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必讀古詩詞精華品鑒
- 徐昌才
- 2727字
- 2021-03-09 14:29:00
亦正亦反話唐詩
——韓愈《晚春》賞讀
晚春
草樹知春不久歸,
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飛。
“詩無達詁”對于鑒賞唐詩來說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可是有些唐詩,鑒賞者從不同的角度去品析,竟然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理解,這就有幾分奇怪了。
楊花榆莢無才思
韓愈寫過一首頗有奇趣的小詩《晚春》:
草樹知春不久歸,
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飛。
對于此詩的旨趣特別是“楊花榆莢”形象的評說,歷來有不同的解說,這里列舉兩種相反的觀點:一是諷喻說,論者認為《晚春》意境中有一個不可忽視的細節對比,那就是草樹群芳與“楊花榆莢”不同風范的對比。草樹群芳爭奇斗艷,姹紫嫣紅(隱喻詩壇文采風流,才思橫溢);“楊花榆莢”則因風起舞,胡攪蠻纏,大煞風景(隱喻詩壇庸劣粗俗,才思貧乏)。兩種景致,兩種風范,一雅一俗,一高一低,一莊一諧,對比明顯,諷喻自見,作者意在以文采出眾,超邁趨時來諷刺無才無思,愚不可及之人,勸喻人們(特別是文人)立身處世既要知人,更要自知,不可自命不凡,莽撞行事,以免貽笑大方。
二是贊譽說,詩歌借花喻人,托物言志,巧妙地抒發了詩人的人生感喟。從韓愈的生平為人來看,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師,又是匡矯元和輕熟詩風的奇險派的開山人物,頗具膽力。他能欣賞“楊花榆莢”的勇敢不俗是有原因的。首先是托物自況。“楊花榆莢”不因“無才思”而藏拙包羞,不畏芳菲紅紫而“班門弄斧”,避短揚長,爭鳴大放,為“晚春”增輝添彩,詩人借無畏不俗的“楊花榆莢”來比說自己在群芳斗艷的元和詩壇標新立異、特立獨行的詩風。其次是獎掖新人,鼓勵創造。元和詩壇不為人們重視的孟郊、賈島,苦心孤詣,營構佳篇,詩風瘦硬奇僻,也是當時的詩壇別調,不也屬于“楊花榆莢”之列嗎?韓愈創造“楊花榆莢”形象,既是孤芳自賞,勵志自勉的寫照,更是擊節嘆賞,扶掖后生的宣言。
草堂飛燕也欺生
杜甫的《絕句漫興九首(其三)》這樣寫道:
熟知茅齋絕低小,
江上燕子故來頻。
銜泥點污琴書內,
更接飛蟲打著人。
這首詩寫頻頻飛入草堂書齋里的燕子擾人煩人的情景。詩人以擬人化的筆調來描繪江上燕子。它非常熟悉傍江而立的草堂,低矮狹窄,適宜筑巢安居,所以頻頻來訪。著一“故”字,明點燕子來者有心,暗示主人見之意煩,似有故意作對,欺生擾人之嫌。尤其可恨的是,正當主人臨窗面江、展書細讀之時,燕子銜泥筑巢,點污琴書,追捕飛蟲,碰著主人,如此突如其來、莽撞無禮的舉措令詩人大吃一驚,怒涌心頭:原來幽靜閑適的讀書生活就這樣被一只小小的燕子給破壞了。全詩以明白如話的口語,對江燕擾人的場景做了細膩生動的刻畫,給人以親切逼真的實感;而且透過實感,使人聯想到這低小的茅齋,由于江燕的頻頻打擾,使主人也難以容身了,從而寫出了草堂困居時詩人心煩意亂的情態。顯然,在心緒不寧的詩人心目中,江上燕子是欺人的,討厭的,可惡的。
其實,我們也可以從相反的方面來理解此詩的意趣,詩歌通過描繪江燕擾人的有趣的生活場景,抒發了詩人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你瞧,這江上燕子對成都草堂非常熟悉,頻頻來訪,就好像游子回到老家,朋友見到朋友一樣,格外高興;尤其淘氣可愛的是,它銜泥筑巢,一不小心,掉下污泥,弄臟了主人的琴書,打擾了主人的閱讀,甚至有時,它還追捕飛蟲,碰著了詩人。它飛來飛去,追追打打,完全不把主人放在眼里,更不會顧及主人的內心感受。多么調皮!多么天真!
這種細致入微的描寫讓我想起了自己的讀書生活,每當自己聚精會神地伏案讀書、寫作的時候,冷不防五歲的兒子跑進書房,從后背跳起,抱住我的脖子猛親一口,這情景真叫人可惱又可笑啊。杜甫有滋有味地描繪朝夕相伴的江燕,而且寫得如此細膩逼真,其實,正流露出詩人親近江燕,了無心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趣。這是戰亂年間來之不易的短暫的溫馨和祥和啊!顯然,在清閑、愉悅的杜甫的心目中,江上燕子是一個淘氣可愛,活潑好玩的小精靈!
為誰辛苦為誰甜
羅隱寫過一首寄慨遙深的小詩《蜂》:
不論平地與山尖,
無限風光盡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為誰辛苦為誰甜?
關于這首詩的寓意,歷來眾說紛紜,這里介紹兩種相反的理解。
一是諷刺說。詩歌前兩句以矜夸的口吻,說無論是平原田野還是崇山峻嶺,凡是鮮花盛開、風光無限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領地,可見蜜蜂占盡風光,一路得意的自豪榮耀。后兩句議論嘆惋,說蜜蜂歷經艱辛,費盡心機,采花釀蜜,卻不知自己釀制的甜蜜和幸福歸誰所有,言下之意是說,辛苦鉆營,勞碌一生,不值!顯然,詩人是借蜜蜂之勞心勞力諷刺世人蠅營狗茍,追名逐利,其結果必定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二是贊頌說,蜜蜂飛越千山萬嶺,飛越江河平地,占盡無限風光,采摘萬千花朵,才好不容易釀成蜂蜜;更讓人贊嘆的是,自己辛辛苦苦釀制的甜蜜不是自己占有,而是無私奉獻給別人?!盀檎l辛苦為誰甜”一句飽含無限欽佩、贊美之情。顯然,詩人筆下的蜜蜂實際上是勤勞一生的勞動者的化身,他們那種辛苦自己、幸福他人的奉獻精神是永遠值得歌頌的。當然,與此相反,詩歌也含蓄地批判了那些不勞而獲的剝削者。
有花堪折直須折
唐代無名氏的《金縷衣》這樣寫道:
勸君莫惜金縷衣,
勸君惜取少年時。
有花堪折直須折,
莫待無花空折枝。
關于此詩的意旨,向來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說法。
一是“惜時進取”說。詩歌一、二句以價值昂貴的金縷衣和無價之寶的少年時來比照,奉勸人們,珍惜時間,珍惜青春,積極進取,有所作為,不要沉迷物質誘惑而沉淪,不要貪圖生活奢華而喪志。三、四兩句又以春花為喻,告誡人們,花開無重日,青春不再來,賞花折花當在春花爛漫之時,切勿錯過良機,懊悔不及;人生進德修業,立志向學,理當抓住青春時光,勤奮努力,銳意進取,不可空等閑白了少年頭。全詩勸勉年輕人珍惜光陰,及時努力,不可荒廢青春,一事無成。調子比較積極向上。
二是“及時行樂”說。一、二句還是勸告人們珍惜少年時光,青春屬于每個人只有一次,失不再來,遠比物質利益重要;三、四句中,用“花”比喻青春歡愛或是美貌女子,“采花”“折花”則暗喻享受青春,風流快意,警示人們,青春難再,要及時行樂,不要錯過時節,再來后悔,“莫待無花空折枝”,意味不要等到青春已逝,美好不在,才去后悔,要抓住時機享樂,這種理解,情思比較低俗,亦有其合理性。杜牧當年有這樣一次經歷,詩人在游湖州時,遇到一民間女子,年十余歲,杜牧看上了,與女子的母親相約過十年后來娶。過后十四年,杜牧始出為湖州刺史,女子已嫁人三年,生二子,詩人后悔不已,寫了一首詩《嘆花》來表達自己的人生感嘆:“自是尋春去校遲,不須惆悵怨芳時??耧L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痹姼璞磉_了一種尋芳不在、香消玉殞的惆悵,流露出后悔、怨嘆,與《金縷衣》情調基本一致,可以作為《金縷衣》的一個注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