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蘭葉春葳蕤

說字解詞
葳蕤(wēi ruí):這里指草木枝葉紛繁的樣子。
林棲者:棲居山林的隱士。
坐:因為。
作者簡介
詩意生發
蘭、桂、美人,是古典詩詞中的常用意象。蘭、桂多象征美好品性;美人多象喻君子;這里指林棲者。
春蘭枝葉紛繁、秋桂皎潔溢香,是草木的本心(性),無論是否有美人去欣賞,它們都是那樣生意盎然、自成佳節。
張九齡這首詩托物言志,告訴世人,無論是否有人欣賞,我張九齡都是這樣自成佳節之人。
為什么他要這樣說呢?他是盛唐賢相,不僅有膽有識,舉賢任能,政績卓著,而且是文壇領袖,王維、孟浩然、王昌齡、錢起、綦毋潛等都得到過他的獎掖。后因奸臣李林甫等詆毀而被罷相,貶為荊州長史。這樣一名杰出人物,卻“不遇于時”,所以作“感遇”以寄意。
生逢其時、懷才有遇,是賢才俊士的理想。但賢才俊士們常常因種種原因,不遇而落魄。如何面對這樣的境遇?張九齡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遇時與不遇時,我都是我,我都是自成佳節之人。
請注意“自”的意義:“春”時之蘭,必“自”葳蕤,這是“本心”;“秋”時之桂,必“自”皎潔,這是“本心”。這里的“春”與“秋”不可顛倒,“蘭”與“桂”不可顛倒。這就是“自”成“本心”,這就是“自”成“佳節”!也就是說,遇與不遇是別人的說法,別人怎么對待我那是別人的事,與“自”無關。有“自”者,絕不理睬這些。這也是這首詩最高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