反,沒有“激勵因素”沒關系,但如果有了,會備受激勵。
【容忍與自由】
現(xiàn)在諸君研究佛學,也應當用懷疑的態(tài)度去找出它的意義,是否真正比較得普遍適用?諸君不要怕,真有價值的東西,決不為懷疑所毀,而能被懷疑所毀的東西,決不會真有價值。我希望諸君實行笛卡爾的懷疑態(tài)度,牢記蘇格拉底所說的“未經(jīng)考察過的生活,是不值得活的”這句話。那末,諸君對于明闡哲學,了解人生,不覺其難了。——胡適
讀書的方法,據(jù)我個人的經(jīng)驗,有兩個條件:一、精;二、博。
精
從前有“讀書三到”的讀書法,實在是很好的;不過覺得三到有點不夠,應該有四到,是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心到是要懂得每一句、每一字的意思。做到這一點,要有外的幫助,有三個條件:
(一)參考書,如字典,辭典,類書等。平常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們讀書,第一要工具完備。
(二)做文法上的分析。
(三)有時須比較、參考、融匯、貫通,往往幾個平常的字,有許多解法,徜是輕忽過去,就容易出錯誤來。——胡適
還有前人關于“心到”很重要的幾句話,把他來說一說。宋人張載說:“讀書先要會疑,于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又說:“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學貴心悟,守舊無功。”——胡適
“博”就是什么書都要讀。中國人所謂“開卷有益”,原也是這個意思。我們?yōu)槭裁匆┠兀坑袃蓚€答案:一、博就是為參考;二、博是為做人。
博是為參考。有幾個人為什么要戴眼鏡呢?(學時髦而戴眼鏡的,不在此問題內(nèi)。)干脆答一句:是因看不清楚,戴了眼鏡以后,就可以看清楚了。現(xiàn)在戴了眼鏡,看是清楚的,可是不戴眼鏡的時候看去還是糊涂的。——胡適
所以我們應該多讀書,無論什么書都讀,往往一本極平常的書中,埋伏著一個很大的暗示。書既是讀得多,則參考資料多,看一本書,就有許多暗示從書外來。用一句話包括起來,就是王安石所謂的“致其知而后讀”。
就是說起來什么也能說的人,然而一點也不精,仿佛是一張紙,看去雖大,其實沒有什么實質(zhì)的也不好。我們理想中的讀書人是又精又博,像金字塔那樣,又大、又高、又尖,所以我說:“為學當如埃及塔,要能博大要能高。”
(一)
要管理我們的思想,照心理學上講,須要用五種步驟:
一、困難的發(fā)生。
二、指定困難的所在。有的困難是很容易解決的,那就沒有討論和指定困難的所在的必要。要是像醫(yī)生的看病,那就有關人命了。我們遇著一個人生病的時光,往往自己說不出病之所在;及請了醫(yī)生來,他診了脈搏,驗了小便,就完了事;后來吃了幾瓶藥水,就能夠恢復原狀。他所以能夠解決困難,和我們所以不能解決困難的不同點,就在能否指定和認清困難之所在罷了。
三、假設解決困難的方法。這就是所謂出主意了。
四、判斷和選定假設之結(jié)果。假若我腦海中有了三種主意:第一主意的結(jié)果是A、B、C、D,第二主意是E、F、G,第三主意的結(jié)果是H、I;那個時候,就要考慮他三個結(jié)果的價值和利害;然后把其中最容易而準確的結(jié)果設法證明。
還有我們做事,往往用主觀的態(tài)度,而不用客觀的態(tài)度;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某人說話,不負責任”的解釋了。
五、證實結(jié)果。既已擇定一個解決困難的方法,再要實地試驗,看他實效的如何以定是非價值。遇有事實不易在自然界發(fā)生的,則用人力造成某種條件以試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