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隆朝文人戲曲研究(上下冊)
- 王漢民 黃勝江
- 1335字
- 2021-03-12 15:21:34
序
1996年秋,王漢民同學到南京大學來攻讀博士學位,我是他的導師。那一屆我招了三個博士生:朱萬曙、丁和根和王漢民。他們1999年夏畢業,到今年正好二十年。二十年中,王漢民出版了《八仙與中國文化》《道教神仙戲曲研究》《清代戲曲史編年》《福建戲曲海外傳播研究》《明清福建文人戲曲研究》等著作,對戲曲文學、戲曲民俗、戲曲傳播及區域戲曲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成果頗豐。2018年,他獲得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招標項目,可喜可賀。現在我拿到他的《乾隆朝文人戲曲研究》書稿,很為之高興。
乾隆朝是清代戲曲發展的重要時期,乾隆六次南巡對文人戲曲創作、戲曲演出影響巨大,但學術界對這一時期的戲曲關注不夠。周妙中的《清代戲曲史》較為全面,也只提到24位劇作家,而《乾隆朝文人戲曲研究》一書深入發掘出162位劇作家,是目前學術界對乾隆朝戲曲關注最為全面的著作。全書分文人戲曲研究與作家作品考證兩部分。第一部分有關文人戲曲研究共十三章,分析了乾隆朝文人戲曲的文化生態、戲曲家的身份年齡、劇作題材、劇作人物、敘事藝術、舞臺藝術等內容,觀照全面,頗多創見新見。從戲曲家身份、年齡來分析與戲曲創作的關系,這是之前研究者較少涉及的。此書通過詳細的考證統計,認為乾隆戲曲家百分之七十八進入封建科舉序列,百分之四十六進入封建官場序列,戲曲家地位之高是之前任何時代都無法比擬的,進而認為戲曲家的地位影響到他們的創作題材與創作風格。又通過戲曲作品創作年齡段的分析,認為不同年齡段的戲曲作品有著較為明顯的年齡特點。此書還通過對存劇的分析研讀,認為乾隆朝戲曲家繼承了戲曲傳統,在征實尚史、抒情寫心上有所突破;認為乾隆朝文人戲曲以三十二出為通例,以溫柔敦厚為宗旨,忠奸斗爭題材劇頗為少見。對文人戲曲舞臺藝術的研究,也是之前研究者所未關注的。作者通過大量的文獻資料,認為乾隆朝文人戲曲都有舞臺期待,他們在舞美設計、舞臺調度、戲中戲的安排、戲曲舞蹈的設計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舞臺理念,他們的作品既可案頭閱讀,也可搬上舞臺演出。諸如此類的研究,頗多開拓性,令人耳目一新。第二部分是戲曲作家作品考證。此書考證認為乾隆朝文人劇作家有162位以上,創作了近400部劇作。作者把162位劇作家分為有劇本存世、無劇本存世兩類,對他們的生平事跡、劇作本事、版本情況等進行了較為詳盡的考述。此書發掘出許多劇作家的生平資料,如鄭兆龍、謝庭、張新梅、許燕珍、程景傅、王金英、丁秉仁等。還糾正了前人研究的不少錯誤,如《靈臺記》的作者黃金臺,鄧長風認為是浙江平湖人,此書通過考證認為是江西臨川人。又如汪柱,鄧長風的《汪柱的里籍及居地之再探索》文進行了詳細的考證,頗為學界所認同。而此書認真辨析,糾正鄧文中的差錯。學術界一般認為吳震生《玉勾十三種》主要創作于乾隆年間,此書據程瓊康熙六十一年《地行仙》序中已明確提及吳震生劇作十三種,因而認為吳震生劇作創作于康熙六十一年前,糾正了學術界相沿已久的誤識。總之,此書有理論探討,也有史料考證,是清代戲曲研究的重要著作。
1999年5月30日晚,朱萬曙、丁和根、王漢民他們離校前夕,我帶他們到鼓樓茶社喝茶聊天,希望他們畢業后開心生活,快樂工作。那天正好是農歷月半之后一日,月色很好,聊得很晚。現在回想,如在目前,而時光已過去二十年了。

2019年金秋時節敘寫于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