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女性與中國經學

論者有言經學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學術層面,二是信仰層面。前者包括對經典之訓詁注疏、義理闡釋以及對學派、傳承、演變等研究;後者則主要注目於聖賢書中之大經大法、綱紀倫常。(1)要在信仰層面的經學史中尋找性別內容並不困難,因為聖賢之大經大法總不免要包含男女有別、夫夫婦婦等性別秩序。是故前人綜論或分論一系列經書所言倫理道德的性別意涵,固所在多有;近年呂妙芬的文章亦已致力透過有關經典之論述說明儒學的性別觀。(2)最有待補充的,其實是學術層面經學史的性別內容。

《四庫全書》經部分為〈易類〉、〈書類〉、〈詩類〉、〈禮類〉、〈春秋類〉、〈孝經類〉、〈五經類〉、〈四書類〉、〈樂類〉和〈小學類〉。(3)在這眾多門類的經部文本之中,當然不可能沒有女性的存在,其中《詩經》就是最突出的例子。(4)但如果我們要從書寫者、傳播者而不是被敘述者的角度來看,女性在經學傳承史上的位置就相當邊緣了。

在經學的傳授史上,有跡可尋的著名女性只有幾名。最為人所樂道的是伏生女,衞宏記載當漢文帝(劉恒,前202-前157;前180-前157在位)派遣鼂錯(前200-前154)向年邁伏生(伏勝,約前260-?)受讀《尚書》時,伏生“年九十餘,不能正言,言不可曉,使其女傳言教錯”,(5)於是就展開了伏生女助父傳經的說法。不過歷代學者並沒有就此取得共識,有人全面否定這個說法,有人半信半疑,也有人歌頌讚美伏生女的貢獻,並踵事增華、圖文渲染,終於“層累地”塑造出伏生女的文化功臣形象。(6)

漢世經學又有另一段小插曲。王充(27-97)謂宣帝(劉詢,前90-前49;前74-前49在位)時“河內女子發老屋,得逸《易》、《禮》、《尚書》各一篇奏之,宣帝下示博士,然後《易》、《禮》、《尚書》各益一篇”。(7)後人對河內女子議論不一,有人懷疑真偽,亦有人歌頌其獻書功德,指有益於聖學。(8)但無論如何,研究漢世經學的著述,總不能避免要提及這段插曲。

另一位較多人認識的經學女性是前秦韋逞母宣文君宋氏(283-?)。宋氏家傳《周官》(《周禮》)之學,兒子韋逞仕苻堅(338-385;357-385在位)為太常後,博士盧壺提議由宋氏授《周官》,苻堅即下令“就宋氏家立講堂,置生員百二十人,隔絳妙幔而受業,號宋氏為宣文君,賜侍婢十人”。(9)晚明陳洪綬(1599-1652)有名畫〈宣文君授經圖〉傳世,(10)就是以這件歷史事實為題材。然而,前秦統治日子極短,宣文君亦只係口授,並無著述傳世,因此歷代論《周官》學史,均絕少提及宣文君。然而,後世女教文獻卻多對宣文君推崇備至,屢有“《尚書》以伏生女而傳,《周官》以宣文君而明”之類的評價。(11)

除了以上幾名較多人認識的經學女性外,歷史上也有少數女性著述是以闡道明經為旨要的。姑勿論刻意步武《孝經》和《論語》的《女孝經》和《女論語》,(12)以及那些只闡揚婦德並歸入子部的大量女教書,即使是一般經學內容的著作,也有少量是由女性執筆的。例如陳爾士(1785-1821)《聽松樓遺稿》中即有〈授經偶筆〉一卷,散論《易》、《詩》、《禮記》、《論語》及宋儒有關人倫道德之說,(13)這或者是作者“自覺或不自覺地意圖染指男性主導的經學市場的一項嘗試”。(14)《歷代婦女著作考》亦著錄女性經學專著近二十種,包括漢代徐小季《說經》、唐代武后(624-705;690-705在位)《字海》、宋代溫琬《孟子解義》、清代王天真《序卦說》、王照圓(1763-1851)《詩說》及《詩問》、沈遐清《詩經說意》、張元淑《孝經集禮註》、張祖綬《詩問》、許飛雲《讀詩私箋》、許誦珠《經說》及《小學說》、陳霞浣《字海辯似》、彭德貞《毛詩義疏》、楊文偕《抱經堂群經校刊記》、葉蕙心《爾雅古注斠》、趙慈《詩學源流攷》、蕭道管(1855-1907)《說文重文管見》和倪氏《尊經會義》等等。(15)冼玉清(1895-1965)《廣東女子藝文考》則另有胡書未著錄之余雲馨《周易本義輯錄》及李晚芳(1692-1767)《釋古周禮》。(16)由此可見,古代的經學雖由男學者主導,但女性也不至於是零度參與。王圻(1656年進士)《續文獻通考》錄有“明經婦”事跡;(17)李清《女世說》有〈儒雅〉門;(18)心《女士錄》亦設〈女儒士〉、〈女博士〉諸目,(19)這些無疑都是歷史事實的反映。所以一部經學史,雖則是男性主導,但女性的位置儘管邊緣,並不空白。

本篇原題〈經學史的性別內容〉,載於拙編《性別視野中的中國歷史新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頁195-198,收入本書時稍有修訂。

注釋

(1)參見姜廣輝編:《中國經學思想史(第一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前言:經學思想研究的新方向及其相關問題〉,頁2-3。

(2)見呂妙芬:〈性別視野中的儒學思想史新貌〉,收入拙編:《性別視野中的中國歷史新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頁68-79。

(3)永瑢(1744-1790)等:《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門目〉,頁1-2。

(4)謝晉青:《詩經之女性的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1924年);趙聰:《詩經裡的戀歌》(香港:友聯出版社,1964年);王玉潔:《伊人如月水一方──《詩經》中的女子情懷》(合肥:黃山書社,2010年)。

(5)此說不見於《史記》、《漢書》原文,其說始於衞宏。張守節《史記正義》及顏師古(581-645)注《漢書》均引衞宏說。詳見《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卷101,〈袁盎鼂錯列傳〉,頁2746及《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卷88,〈儒林傳〉,頁3603。

(6)詳參本書所收〈“女子亦有功焉”:伏生女傳經說研究〉及〈“試問從來巾幗事,儒林傳有幾人傳”:歷代“伏生授經圖”中伏生女之角色〉兩文。

(7)王充:《論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卷28,〈正說篇〉,頁425及〈謝短篇〉,頁197。

(8)詳見上引拙作〈“女子亦有功焉”:伏生女傳經說研究〉,注文19。

(9)房玄齡(549-648)等:《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卷96,〈列傳〉第66,〈列女?韋逞母宋氏〉,頁2522。

(10)見翁萬戈編:《陳洪綬》(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年),中卷,〈彩圖編〉,圖41。另參Anne Burkus-Chasson,“Elegant or Common? Chen Hongshou's Birthday Presentation Pictures and His Professional Status,”The Art Bulletin, vol.76, no.2 (June 1994), pp.287-292; Wai-kam Ho,“Nan-Ch’en Pei-Ts’ui: Ch’en of the South and Ts’ui of the North,”Bulletin of 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no.49(1962), pp.2-9;王正華:〈女人、物品與感官慾望:陳洪綬晚期人物畫中江南文化的呈現〉,《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0期(2002年12月),頁7-57。

(11)徐天嘯(1886-1941):《神州女子新史正續篇》(臺北:食貨出版社,據1913年上海原版重印,1978年),〈正編〉,第2部,頁69。另參本書所收〈“非此母無可以傳授後生”:前秦女經學家宣文君事跡及其歷史形象之構建〉一文。

(12)鄭氏:《(繪圖)女孝經白話解》(普通教育社印行,年份缺);宋若莘(一作若華,?-820)、宋若昭(?-825)等:《女論語》(收入王相《新增女子四書讀本》;上海:文盛書局,1914年)。案《舊唐書》本傳載宋氏姐妹“著《女論語》十篇,其言模倣《論語》,以韋逞母宣文君宋氏代仲尼(孔子,前551-前479),以曹大家(班昭)等代顏(回,前521-前490)、閔(損,前536-前487)。”(見劉昫〔888-947〕:《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卷52,〈列傳〉第2,〈后妃〉下,頁2198)。很明顯,這與今本十二章四言韻文的《女論語》有所不同,書中亦無“宣文君曰”、“曹大家曰”等字眼,故今本《女論語》恐非宋氏原作。前人言之已詳,此處不贅。

(13)陳爾士:《聽松樓遺稿》(道光元年〔1821〕刻本),卷一,〈授經偶筆〉,葉一上-十四上。

(14)參本書所收〈清代女性的課子書〉,注241。

(15)胡文楷(1901-1988)著,張宏生增訂:《歷代婦女著作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頁1、23、63、231、244、245、369、506、519、562、565、603、629、670、686、708、769、1157。

(16)冼玉清:《廣東女子藝文考》(長沙:商務印書館,1941年),〈經部〉,頁1-2。

(17)王圻:《續文獻通考》(萬曆三十年〔1542〕松江府刻本),卷八十三,〈節義考?明經婦〉,葉六上-八下。

(18)李清:《女世說》(道光乙酉〔1825〕經義堂刊本),卷一,〈儒雅〉,葉四十三上-四十六下。

(19)心:《女士錄》(光緒十二年〔1886〕思問堂藏板),丙集,〈女儒士〉,葉一上-七下及壬集,〈女博士〉,葉一上-十二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湖南省| 荔浦县| 玉树县| 甘德县| 天峻县| 贡山| 曲阜市| 张家界市| 拉萨市| 岚皋县| 正安县| 平乡县| 迁安市| 同仁县| 肥东县| 昆明市| 二连浩特市| 江山市| 洪江市| 锦州市| 通化县| 连平县| 万全县| 高淳县| 石门县| 邢台市| 崇礼县| 宜兰市| 称多县| 上思县| 盱眙县| 沂源县| 上林县| 五原县| 嘉兴市| 泰安市| 荔波县| 分宜县| 达日县| 柳河县| 荆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