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大廈將傾
- 穿越戰國之我是齊王建
- yhk很優秀
- 1911字
- 2021-06-15 21:20:31
王策沒有選擇入侵韓魏趙,而是再次攻打楚國。
或許有人會問為什么不能繼續打呢?本來就可以乘勝追擊的。
乘勝追擊當然可以但是要知道天下七個國家,楚國如果要滅亡那么一個平衡的局面會打破。
楚國五十萬大軍剩下二十八萬人。
楚國已經沒有能力繼續打仗了,對齊國秦國造不成威脅,而韓魏趙還在函谷關和南陽威脅著秦國。
所以一般將領都會選擇陳兵韓魏趙,造成壓力。
王策不走尋常路,要打破這平衡,打破數百年來的局面。
楚王也認為齊軍不會再對楚國出手,剛放松下來就被前線告急的戰報驚呆。
王策領著二十萬的生力軍,楚國國力空虛,防御薄弱,很多地方都沒有多少士卒防守。
有地方防守但是人也不多,而且大多望風而走,或開門投降。
不到半月,楚國的吳越一帶和江東被王策直線攻占。
楚國最為富饒的地區之一被攻占。
壽春也被齊軍威脅著。
楚王商議遷都,朝中大臣們或反對或贊成。
項燕失去了后臺根本沒有人理他,主要還是資歷短,話語權輕。
楚王顧不得什么,當下只想逃命,不日齊軍就要打過來了。
楚王帶著一眾大臣開始收拾,由項燕領兵斷后。
項燕知道自己不過一顆棋子,此刻被深深拋棄。
斷后斷后,字面意思。
項燕想再掙扎一下,開始著手布防,以及重金招募死士。
齊軍深入楚境的消息各國大為震驚,楚國這是要亡國的節奏?
百年的平衡要被打破嗎?
事實上確實是如此,楚國情況不容樂觀。
楚王收拾細軟,準備遷都廣城,兩日時間便開始南下出發了。
廣城大概在今兩廣地帶。
可見楚國確實窮途末路了。
項燕統領七萬楚軍準備決一死戰。
就在楚國動搖之際,王策又是一個決定,讓楚王恨得牙癢癢。
王策突然把陳兵壽春的齊軍全部撤走,讓楚王白忙活一場。
王策退兵固守吳越之地,等于是進一步重創了楚國,楚國的領土面積大大削弱。
另一邊秦軍跟聯軍打斗局面漸漸明朗,秦軍挾報仇之勢,聯軍卻一心二用擔憂著故鄉國家。
贏政收到了田建的信,田建要贏政趁此時機出兵韓國或者楚國,滅掉韓或楚。
贏政把呂不韋叫來,呂不韋更是一口同意。
秦國廷議上大家討論一番,決定趁此時機一舉滅韓!
四路秦軍合并交由王龁統領,大軍壓向韓國。
齊軍那邊緊緊聯合,除去王策統領的軍隊外,田建經過這月余時間將齊國總動員起來了。
榮胤這次主動請纓,田建笑了笑沒有多說什么,將十萬齊軍指揮權交給了榮胤。
榮胤見王策立功心里急切,更是對自己的才能的自信。
榮胤揮軍十萬攻打魏國。
魏國國中無兵可調,動員了半天總共二萬人應戰。
兩萬人對十萬人本就劣勢,晉鄙根本不是榮胤的對手。
榮胤以壓倒性優勢推進。
連陷魏國十五城。
直逼大梁!
魏王和楚王一樣,沒有等大軍圍城趕緊離開都城外逃。
但是魏國國土沒有楚國那么大,魏王可逃的地方不多,索性直奔趙國。
魏國無君主坐鎮,信陵君又沒回來,僅剩的老將晉鄙苦苦支撐。
士卒們知道魏王帶著財寶美人外逃,心里憤懣不平。
不少人因此嘩變,要不是晉鄙將大梁的富人家抄了其財物賞給士卒,軍隊早就嘩變了。
榮胤想到自己將有滅國之功。
興奮不已,鼓足了力氣攻城,大梁城高墻厚,糧草充足,榮胤死攻一時倒也攻不破。
反而給魏軍背水一戰誓死一搏的氣概和勇氣,士氣高昂。
榮胤想念軍功深入腦髓,不顧一切的催促攻城。
晉鄙只能抱希望于信陵君趕回來,一旦信陵君趕不回來,那魏國亡矣。
對于魏王,晉鄙、大梁士卒、魏國人都對其惡心透骨,失望透頂。
田建收到遠在魏國的榮胤拼死攻城的消息,理應該欣慰,但是月琌的告誡讓田建顧慮重重。
果不其然月琌再次出現,雖然是道分身,慍怒的神色,指責田建在搞什么。
田建低頭沉默,冷不丁的問道:“如果我就要逆天而行呢?或者說我放任榮胤滅魏呢?”
月琌臉色上帶有些鄙視,雖然田建不知道這絲鄙視從何而來。
月琌板著臉,說道:“好自為之!”
田建不喜歡這種被威脅的感覺。
田建心里早就有的念頭再次萌發,比之前更有過之而無不及。
田建深吸一口氣,田建雖然年紀不大,沒有那么深的閱歷和城府但是心中還是知道忍的。
小不忍則亂大謀。
田建平息心情波動,良久起身,對勁臣陳坤吩咐道讓榮胤撤兵吧,好處撈夠了。
田建知道自己的行為妥妥的昏君,榮胤心中必定冤屈不平。
田建自己也覺得對不起榮胤,對不起對魏戰爭中死去的將士。
田建深深嘆息一聲,田建在給榮胤發領的同時,自己當天擬寫了罪己詔,就是后世的罪己詔。
田建只等榮胤回國罪己詔便頒布。
田建心中無限憋屈,在世人眼中自己是個齊王,實則狗屁不是,神族一句話動動手指就可以要了自己的命。
田建漫步宮中,不知不覺走到落雪宮。
或許田建心中早一把魏雪舒當成了自己的親人,心腹。
異世中碰到一個善解人意的人理解人懂自己的人難得。
田建決定把一切都給魏雪舒訴說了,不欺騙不隱瞞。
田建進入落雪宮,魏雪舒很高興。
田建滿臉憂愁,魏雪舒十分善解人意,坐在田建一旁,不多語很安靜。
田建再次嘆氣,深情的望著魏雪舒,很多時候都是魏雪舒在開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