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面對希望逆著光
文/洪海
被新冠肺炎疫情席卷的2020年,注定是人類歷史上一個無法忘卻的年份。很多年以后,當我們談論它時,我們會如何記憶與回望?
“用MOOK(Magazine Book)做一部記錄時代的紙上紀錄片吧。”資深出版人施宏俊先生跟我如此提議。
在那一瞬間,2020年發生的一幕幕都在我眼前閃回。
這個充滿意外、沖突和反轉的庚子年,是如此魔幻。每個人都有過悲傷、無助、壓力與挫折,但也有過溫暖、感動、希望和堅強。
那些讓人咬緊牙關的時刻,是一塊塊檢驗人性的試金石。在疫情下,有人迷茫,有人逆行,有人倒下,有人奮起。“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我逆著光卻看見,那是淚光,那力量,我不想再去抵擋。面對希望逆著光,感覺愛存在的地方……”
當這首熟悉的歌曲《逆光》在耳邊重新響起時,我猛然發現,這不正是2020年困境下的真實寫
照嗎?生活再難,總有一些人在逆光中,讓我們看到希望。
于是,我和施宏俊先生一拍即合,有了這部“時代紀錄”的紙上紀錄片《2020·逆光》。
書中所選六位人物—程工、朱梓橦、王石、汪建、易黎、王浩然,正是那一束束逆光。而更多閃耀著“逆光”的人,正行走在人群中,或許就在我們的身旁。
武漢封城的第二天,“時代紀錄”攝制團隊逆行進入武漢,親歷了整整75天封城的日子。人數最多的時候,有42位同事在一線奮戰。
正如《武漢守城記》的導演程工所說,影片的主題不是奔著逆行者、不是奔著偉大去拍攝。“攝制組希望可以從醫護工作者、支援者、志愿者的角度,記錄那些平凡的點滴,去看到絕望中的希望,去尋找逆境中的微光。”
他說,因為疫情,人與人之間都相隔著距離,可是愛和希望比病毒蔓延得更快。人群中的英雄正在集結。
和紀錄片一樣,我們期望這本MOOK,也可以提供和2020年有關的、不一樣的記憶。
感謝這本MOOK中的人物,允許我常年跟蹤、隨時用鏡頭記錄。作為一名紀錄片工作者,我習慣對記錄的人物,通過一段時間的跨度去觀察和呈現。
歷史是一幅畫滿戲劇的畫布。在這些人物身上,或許也映照出你我身上相似的“鏡像”。這些神秘的連接,雖然無法用言語來形容,但是讓跨越時間的等待,有了一種特別的意義。
歷時數月的編撰,編輯團隊互相之間碰撞擦出的火花,使得這本書超出了我們最初設想的模樣。期待它的出版,可以讓你和我們一起,找尋到生活中的逆光。
謹以此,致敬我們一起走過的2020年。

主編 洪海
時代紀錄聯合創始人、總制片人。
畢業于浙江傳媒學院和中國傳媒大學。曾就讀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新聞學院紀錄片專業,哈佛大學訪問學者、哈佛商學院OPM。
兩次登頂珠峰,是首位從珠峰南北坡分別登頂的中國制片人。紀錄電影《生活萬歲》策劃人;美國USC最佳紀錄片《DNA Dreams》聯合制片人;電視連續劇《大宅門》副導演。著有《王石說》《移民與海》《濱海深圳》《褚時健說》《哈佛中國人》等。

特約主筆 徐穎
《新聞晨報》主任記者。
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
感謝上海《新聞晨報》資深記者徐穎的加入,讓文字和內容更充實與豐滿;也感謝中信出版社的年輕設計師何夢元對于圖文排版的巧妙心思。還要特別感謝過稼陽和林淑嫻兩位同事的幫忙整理。
特別感謝
施宏俊先生/徐穎女士和王石先生/郭臺銘先生/汪建先生/郁亮先生/簡宜彬先生/程工導演/朱梓橦女士/王浩然博士/易黎博士/戴華偉郎先生/連穎女士/何夢元女士/過稼陽先生/林淑嫻女士/何佩靈女士/林芷岑女士/施權丹女士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