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藩王是個大問題
- 明朝原來是這樣(白金升級版)
- 張嵚
- 4999字
- 2021-03-09 17:21:15
明朝三個世紀以來,一個貫穿始終的政治問題,就是藩王問題。
分封藩王,是歷代封建王朝的通用制度,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也沿用了這一制度。從目的說,正如朱元璋所說“以藩屏帝室”,就是用藩王權力來鞏衛(wèi)中央。
本著這個目的,朱元璋做了一件公認的錯事:洪武年間分封的藩王,不但待遇優(yōu)厚,而且軍政權力極大,尤其是有兵權,北方幾個藩王,諸如寧王、燕王、谷王、遼王等王爺,更掌握著明朝精銳武裝,個個雄視天下。
但對這個潛在威脅,朱元璋也不是沒有預判。明朝藩王制度比較前代,一個進步就是管理嚴格:特制了《天潢玉牒》。凡有皇室子弟出生,就要記錄在冊,封賞賜爵乃至皇位傳承排序,都是按照玉牒來。另一點就是重視教育,朱元璋還編寫了《永鑒錄》和《御制紀非錄》。這兩個材料,記錄了歷代藩王的作惡教訓,發(fā)給各地藩王學習,告誡他們要忠心為國,免蹈覆轍。同時規(guī)矩也多,藩王們穿衣服不注意,蓋房子蓋出格,出門儀式招搖點,都很可能給扣上“違制”的帽子,按謀反來處理。
但千防萬防,卻還是防不勝防。手里有兵,就有造反的風險,外加朱元璋的制度,本身還有個漏洞:明朝藩王制度規(guī)定,如果中央有奸臣弄權,藩王就有權起兵鞏衛(wèi)皇室,清除奸臣。結果,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奪了法定繼承人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起兵的名義叫“清君側”,鉆的就是這個空子。
朱棣削藩很聰明
作為藩王叛亂的勝利者,永樂皇帝朱棣,對于藩王擁兵的危害,自然感同身受。在坐穩(wěn)了皇位之后,除清算建文帝舊臣外,他大張旗鼓做的另一件事情,就是削藩。
其實削藩這件事,早在建文帝當政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辦。不但當時的朱棣被惡治,其他諸如周王、代王、齊王,不是被削去王號,就是慘被關押。而在朱棣登基早期,為收攏人心,對這些倒霉王爺們,也曾大力安撫。
朱棣殺進南京后,第一件事就是給藩王平反,之前被建文帝修理過的藩王們,大都恢復了爵位。另外還有優(yōu)待,不但提高藩王們的經濟待遇,還提高王府官員的品級。封賞也很大方,比如對周王,一即位就賞賜了兩萬多鈔。接著周王過生日,更又送了大批財物?!度f歷野獲編》里說他那時對藩王“倍加恩禮”,真如春天般溫暖。
但春風拂面過后,接下來就是電閃雷鳴,削藩行動開始了。
早在對藩王無比恩寵的時候,朱棣就已經行動,在各位藩王的身邊密布眼線,嚴密偵測一舉一動。而且這幫藩王,除了蜀王、周王等少數人,大多數都劣跡斑斑。罪過不難找,就看時機。
最先倒霉的是寧王朱權。早年寧王坐鎮(zhèn)北疆,手握重兵,一個不留神被朱棣挾裹了造反。事后朱棣也很關懷,把寧王遷到南昌,說是給他個經濟富庶的好地方享受,其實是監(jiān)視起來。隨后就百般找碴兒,偏寧王本身也時常發(fā)牢騷,閑暇時常有怨言,被朱棣知道了,立刻派人搜查。雖然沒找出什么證據,但明白利害的寧王,就此嚇得不輕,從此沉迷鼓琴詩書,絕口不提政事,總算躲過一劫。
比起接下來的其他人,寧王的遭遇,其實還算好。
緊接著倒霉的是代王,剛恢復了爵位,沒半年就被朱棣治了三十二條大罪。雖然勉強保住爵位,但兵權基本被削光,成了死老虎。齊王很囂張,恢復爵位后惡性不改,甚至還殺死了地方官,這下可被朱棣逮住了由頭。永樂四年(1406)五月將齊王囚禁南京,子孫廢為庶民。類似倒霉的還有岷王和肅王,都是被揭發(fā)過錯,然后嚴肅處理,王號都被削奪。
而其中最傳奇的,卻是周王朱棣。他本身是朱棣的同母兄弟,按說關系最親。但也因此很張狂,甚至還在封地上張榜貼文,給地方官發(fā)號施令,這下觸了朱棣大忌,其間幾次被削去爵位,幾次又寬大處理復爵。一直到永樂十八年(1420)十月,朱棣再度被告發(fā),而且朱棣放話說要嚴辦。這次朱棣終于悔悟,進京哭求免罪,總算再次寬大,被削去了護衛(wèi)兵權,從此老老實實。
但這個幾次被削的朱,卻還有另一奇功。他是明初杰出的學問家,特別是朱□眼看仕途黯淡后,他更是閉門研究學問。埋頭編著的《救荒本草》,堪稱《本草綱目》之前,中國內容最豐富的中醫(yī)寶典。另還有著作《普劑方》,更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方劑學著作。這位削藩削出來的大科學家,以其杰出的學術貢獻,值得被后人紀念。
經過朱棣一番動作后,明初幾位勢力極大的藩王,都被削得損失慘重。而邊境上的藩王們,更大多被遷入了內地。比如遼東,宣府等邊境地區(qū)的王爺,更幾乎無一幸免,即使保留爵位,也要挪地方。這樣的后果,雖是鞏固了中央權力,但更深遠的后果,作為邊境重地的遼東地區(qū),防務大為削弱,從此都要靠當地部落鎮(zhèn)守維護。后來努爾哈赤的起家,從這時起就挖了坑。
即使這樣,朱棣還是不放心,對于存留的藩王們,更是極力削減他們的力量。各地藩王的武裝,被想方設法削減。藩王干涉軍務乃至地方政務的現象,更是明令禁止,發(fā)現了就抓。在那以后,明朝對藩王的禁令越發(fā)嚴苛,甚至藩王們不但不能與官府結交,更不許從事士農工商之類的行業(yè),連出城郊游都要被監(jiān)控。自此以后,所謂位高權重的藩王,大多成了一群錦衣玉食的高級囚徒。
朱棣的削藩,從效果說,是立竿見影。之后明朝雖然也發(fā)生過藩王叛亂,但幾乎每一次都被迅速平定,從沒鬧出過“靖難”那樣的大折騰。而藩王們的生活,也從生下來就注定:只要不亂說亂動,生活還算美好。
藩王從此養(yǎng)不起
在永樂朝之后嚴厲的削藩下,明朝的藩王們,政治上沒了出路,生活上,卻總算還有追求。
因為明朝的藩王制度,一個最大的麻煩,就是歷代分封不斷。只要是皇室子弟,就要分封給爵,就是要用國家的財政,把王爺們養(yǎng)起來,日久天長,越養(yǎng)越多,財政負擔也就越大。
明朝養(yǎng)藩王的開支有多大?看看制度規(guī)定就知道:皇帝的其他兒子,要封親王,親王的世子襲爵,其他兒子都是郡王。郡王的長子襲爵,其他兒子要封鎮(zhèn)國將軍。再往下,鎮(zhèn)國將軍的兒子們,要封輔國將軍,輔國將軍的兒子封奉國將軍,奉國將軍的兒子封鎮(zhèn)國中尉,如此世代傳承,宗室里靠國家財政養(yǎng)活的寄生蟲,可以說是呈幾何級數增加。
而從財政開支說:親王的固定工資,即祿米,每年就有一萬石,郡王是兩千石,鎮(zhèn)國將軍一千石,輔國將軍八百石。其他的各類爵位,更都有數額規(guī)定,累積下來,本身就是個天文數字。另外還有每年不固定的各色賞賜,有時候甚至比固定工資還多。
而對于藩王來說,政治上沒自由,吃飯穿衣受限制,但生孩子的自由,卻是絕對有的,大多數的藩王,都是逮著機會可勁兒生。生了就要給待遇,世代繁衍下來,人數像滾雪球一樣增加。就拿《天潢玉牒》里的記錄說,到了嘉靖初年,明朝的宗室總數,就比明初膨脹了上千倍。萬歷年間,總數長到三十多萬。明末天啟年間,更有六十多萬。
所以自此以后,明朝歷代皇帝面臨的藩王問題,也就因此不同。明初的皇帝,愁藩王們造反,明中期以后的皇帝,愁怎么養(yǎng)活這群人吃飯。
這個問題,嘉靖年間明朝御史林潤的奏折里,說得就很清楚:天下供應京城的糧食,每年四百萬石,但各王府消耗國家的糧食,每年卻有八百萬石。具體到地方上,軍事重鎮(zhèn)山西省,每年存留糧食一百九十萬石,但當地王府消耗糧食,卻有三百多萬石。河南省存糧九十四萬石,當地藩王消耗糧食,卻有一百九十多萬。也就是說,全國的稅糧加起來,也填不滿藩王的嘴。
而除了這些固定的財政補貼,各地的藩王們,其實也都生財有道。搞政治沒前途,搞經濟挖國家墻角,那是個個都有一套本事。
最固定的辦法,是“欽賜”,就是向朝廷討要土地。在明朝中前期,比如宣德、正統年間,明朝賜予藩王的土地,通常都是幾十頃,到了明朝中期,就有了幾千頃。比如明孝宗的弟弟興獻王,就藩的時候,一次就賞賜給他四千多頃土地。等到萬歷天啟年間的明末,更是變本加厲,比如萬歷皇帝最寵愛的兒子,福王朱常洵,一次賞賜莊田就有四萬頃。
這樣做的惡果,可想而知:肥了藩王的腰包,卻壞了國家的財政。賜出去多少田地,國家就流失多少財政收入。外加每年巨額的恩養(yǎng)藩王的開支,哪怕是太平年月,國家的財政,也常捉襟見肘。倘若趕上鬧災打仗,更時常窮得叮當響。
而且即使如此,藩王們還是不消停。大多數藩王,一輩子都在想盡辦法發(fā)財,通用的招數,就是侵占民田。
侵占民田的招數,也有好幾種。一種是造假,就是故意把看中的好田地,勾結官府指認成荒地,求得朝廷賜予,然后強行侵占。另一種叫“投獻”,就是很多交不起稅的小民,自愿把田地放在藩王名下,以此來逃避稅賦。如此一來,明朝中后期的土地兼并,也就愈演愈烈。
到了明末,土地兼并極為劇烈的河南地區(qū),當時號稱“中州地半入藩府”。也就是說差不多一半的土地,都被藩王侵占。與之對應的,河南成了明末農民起義的“重災區(qū)”。那位曾一次性拿到四萬多頃賞田的福王朱常洵,后來更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殺掉。而在整個明末農民戰(zhàn)爭中,藩王們的巨額財富,平日里藏著掖著,舍不得拿出來。一鬧農民起義,幾乎都被農民軍打包全收,成了農民軍的錢糧資本。后來明朝亡于農民起義,從這個角度說,藩王們做了“大貢獻”。
《宗藩條例》玩真的
明朝藩王的這些大問題,歷代明朝君臣們,也不是沒有重視,許多有識之士也一直想盡辦法,遏止其日益膨脹的危害性。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嘉靖年間的《宗藩條例》。
嘉靖皇帝朱厚熜,即位于1521年。這時明朝的藩王制度,經過近兩百年的發(fā)展,已經成了一個大負擔。
這個負擔多沉重,說幾個當時的情況就知道:嘉靖七年國家全年的財政收入,只有130萬金,然而每年的財政支出,卻高達241萬金。占支出項目第一位的,就是宗室開支;占第二位的,美其名曰武職開支,就是供應藩王以下,諸如鎮(zhèn)國將軍,輔國將軍之流的角色,全是為了養(yǎng)活這幫人。
而當時的藩王宗室,不但人口多,濫支國家財政的現象也很嚴重,向朝廷要賞賜,更常常獅子大開口。不但藩王要養(yǎng),藩王下面的子弟們,乃至子弟的親眷們,七大姑八大姨,八竿子打不著的親屬,都敢巧立名目要賞賜。按照戶部尚書梁材的說法,明初的時候,如果養(yǎng)活一府的藩王,需要一萬石糧食,那么現在同樣的王府,就需要至少十三萬石。梁材還發(fā)出了一個驚人的預言:百姓的稅糧有限,藩王的繁衍無窮,這樣繼續(xù)下去,后果不堪設想。
放在明朝政治下,官員如此指摘藩王,是需要勇氣的。而且嘉靖皇帝朱厚熜本人,就是以藩王身份入繼皇位的,給這樣一個背景的帝王說這事,可以說極其不給面子。但局勢嚴峻,面子也顧不得了。嘉靖皇帝也看到了問題所在,命令群臣設法解決。
自此以后,明朝也出臺了一些相關管理規(guī)定。比如嚴格審查,發(fā)現冒名請賞的一律嚴辦。此外還加強教育,給藩王們辦學校,教育他們要為國分憂,勤儉節(jié)約。另外還有“均人役”,就是改革以往的免稅政策,令藩王分攤部分國家稅賦。這幾樣政策,確實也省了不少錢,但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其實在這期間,最有效的辦法,也有人提出來過,就是當時禮部尚書霍韜提出的“定子女”。內容是把藩王們的后代,特別是旁支庶出的后代,盡可能編入民籍,允許他們參與士農工商活動,從此自食其力。如果照此實行,藩王資格門檻提升,增長幅度必然大為減少。但嘉靖皇帝思考半天,還是決定“從容審處”,畢竟牽涉十幾萬藩王的利益,不是小事。
一直到嘉靖皇帝晚年,即嘉靖四十一年(1562)十月,御史林潤的奏折,再次震驚了朝野。在這封奏折里,林潤不但揭露了恩養(yǎng)藩王開支巨大,國家難堪重負的嚴峻現實,更指出先前朝廷的各色規(guī)矩,都是小打小鬧修補,如果要徹底解決問題,必須要出臺一部根本法令,作為后世遵循的準則。即“以垂萬世不易之規(guī)”。
這封奏折著實有效,嘉靖皇帝也明白,有些事必須要抓緊辦了。隨后經過多方討論,終于在兩年之后,由禮部尚書李春芳主持,出臺了著名的《宗藩條例》。內容共六十七條,核心內容有二:一、嚴格限制藩王們的妻妾人數,娶老婆都要禮部審核。藩王子弟賜爵,更要有資格審查。二、對藩王的開支進行財政核算,削減大筆無用開支,更減少原定的固定工資數額。從那以后,藩王們從襲爵、賜田到日常開支,都有了嚴格的監(jiān)管。揮霍無度的日子,不是那么容易了。
在明朝中期,《宗藩條例》的作用也十分巨大。嘉靖身后的隆慶、萬歷年間,明王朝在藩王開支方面,也大大縮減,國庫也日益充實,后來的“隆萬中興”,確有這方面原因。但這個著名的條例,還是難以治本。不但對于朝廷賜予藩王土地,沒有規(guī)定限制,關鍵的“定子女”這條,也是毫不提及。藩王后代的寄生蟲角色,依然絲毫未變。
而對于諸多藩王子弟來說,《宗藩條例》還帶來一個惡果:藩王后代們請爵、封賜,都要禮部拍板,而且隨著明朝財政日益拮據,禮部對此卡得也越發(fā)嚴。得不到名分的藩王,既沒有國家養(yǎng),更無法入民籍,自食其力的工作,別說干不了,朝廷也不許干,就此沒了活路。到了明朝崇禎年間,好些藩王因為得不到名分,又不許出去工作,竟然活活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