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普通話測試研究與發展
- 宋欣橋
- 8266字
- 2021-07-02 11:05:46
普通話水平測試(PSC)在香港的基本屬性及未來發展
宋欣橋
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舉辦的普通話水平測試(簡稱PSC)是中國內地以漢語為第一語言的國家級測試。近年來,普通話水平測試迅速發展,每年測試以200萬至300萬人次遞增,已經累積測試超過2000萬人次,是世界上語言測試規模最為宏大的口語測試之一。
香港是漢語測試種類形式多樣的地區,包括普通話測試、中文書面語測試、粵方言測試以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考試等等。普通話水平測試(PSC)是在眾多普通話口語測試中最具權威性、認受性的語言測試之一。普通話水平測試(PSC)從1996年正式引入香港已經整整十年了,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普通話培訓測試中心同香港九所大學正式簽訂了舉辦普通話水平測試(PSC)的協議。從考試的規模來看,普通話水平測試(PSC)在全港普通話測試中佔首位。
一、淺論普通話在香港的基本屬性
本題的“淺論”有三層意思:第一,論述的問題是語言學理論早已較為清晰地闡述過,原本是個顯而易見的問題。第二,這個語言學基本理論問題應該轉變為一般香港語文工作者,特別是香港語文教師可以接受的共同認識。第三,筆者學識淺薄,在有限的篇幅和時間裏談論這個可能觸及語文政策、語文規劃以及粵方言人語言情感的問題,不可能作深入和全面地論述。
香港特區政府實行“兩文三語”的語言政策,普通話教育得到了可喜的發展。“兩文三語”語言政策的提出,提升了漢語(中文)母語的地位,也同時明確提升了普通話在香港社會生活中的口語地位,有不可抹煞的歷史功績。不過,“兩文三語”將普通話與粵語、英語並列的提法會給人以錯覺甚至誤解,以為“三語”是三種迥然不同的語言。因此,“粵語是香港人的母語”“普通話不是香港人的母語”幾乎成為香港人的共識。這種誤解對香港普通民眾似乎不必深究,而對專門從事語言教學、語言測試的人來說,確實需要澄清。因為在香港把普通話當作第二語言教學,甚至等同於外語教學已經成為一種誤區。
關於普通話教學屬於第一語言教學,還是屬於第二語言教學,學界其說不一。比較有影響的是“一個半”說,即“普通話對香港人來說,既不是第一語言(母語)又不是第二語言(外語),而是介乎其中的第一個半語言(黎歐陽汝穎1997)”。這種“一個半”的說法此後似乎沒有人沿用,但這種“既不是”“也不是”的“介乎”說或稱“介於”說在學界頗有影響。不過,在發表“一個半”說的同時,也有人認為普通話教學就是第二語言教學(繆雪芳1997)。時隔數年,有人在談到香港小學普通話科教學時,對“一個半”說仍不以為然,認為“普通話不是香港人的母語,也不是介乎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之間的一個半語言。”而肯定地說:“普通話對香港人來說,是第二語言”。接著,作了進一步補充,“但不是一門完全陌生的第二語言”。“香港學生習得普通話是屬於一種特殊性的第二語言習得。(黃月圓、楊素英2003)”有一點要補充說明,其實“一個半”說並非在“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兩者之間,而是實際在普通話教學上還是“參照第二語言教學的原則和方法”的(黎歐陽汝穎1997)。以上說法儘管有差異,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都沒有把普通話作為第一語言,作為母語看待。
香港學界認為普通話屬於香港人母語的範疇,只有李學銘教授了。他說“普通話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共同語和標準語,因此,普通話對每個中國人來說,都是母語”,“如果一個生活在香港的中國人既懂廣州話又懂普通話,那麼,廣州話就是他的第一母語,普通話就是他的第二母語。”李教授把普通話作為“第二母語”的看法,似乎也沒有被香港學界接受。
作為普通語言學的基本理論應該如何理解這個問題呢?我們知道,一種語言,首先它是一個民族的特徵。漢民族的民族特徵之一是漢族人共同使用漢語。漢族人數眾多,居住地域廣闊,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發展,加上歷史變遷,人口遷徙,山川阻隔,交通不便等因素,漢語產生了不同的地方變體──漢語方言。漢族人當中的北京人、廣州人(粵)、上海人(吳)、廈門人(閩)、潮州人(閩)、長沙人(湘)、南昌人(贛)、梅州人(客家)各自說不同的話,準確地說我們說的都是漢語方言。各地不同的話在語音、詞彙、語法方面的確有不少的差異,甚至難於通話。各地人們之間這種在語言上的差異,我們稱之為“方言差異”。這些差異不是一種語言和另外一種語言之間的差異,是一種語言內部──漢語內部的差異,即漢語方言差異。由此產生的語言隔閡,我們稱之為“方言隔閡”。因此,儘管粵語是漢語方言當中的強勢方言,也畢竟是一種方言。準確地說,粵語是以廣州話為代表的一種漢語方言。當然,粵方言內部也存在差異,可以再分為七個不同的次方言區。按學者給漢語方言分區的劃分,香港話屬於粵方言區最有代表性的“廣府片”。在這個意義上說,粵語,叫粵方言更明確。普通話則是規範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即現代漢語標準語;它是全國各民族通用的國家通用語言;它也是全球華人最為通行的語言。因此,普通話與粵語是漢語內部標準語與方言的關係,這是語言學的常識。另外,母語是與外族語、外國語相對而言的,是指本民族語言,也稱為“本族語”。香港漢族人的母語就是漢語。我們需要明確,一種方言不能視為母語,而只能稱為“母言”(李宇明2003)。“香港多數人的母言是粵方言,但其母語仍然應當看作是漢民族共同語(李宇明2003)”。
對外漢語教學專家劉珣教授在2002年香港召開的“普通話教育的發展和推廣國際研討會”上所作的演講,對此有一段相當清晰的論述。他說,“普通話教學就是說方言的人學習通用語,從根本來說,還是第一語言教學,是我們民族共同語的教學。廣州話跟普通話差別再大,它們的基本語法與詞彙是相同的,書面語也是相同的,寫出來大家都看得懂。因此,不構成兩種不同的語言,而是方言跟民族共同語的關係。”
總之,“兩文三語”從本質上講是“兩文兩語”即中文與英文,漢語與英語。“中文”是指“中國的語言文字,特指漢族的語言文字。”(見《現代漢語詞典》)漢語是漢族的語言。“漢語”既包括現代漢語,也包括古代漢語;既包括現代漢語的標準語——普通話,也包括現代漢語方言。不過,現在通常用“漢語”或“現代漢語”即指普通話。相對我國各少數民族的語言和外國語,我們通常把現代漢語的標準語(即普通話)就稱為“漢語”,如“漢語教學”“對外漢語教學”。因此,與外國語並稱時,我們通常使用“漢語”或“中文”,與我國其他民族語言並稱時,我們通常只使用“漢語”,而面對漢語方言我們則使用“普通話”。
以上看法,我們並不是咬文嚼字,更不是鑽牛角尖。因為這個問題關係到香港普通話教育的發展大計,也直接關係到普通話水平測試在香港的未來發展。
二、普通話水平測試(PSC)在香港的屬性定位
前面我們談論了普通話在香港的基本屬性,再論述普通話水平測試(PSC)在香港的屬性定位,就比較簡單了,甚至可以說是不言而喻了。
“普通話水平測試(PSC)”的“普通話”定名已經說明,這個測試主要是為漢語為第一語言的人設立的,在香港來說,這個測試主要是面向母語是漢語的香港人設立的。換句通俗的話說,這個測試是為會說漢語的、會認會讀方塊漢字的香港人設立的。
參加普通話水平測試的人,漢語書面語——即中文書面語的水平不能太低,當然,也無需太高,只要達到初級中學的在校水平就可以了。因此,參加測試的人不存在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人那種“傳義”上的巨大障礙,也並非存在漢語與外國語和外族語那種跨文化差異的鴻溝。學習普通話,對香港人來說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零起點。
普通話水平測試(PSC)適合香港人嗎?我們看到,人們會強調內地與香港的不同之處,諸如語言環境、普遍使用程度等等。的確,我們應該看到香港社會語言生活特殊性的一面,一些學者也作了較多的論述,這對我們全面客觀認識普通話在香港的地位具有實際意義。不過,我們的學者對內地與香港的語言生活的對比研究中,似乎更強調兩地差異,甚至有意無意地誇大了兩者的不同。其中,那種認為內地語言環境好,普通話使用程度高的認識是香港人的簡單推論。2004年中國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數據顯示,全國使用漢語方言的比例是86.38%,內地人可以用普通話交談的比例僅是53.06%,其中在這些使用普通話進行交談的人羣中,有43%的人帶有較重的方音,使用普通話不熟練。內地廣東、廣西的粵方言區,學習普通話的語言環境和人們使用普通話的程度,並不如我們想像的那樣好,那樣高。粵方言區可以使用普通話交談的比例是61.00%,而廣大北方方言區的人接受過學校教育的,即便使用方言也能大體溝通,因此使用普通話交談的比例較低,只有49.92%。至於語言交際中難於通話,其實漢語方言中不僅南方方言與北方方言之間有難於通話的情況,就是一種方言內部也有聽不懂的情況,有時嚴重程度幾乎達到不能交際的程度,閩方言是典型的例子。粵方言內部的一致性較強,但也會有影響交際的情況。不僅如此,北方方言內部如果採用純粹方言口語形式進行溝通,也存在大量相互聽不懂的情況,這是很少香港人可以感受到的。從香港粵方言與內地粵方言以及其他漢語方言的本質屬性上看,香港人並不那麼特殊。普通話水平測試(PSC)是適合於大多數香港漢族人的,這是十年來測試實踐完全證明的不爭事實。
我們應該重申,漢語是香港漢族人的母語;我們有共同的文字符號——方塊漢字;我們有共同的中文書面語;我們有共同的基本詞彙,有共同的漢語語法。除此以外,更重要的是香港人在九七回歸之後,作為中國人的身份認同以及國家認同感都在提升。2006年7月,香港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接受央視採訪時,主持人問他:香港回歸現在已經九週年了,在這九年的過程中,您感覺香港人從他們的觀念和心態上講,最大的變化是甚麼?何志平回答說,最大的變化是非常容易感覺到的,香港人的普通話比較好了,回歸這九年來,在文化方面,在語言方面,在習俗方面越來越接近,越來越融合,在這方面我相信這是我們真真正正回歸的一個表現。香港教育界有識之士對此也十分明確,“普通話代表國家,很重要,教育要推動下一代學識普通話”(孫方中2006)(1)。我們已經可以感覺到,香港人的普通話進步的幅度要比內地人快。2006年12月香港電臺普通話臺委託香港嶺南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香港人“較多被訪者認為自己聽普通話的能力比講普通話的能力強,表示自己能夠聽、說普通話的被訪者分別為五成三和三成四”,“六成港人認為有必要掌握普通話”。這個看似不高的比例,讓我們感到欣慰和喜悅。
語言測試研究中普遍存在一個誤區,認為“測試理論和方法的進步主宰著測試實踐的發展”。最近,我讀到一本牛津大學出版的《客觀語言測試》一書,作者B.斯伯爾斯基是以色列一所大學的英語教授,長期從事語言測試研究。該書出版前言中說,作者認為幾乎現代所有重大的測試項目都表明“尤其是TOEFL考試更清楚地表明,在影響語言測試發展的方方面面中,往往是經濟和政治因素扮演了更為重要的角色,而非測試理論和技術。”香港人參加普通話水平測試的熱情不減,也不能不從特定歷史、社會和政治背景上加以分析。香港人積極踴躍參加國家舉辦的普通話水平測試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首先香港是一個重視學歷、文憑、資格的社會,內地改革開放以後也給香港人帶來投資貿易以及大量“北上搵工”的機會等等,作為中國人的身份認同以及國家認同感也是其中一種強大的內在動力。
三、香港普通話水平測試(PSC)的發展與展望
3.1 普通話水平測試(PSC)在香港教育界凸顯它的評估作用
3.1.1 提高普通話水平仍將成為香港學校教授普通話科教師的不懈追求,普通話科教師的普通話水平最終將以達到一級水平為追求目標。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設立的教師語文能力(普通話科)評核試,教師參加國家普通話水平測試獲得二級乙等,可以豁免(卷三)口語能力一項,這實際是明確要求普通話科教師的普通話水平要達到二級乙等或二級乙等以上的測試成績。我們曾在2003年撰文認為達到二級水平對於普通話科教師來說只是一個“階段目標”,在“階段目標”裏,能夠達到二級甲等較為理想(二級甲等相當於內地要求對外漢語教學人員達到的普通話水平)。普通話科是以聽說教學為主的課程,教師自身的語言水平至關重要。“普通話教師應該追求的‘理想目標’是普通話水平達到一級乙等,即獲得92分或92分以上的成績。”毫無疑問,在普通話科教師入職錄用中,獲得一級水平的教師更具有競爭力。
3.1.2 普通話將逐步成為香港學校教授中國語文科目的教學用語,教師的普通話水平將以達到三級甲等水平為基本條件,以達到二級水平為追求目標。
“用普通話教中文”(簡稱PMI)是把普通話作為中文科的教學語言,這是一個具有香港特色的命題。“用普通話教中文”,中文科教師的普通話水平應該有多高?中文課教師的普通話水平應該具備二級水平,即取得普通話水平測試成績為80分至91.9分之間。這是因為中文科本身是一門教授語言的科目,對教學語言應該有更高的要求。而且教學語言在教學中帶有示範作用,只有標準或比較標準的普通話才有資格作為示範。稱得上“比較標準”的普通話就是二級水平了。內地對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師,普通話水平的最低要求確定為二級甲等,這是完全正確的,值得香港借鑑。我們把中文科教師“用普通話教中文”的口語能力達到的“理想水平”也應該確定為二級甲等或二級甲等以上,即取得普通話水平測試成績為87分至91.9分之間或以上。
不過,目前香港中文科教師多數甚至大多數達不到上述的水平。我們退而求其次,提出中文科教師普通話水平的過渡性建議:即達到三級甲等或三級甲等以上,即取得普通話水平測試成績為70分至79.9分之間或以上。
香港中文科教師語言能力應該包括教學口語、教育口語、社交口語三個方面。達到普通話水平三級甲等,在教育口語、社交口語這兩個方面是完全可以達到要求的。不過作為教學口語來說,應該把達到三級甲等水平只看作是基本條件,只是達到了起點水平。
3.1.3 普通話將逐步成為香港學校教授有關中國和中國文化等科目,如中國歷史、中國地理等科目的教學用語,甚至發展成為校園語言。教職員工的普通話水平將以達到三級水平為追求目標。
中文科單科採用普通話教學常常舉步維艱,沒有良好的語言環境是問題關鍵所在。在中大舉辦的一次講座上,香港教統局語文教學支援組蔡若蓮女士提出中肯的建議:創造語境,全校參與——建立校園推普機制;全體教師掌握普通話。香港早已有一批小學和中學除英文科之外,學校教學語言率先使用普通話。這些學校除普通話科、中文科外,普通話還作為有關中國和中國文化等科目,如中國歷史、中國地理等科目的教學用語,甚至發展成為除英語科外,其他各科的教學語言,進而使普通話成為校園語言。儘管這類小學或中學屬於鳳毛麟角,但我們可以大膽預言,這類學校代表了今後香港學校教學語言、校園語言的發展方向。普通話作為其他各科的教學語言,以及學校教職工校園的溝通語言,普通話水平達到三級水平就完全可以滿足需求了。
3.1.4 普通話將成為一個人接受過高等教育所必備的語言素質,普通話水平測試將逐步成為大專院校學生離校試之一。
2006年9月7日,香港中文大學的“雙語政策委員會報告書諮詢稿”提出大學應繼續鼓勵學生參加“獲國家語委審定的普通話水平測試,作為衡量學生語文水平的指標”(2)。嶺南大學在1999年已經開始設立“中文離校試”,包括口試和筆試。口試則明確規定參加國家語委設立的普通話水平測試。踴躍參加國家普通話水平測試成為香港一批大學生自願的行動,這是香港的大學全面積極設立國家普通話水平測試的根本內在動力。
3.2 普通話水平測試(PSC)在香港社會語言生活的評估方面發揮作用
3.2.1 普通話將逐步成為香港人的日常工作用語之一,各類工作人員的普通話水平將以達到三級水平為追求目標。
筆者曾在2002年對香港一份集中刊登招聘廣告的雜誌作了一個簡單的統計,約有60%~70%的廣告含有對普通話口語能力的要求。這些含有對普通話口語要求的廣告中,有80%左右的廣告中僱主要求受聘僱員“能操流利的普通話”。筆者還特別注意到,英文廣告中幾乎都是“Good Mandarin”“Fluent spoken Mandarin”“Fluent in Mandarin”“Fair of Mandarin”“Fair in spoken Putonghua”。普通話作為一般的工作語言,“流利”“流暢”是最基本的要求。“流利”“流暢”意味著普通話達到運用自如的程度,沒有口語交際障礙。從原則上講,進入三級乙等,它的基本特點就已經是順暢自如的了。不過,三級乙等水平的主要表徵是大體可以做到流暢,但會出現不流暢的情況。從總體上講“流暢”不是三級乙等典型表徵。經過分析後,筆者認為廣告中“流暢”“熟練”“良好”,主要傾向是指三級甲等水平。筆者的結論是“作為工作語言,不達到國家語委PSC的三級水平是難於勝任工作的。這就是招聘廣告中大多數(80%)僱主要求僱員普通話“流利”“流暢”的原因。”
3.2.2 普通話將逐步成為香港公務員的工作用語之一,公務員的普通話水平將以達到三級水平為追求目標。
香港政府被稱為全港最大的僱主,擁有龐大的公務員隊伍。在2002年當時任香港公務員事務局局長王永平就曾表示,本港市民要增強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最實際又最基本的做法,應該是每一個公務員都儘快學好普通話。最近(2006年12月5日)香港大公報發表社評《普及普通話,從公務員和學校入手》。社評中引用一項調查結果,“超過六成被訪者認為,政府官員的普通話水平,會影響特區政府形象”。社評認為,“市民關注官員的普通話水平,是社會重視普通話的一種表現”。還認為,“加強公務員的普通話能力,可起到引領社會風氣的效果。”公務員的工作語言的普通話水平也應以達到三級水平為追求目標。(此處不贅述)
3.3 香港的普通話水平測試(PSC)展望
普通話是現代漢語的標準語。漢族人的基本語言素質應該首先體現在掌握普通話的水平上。從長遠看,普通話將最終成為衡量一個人接受過初等教育所應達到的語言素質。漢語拼音也會成為接受初等教育的必備輔助文字工具。同時,提高普通話水平,接受普通話水平測試,以至達到理想的等級,將逐步成為香港人進入新時代的時尚之一。
普通話水平測試(PSC)在香港也將引入高科技的成果,達到降低測試成本,提高測試效率,走向智能化測試的方向,同時香港的普通話水平測試也將會逐步向多樣化發展。我們相信,普通話水平測試(PSC)會在香港健康、有序、規範地發展,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本文為2007年5月在福州召開的第三屆全國普通話水平測試學術研討會論文,並獲優秀論文獎。
附注
(1) 參見香港《一週刊》863期2006年9月21日。
(2) 參見2006年9月7日香港中文大學“雙語政策委員會報告書諮詢稿”。
參考文獻
1.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普通話培訓測試中心:《首屆全國普通話水平測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
2.李學銘:〈母語、教學語言及一些相關問題〉[A],李學銘:《中國語文教學的現況與發展——李學銘語文教育論文集》[C],香港:學思出版社,2003,262-285。
3.李宇明:〈論母語〉[J],《世界漢語教學》,2003,(1)。
4.劉珣:〈普通話教師培訓及其課程設置〉,香港大學教育學院香港普通話培訓測試中心,《普通話教育的發展和推廣國際研討會(2002)論文集》[C],香港:香港教育署課程發展處,2003。
5.宋欣橋:〈試論普通話水平測試〉[A],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普通話培訓測試中心,《首屆全國普通話水平測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1-18。
6.宋欣橋:《普通話水平測試員實用手冊(修訂本)》[C],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7.宋欣橋:〈普通話水平考試(PSK)等級中“入門水平”的語言表徵初探〉[J],《中國語文測試》,2002,(2)。
8.宋欣橋:〈從廣告招聘用語看香港僱主對僱員普通話水平(等級)的希求〉[J],《中國語文測試》,2003,(3)。
9.宋欣橋,遇靜:〈試論香港普通話教師基本素質的衡量基準〉[A],香港教育統籌局課程發展處中國語文教育組,《集思廣益(三輯)——普通話學與教的實踐與探討[C]》香港:香港教育統籌局,2003。
作者簡介
宋欣橋 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普通話教育研究及發展中心專業顧問,普通話教育文學碩士學位課程專任導師。
1976年至2003年期間在國家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簡稱“國家語委”)工作。曾任國家語委普通話推廣司培訓處副處長、國家語委普通話培訓測試中心主任助理。國家語委普通話培訓測試中心、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副教授。曾被聘為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系兼職副教授。教育部、國家語委舉辦的中央普通話進修班主講教師。
參與國家普通話水平測試(PSC)的研製過程,是普通話水平測試國家指導用書《普通話水平測試實施綱要》的主要執筆者之一;擔任國家級普通話水平測試員資格考核培訓班主講教師。普通話水平測試大綱學術委員會委員。曾多次出任全國性普通話大賽評委會委員和有關普通話測試及電腦軟件系統專家審定委員會委員。研究興趣和範圍包括普通話教學、語言測試、語音學、漢語方言、辭典編撰等,編著、專著、合著十餘種,發表相關文章、論文五十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