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家庭問題

  • 夢回大宋朝
  • 旺中旺
  • 4818字
  • 2020-11-01 00:54:01

李名纏著李忠帶他去見這世的母親,得知自己現在成了一勛戚,腐敗點就是紈绔子弟,這樣的好事哪找去。他決定先跟這有權有勢的家里保持好關系,李繼隆去打戰,那就去拍拍這家女主人,沒見過老娘的馬屁。

李忠就有點難做了,那張臉更是拉的苦啊。“少爺”李忠顛覆了半天蹦出兩個字:“我看這事以后再說吧。”

“為什么?”李名不悅了,我去看看自己親娘,你推三阻四什么意思啊。他端正了樣子一臉正經道:“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這是圣人說的,事父母以親,顯父母以名,我大宋也是以孝治天下,如今我只不過是想去見見親母,盡盡孝道,忠伯為何阻我。”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出自于孝經,乃是孔子說的話,宋時儒風盛行,太祖,太宗都推行儒學,但此時儒學還沒有南宋的程朱理學死板苛刻。

李忠被他這機關槍一梭子撂倒了,也不是說這道理有多大,古時孝風盛行,隨便有點知識的人都知道這孝經,只是這出自于不久前還是個懵懂的傻子之口就有點奇怪了,要不是這李忠對少爺知根知底,丫的還真以為是誰裝的。

“這個少爺不是我要阻止你盡這孝道,只是,只是”李忠開始解釋,要說這重點的理由卻是結結巴巴,好象很忌諱似的。

“忠伯,這里就我們兩人,有什么話不能說,難道你信不過我。”

誅心之言啊,這分明是施加壓力,主子對下人說不可信任,不就象皇帝不信任臣子一樣,這還有好果子吃。這李忠都一把年紀了,俗話說,人老如狐,他怎么敢受李名這句話啊。

“少爺切莫誤會,我非是此意,阻攔少爺,是因為夫人她根本不在此地。”

不在此地,李名一楞。這兒子和父母不是住在一起的,難道是分家了了?不對啊,古代中國男人雖然成年落冠,但是實際上是取了老婆才被當成一個成年人來看,自己才16落冠之年還未及,老婆更是不知道在哪個丈母娘肚子里。

即便是成了親有了媳婦,在些家教嚴格的世家大族也有聚族而居的習慣,如此早就出來獨立居家真是聞所未聞。

“忠伯,母親不在此地,那在何處。”

“夫人,她,她們在京師。”忠伯越發尷尬,考慮陣,這才吞吐道。

京師指的是首都,北宋的首都在汴梁,因此也叫汴京,在今天就是河南的開封。易州是今天的河北易縣。一個在河南,一個在河北,以現代的交通技術,來往河北河南一躺也不需要花費多少時間。

但是在北宋那個代,以傳遞情報驛站那八百里快騎,跑一趟也要好幾天的時間。夸張點說就是差個十萬八千里。而從安全來說易州是邊地,汴梁是皇朝首都。剛剛穿越來的時候,這李名就一直擔心地方的安全。他想不明白這李繼隆怎么把自己兒子弄到這危險鬼地方來,怎么看自己都象是被流放的。

高梁河一役后,遼國上下都把宋朝當成紙老虎。遼國的皇帝遼景宗耶律賢很得意的揚言要直接滅了北宋。直到滿城,燕門大敗,宋遼才又在邊境對峙起來。

兩邊箭拔弩張,這邊境氣氛是很經常,象小規模的刺探騷擾基本就沒停過。遼國多是騎兵,他們分成小部分,突入宋境內,抓到空就殺些人,破幾個家搶點東西,等到宋軍來圍剿的時候,仗著馬快一下子就跑的沒影子。

所以宋朝邊地人心惶惶,大多百姓都聚到州縣城池內。沒人想當待宰殺的牲口,遼騎如此猖獗,誰知道哪天就沖到自己家。

易州,霸州,瀛州,莫州,寧州這些近北之地多有襲擾之邊報。雖然易州比其他州縣還是更加的安全的,因為北宋在此地駐扎了一只非常精銳的騎兵-靜塞軍。但是不管怎么說,這隨時爆發戰火的地方都不應該是一個勛戚公子哥呆的地方。

“忠伯,既然我娘住在京師,為何將我丟在這邊地易州。”李名有些忿忿不平,他注意道忠伯她們一詞,想來李繼隆不只他一個子嗣。

那忠伯卻不說,垂手低頭,只是不時的抬頭,嘴唇挪動,欲言又止。“你倒是說啊”李名都急了,這忠伯真是夠吊人,老是說一半留一半。

忠伯依然沒開口,只是拿著雙眼睛盯著李名。

要你說話,看著我干什么。李名覺得自己快被弄上火了,這吱吱唔唔的真不討人喜歡。他坐下身子,拿起桌上的茶喝了口,緩下心氣,冷靜下來。

轉念一想,這李忠看著自己不說話,難道這事和我自己有關。忽然他一拍自己額頭,看自己糊涂的,光顧著了解情況了,把這點都忘了,自己這身體的前任不是一個傻子嗎。

中國古人很重視三點,一是德行,周人制作禮樂,隆禮重儀,確立了以“德”為先的價值原則。敬天、保民、明德、慎罰是周人的基本的精神信仰。周人認為“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德”是和“天”聯系在一起的,個人、家族、國家有德,便能得到上天的垂顧,成為“受命之人”、“受命之族”、“受命之國”。

周人認為殷之所以滅亡,是因為無德,天命轉移到了有德的周人身上。《周易·系辭》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德”是涵蓋了誠信、仁義等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范疇。

“德”的價值原則,被孔子發展為“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的王道原則;被孟子發展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原則;被《禮記·大學》發展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的道德綱領。“德”成為中國倫理的核心概念,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概念

其二是貌,也就是容貌,雖然很多成語和典故都是說不要以貌取人,但是實際上是相反,在史書或者傳記上,談到帝王或者某名人,經常要提到相貌。其貌甚偉,或者望之似人君。談這個人怎么樣,或者這個人怎么有成就首先要談這個人相貌,是一看到這樣子就知道不簡單,可見相貌的重要。

其三是才能,為什么才能是第三,因為古代雖然有唯才是舉,但是在德面前才肯定要居后的,有德無才和有才無德,讓古人兩個之中選一個的話,他們肯定選有德無才。因為在他們看來一個有德無才人至少能安穩生活,而一個有才而無德的人,則他的才能越大給社會帶來的危害越大,延展開來說,中行說,張宏范,范文程這樣的人就可以列入有才而無德之列。

至于才能和容貌,在實際還是容貌上風,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全世界都這樣,你外表不過關,人家心里有了成見,再有能力,這效果也是減半。

如果以現代社會來看,這道德就在最后,容貌和才能不分上下。

這封建的官僚對這三方面是很重視的,一個當官的人家,如果生了個孩子紈绔點都不打緊,如果是生了個丑孩子,長的難看,這全家的人都沒面子。

生個丑孩子都這樣,這要是個傻子情況就更糟糕。這李繼隆在外是統兵大將,在朝廷內又是皇帝大舅子,是皇親國戚。有個兒子卻是腦子沒用的傻瓜,傳出去,他在朝里和軍隊還不被人笑死,叫他的顏面何在,這威嚴往哪里擺。”

很明顯這個傻子就是被家里排擠不受待見的。李名這一想通,臉上也無奈:“我明白了,父母這是嫌我是個傻兒啊。”

“少爺,您可不要怨恨老爺他們,他們也是.....”這李忠不愧為忠,到這里還不忘替老主子說情,另一方面說他也是為李承祖著想,和家族相怨,吃虧的是這個少爺。

李名擺擺手,不讓他繼續說下去:“忠伯,這些我都知道,我也沒有恨他們,你還是把家里的情況都說下吧。”

怨恨父母,這在古代來說是大大的不孝,不管父母對你怎么樣,你也不能反抗,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李名即不不想挑戰這個時代的權威,也的確沒有對現在父母的怨恨。

李忠見自己公子如此識事物,心里很高興,臉上也開始有笑容:“少爺確實應該知道些家事了。”

“老爺年近不惑,娶有兩位夫人,大夫人王氏生有大公子昭節,二公子昭平,五小姐冰心,二夫人瞿氏生了少爺和三小姐秀琴。”

李名點點頭,古人三妻四妾,做為一個貴族,勛戚兩個女人并不算多,只是這個身體居然是小妾生的,難怪往這邊地上流放。妾的地位其實很低的,碰上個大度或者好點主婦也就罷了,碰上個悍婦的話,那地位比丫鬟都還不如,可以把你當豬狗對待。

妾生的孩子已經夠沒地位,還是個傻子更是招人不喜嘛。估計自己親娘都狠不的掐死了,本來生個男性子嗣還能在家里爭爭地位,變成傻子不但沒希望還落人口實,要害你的話,這是個很好的借口。看這女人多不吉利,生個孩子都沒腦子。

這李繼隆家里還不清楚,但是女人不嫉妒是不可能的,看皇宮里面那些后妃,哪個不是想破的腦袋的爭寵,如果反過來其實男人也一樣,獨占這是生物的本性,而中國古代是壓制婦女的。以李繼隆的威名,這家里大規模鬧是不可能的,但是被地里有沒有暗斗就沒人知道。自己弄到這里,指不頂是誰的主義呢。

仿佛是看穿了自己的想法,李忠誠懇道:“少爺在此處居是老爺親自安排的,少爺十歲的時候就由我和奶媽田氏撫養,先后在益州,定州,平州,河間府轉徙,數有險,屢遭欺凌。三年前,老爺才在此易州置下此宅和良田百畝,因老爺在邊地防御契丹,少爺在此也好看護,老爺還是想著少爺的。”

李忠這一說,他明白了。這李繼隆一家肯定因為這孩子是傻子,留在汴京養著不好看,京城都是些高級官僚,貴族勛戚聚集的地方,這李家地位顯赫,鄧訪者必定不少。一個傻子在宅子里,讓這些來訪朋友遇到了,那有多尷尬。再則,這李繼隆也有政敵,再說地位顯赫肯定有嫉妒的人,萬一這些人拿這個做口實,搞些陰謀,或者給他宣傳一下,這李繼隆就要焦頭爛額。

這為了減少麻煩,就秘密把這個孩子交給忠心可靠的下人,也就是這忠伯和那奶媽帶出去養,再隨便找個借口解釋這個孩子情況,或死或遷都可以,只要不讓別人知道他有傻兒子就行。至于老換地方,必然和那數有險,屢次遭欺凌有關。

一個傻子肯定是受歧視,無論到哪個地方,中國人禮儀中有不可笑人短,但是無論知識分子還是鄉野之民不都以揭人短,笑殘疾為樂,即使現代這樣情況也不少。

而數有險,誰會吃飽了沒事干對個傻子不利,這要害他的人,除了內部人還真想不出來。李名眼里閃過一道寒光,這過去就算了,這要再來,哼。“

李繼隆的插手肯定是李忠所為,發生這樣的事李忠肯定要上報。雖然是個傻子,但好歹也是他的孩子,流著他李繼隆的血,打狗還要看主人,何況是親骨血。沒有把傻子拿去人道毀滅,就證明李繼隆已經承認這個孩子的做為他后代的地位。

他自己可以不待見他,不喜歡他,但是別人。欺負他頭上,這不是在太歲頭上動土,出于考慮,再加上高梁河兵敗,他被太宗安排在北邊防御遼國,他就借機在這里買地弄宅,把自己這個傻兒子安排在這里,也就是李忠說的便于照顧。

當然可以想到買這個地方肯定不是用他的名義,但是來看過自己孩子是肯定的。李名想到那本《左氏春秋》看來是給這位便宜老爹準備的,史載其好讀《左氏春秋》。

從十歲到十六歲,六年啊,那么小就開始被放逐。李名現在明白為什么這李忠說他吃了很多苦,的確如果正常孩子是滿凄涼的。

“忠伯,撫育之恩不下于生育之恩,這六年,若沒忠伯,承祖早已是一攤腐骨,請忠伯受我一拜。”這李忠從十歲就接這個爛癱子,還保住了這個傻子,對李繼隆和自己又是忠心,既然自己已經代替了李承祖,那就要接受他的班底,這忠伯可是個人才,這一拜又有何妨。

這李承祖(以后都叫這個)兩膝一曲跪在地上,兩手下拜,腦袋眼看就要磕到地上,李忠嚇的連忙也跟著跪下,雙手伸出托住李承祖身體:“使不得啊少爺,小人可承擔不起啊。”

“如何使不得,這六年我懵懵懂懂,多歸忠伯照看,才能有今人醒悟人世,忠伯之恩無疑再生父母。”李承祖很誠懇的說道,這忠伯所做一切,按照現代來說就是一個養父。

“少爺折殺我了,這叫我如何擔的起,請少爺莫再拜。”這李忠也不再自稱小人,他也覺得自己滿辛苦,只是這尊卑有別,要主子跪下人是萬萬不行的。

李承祖也不推辭,等級觀念在這個年代太深了,就算你肯給對方一個平等地位,對方也不見的敢接受,實際上說封建社會這種愚民和精神枷鎖是很成功的,中國人是典型被壓迫慣了,非到實在活不下去不敢造反動亂。

它的好處是維護了封建統治的根基,讓社會穩定,壞處則是使中國之人在精神麻木,沒有國家的榮譽感覺,誰統治天下和他們沒關系,該納糧,該繳稅,只要能活下去什么都不管。正因為沒有國家榮譽和認同感覺,人口龐大的中原王朝,才會有涯山和明末兩次華夏斷脈,神州陸沉。

“忠伯,你以后也不用叫少爺了,直接喚我承祖吧。”李承祖從地上起來,順勢也扶起了李忠。

“這可使不得,少爺這可壞了規矩。”李忠不接受

“忠伯不愿意,我也不強求。”李承祖坐在椅子上,把玩了一會茶蓋蓋,想到,這李忠不是說還有一個奶媽嗎,于是問道:“對了忠伯,那個照顧的我的奶媽田氏何在?”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田县| 肥西县| 三台县| 左贡县| 福州市| 临沧市| 呼和浩特市| 宽城| 克山县| 清水县| 南投县| 新沂市| 东明县| 贵州省| 顺义区| 古浪县| 隆昌县| 大新县| 阳信县| 南平市| 蓬莱市| 临海市| 龙里县| 青铜峡市| 广西| 重庆市| 寿宁县| 三门县| 古浪县| 即墨市| 昌图县| 彝良县| 盐城市| 民勤县| 长泰县| 凤凰县| 泊头市| 汶川县| 绵阳市| 社会| 长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