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識成語課堂:自然科技編
- 李貴生主編 邱銘熙著
- 709字
- 2021-07-16 10:01:27
一竅不通
普 yī qiào bù tōng

竅:孔穴,人有眼、耳、鼻、口七竅。原指沒有一竅是貫通的。多比喻人對某事理、技術、專門知識完全不懂,亦可比喻人昏昧、不明事理。

明臧懋循《元曲選·張國寶〈羅李郎〉一》:「阿,這老爹一竅也不通過!」
一無所知、蒙昧無知
無所不知

我對象棋實在一竅不通,無法陪你下棋了。

《莊子·應帝王》中有一篇寓言說,中央的帝王叫「渾沌」,面無「七竅」,後來南海的帝王「儵」及北海帝王「忽」替他開了「七竅」……這裏的「七竅」,就是指人的口、兩個鼻孔、一雙眼睛及兩隻耳朵了。
古人知道「七竅」各有所職,但也知道,它們之間是互相溝通、連成一氣的。若「七竅」互相協調,運作自然,人便能適當地吸收及輸出正確信息,因此,他們認為人若「七竅」「玲瓏」(靈活),就表示他聰明靈巧了。
中國古代重視事物的協調,特別是自然界的事物間的協調,因此有五行(指金、木、水、火、土)相生、陰陽和合、天人合一之說。相輔相成,才會達致良好的境界,「七竅」之間的協調運作,多少反映出這種觀念。北宋王讜的《唐語林》裏有一個有趣的故事,記述臉部的幾個器官發生爭執,各器官都自以為最重要。這個構思巧妙的寓言旨在告訴我們:每個人所起的作用不一樣,只有團結協作、共同努力,才能把事情辦好。
《莊子·應帝王》中叫「儵」及「忽」的兩個帝王,一心想替「渾沌」開竅,可是「渾沌」卻因此死了。《莊子》中沒有敍述他的死因,但我們可以想像,「渾沌」可能樂於被「儵」與「忽」開竅,可惜發覺「七竅」竟然不通,被氣死了吧!

每個人都會有強項及弱項,想想你最「一竅不通」的是甚麼?如何令自己對它稍「通」一點呢?

試找出一個有關起初對某種知識、技能「一竅不通」,但後來取得了良好成績的真實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