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丫丫看著天空中迎風飄揚的旗子,不由打起了哈欠。
“晚上睡不著,早上起不來說的不就是我嘛”
…
曾經有一個人說過一句話:“
你這個年紀睡的著覺,你怎么睡得著覺的”
怎么睡不著?
站著都能睡的著的好不?
周一,又是一個新的開始。
成本論
1機會成本,機會成本是指將某一種資源用于某種用途,而未用于其他更有利用途時所放棄的最大預期收益。
2隱形成本,隱形成本是相對于顯性成本而言的,是指廠商本身所擁有的且被用于該企業生產過程中的那些生產要素的總價格。
隱形成本與廠商所使用的自有要素所聯系,反應著這些要素在別處同樣能夠被使用的事實。
比如,在某廠商生產過程中,不僅會從勞動市場上雇傭一定量的工人,從銀行取得一定量數量的貸款或租用一定數量的土地,而且有時還會動用自己的土地和資金,并親自管理企業。
當廠商使用自有要素時,也要向自己支付利息,地租和薪酬,所以這筆價值因該算進成本當中去。
3沉沒大神
簡單的來說,就是這位大神是已經發生而無法收回的支出。
4長期平均成本曲線
長期平均成本曲線LAC表示廠商在長期內按產量平均計算的最低總成本。它是廠商在長期內在每一個產量水平上可以實現的最小的平均成本。
5長期平均成本曲線成u型。
這是由于規模的經濟或者不經濟造成的。隨著產量的擴大,使用的廠房設備的規模增大,因而產品的生產經歷規模報酬遞增的階段,這表現為產品的單位成本隨產量增加而遞減。
長期平均成本經歷一段遞減時間以后,最好的設備和專業化的……
這個階段可能進入規模報酬不變階段。
即平均成本固定不變階段。
下一個階段呢?
…………
丫丫看到這里,已經看不下去了!
他陷入了一個瓶頸期。
……
6規模不經濟
規模不經濟是當生產擴張到一定的規模之后,廠商繼續擴大生產規模就會使經濟效益下降。
規模經濟是在企業生產擴張的初始階段,廠商由于擴大生產規模而使經濟效益得到提高。
規模不經濟可以表示為廠商的成本增加的倍數大于產量增加的倍數,因而長期平均成本上升。
規模經濟可以表示為廠商成本增加的倍數小于產量增加的倍數,因而長期平均成本下降。
由于規模經濟和規模不經濟的作用,決定了長期平均成本曲線表現出u型的特征。
規模經濟和規模不經濟都是由廠商改變企業生產規模所引起的,也稱為內在經濟和內在不經濟。
第六章完全競爭市場
1完全競爭市場
從廠商數目,產品差異程度,廠商對價格控制程度以及廠商進出一個行業的難易程度這些特點,按照競爭激烈程度,市場和市場中的廠商可以分為四類。
完全競爭
壟斷競爭
寡頭
完全壟斷
其中,完全競爭是競爭最為激烈的市場,其中市場效率也是最高的。
完全競爭市場必須具備四個條件
1市場上有大量的買者和賣者,買者和賣者都是價格的接受者
2商品都是一毛一樣的,沒有什么的區別。
3廠商進出無障礙
4信息是完全的
從上面這些假設就可以看出來,在現實生活中,真正意義上的完全競爭市場是不存在的。
雖然這種理想的完全競爭市場是很難在現實中存在的。
但是,完全競爭市場的資源利用最優,經濟效率最高,可以作為經濟政策的理想目標。
所以,經濟學家總是把完全競爭市場的分析當作市場理論的主要內容,并把它作為一個理想目標,并和現實作比較。
2停止營業點
在短期,廠商是投入生產還是停止生產,要看這兩種情況下,那一種廠商利潤最大。
如果廠商停止生產,廠商的利潤為負的固定成本,即虧損就是固定成本。
因次,如果廠商利潤大于或等于負的固定成本。即價格大于平均可變成本時,短期來看,生產由于不生產。
說了這莫多廢話。
關鍵就一句話,你就比較價格和平均可變成本。價格代表了利潤,平均可變成本代表了成本。
有利潤必然選擇生產,不是嗎?
這不是一個很淺顯的道理嗎。
當利潤足夠大時,也許就敢踐踏這時間的一切規則。
因此,短期,當價格等于平均可變成本最小值時,廠商生產和不生產,利潤都為負的固定成本。
這樣的點,稱之為(???停止營業點。
丫丫有點進退兩難。
不知道為什么,丫丫感覺自己好像與全世界背離了。
“這種感覺,有點難受,有點孤獨,有點崩潰?”
……
下面再說一個概念。
生產者剩余
生產者剩余是指由于生產要素和產品的最低供給價格與當前市場價格之間存在差異而給生產者帶來的額外收益,也就是生產要素所有者、產品提供者在市場交易中實際獲得的收益與其愿意接受的最小收益之間的差額。從幾何的角度看,它等于供給曲線之上和市場價格之下的那塊三角形面積。
第二一個
說一個關于消費者統治的解釋。
什么是消費者統治呢?
丫丫看到這里,快要氣死了,為什么?因為剛才看的都忘了,寫了大半天,到最后沒有保存下來。
白白辛苦了半天。
浪費情感。
不過問題不大。
丫丫又接著看了下去。
“消費者統治,聽起來好牛(⊙o⊙)哇的樣子啊”
消費者統治
它是指在一個經濟社會中消費者在商品生產這一基本的經濟問題上所起的決定性作用。
作用表現
這種作用表現為:消費者用貨幣購買商品是向商品投“貨幣選票”,生產者為了獲得最大的利潤,必須依據“貨幣選票”的情況來安排生產。
詳細介紹
消費者不但最終決定消費品價格,也決定全部生產要素的價格。他們決定市場中每個成員的收入。
給每個工人、迷人的影星和女傭支付工資的是消費者,而不是企業家。通過支出的每個便士,消費者決定所有生產過程的方向和所有商業活動組織的細節。這種狀態的一個生動描述是:市場是一個民主制度,其中一便士一票的權利。
也許,一個更為恰當的說法是,一個民主制度是這樣一種安排,其中,公民在政府管理中的權利就像市場經濟給予消費者的權利那樣至高無上。不過,這樣的比喻是有缺陷的。在政治民主中,只有投給贏得多數的候選人和計劃的票才在政策制定中起所用,少數人的投票并不直接影響政策。但是,在市場中,每一票都起作用。花出去的每個便士都對生產過程產生影響。出版商不僅出版偵探小說以迎合多數人,也出版抒情詩和哲學小冊子。面包店不僅烤制供健康人食用的面包,也供應有特殊營養要求的病人。由于消費者準備支付一定數額的金錢,他充分提供了其決策得到實現的動力。
一位“巧克力大王”沒有權力欺壓其資助人——消費者。他供給他們質量最好和最便宜的巧克力。他并不統治消費者,而是服務于他們。消費者有停止資助他的店鋪的自由。如果消費者把他們的錢花在別的地方,他將失去他的“王國”。他也不“統治”他的工人。他雇用他們的服務,付給他們的數額恰好是消費者購買產品時歸還給他的數額。資本家和企業家更少行使政治統治。過去,長期統治歐洲和美洲文明國家的政府不怎么阻礙市場經濟的運行。今天,這些國家卻被仇視資本主義的政黨所控制。他們相信,對資本家和企業家不利的事情必定是對人民極為有利的事情。
丫丫看著這個解釋。
不由地吐槽道:“雖然說法不同,但核心是一樣的。把復雜的東西簡單化,真牛(⊙o⊙)哇”
“牛蛙,牛蛙”
丫丫看了看時間
“413,該碎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