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修定本)
- 孫機
- 2692字
- 2021-03-12 15:29:24
一一、制鹽,采礦
被稱為“食肴之將”的鹽(《漢書·食貨志》),依其來源之不同,可分為池鹽、海鹽、井鹽、巖鹽四種,它們在漢代均已得到開發利用。巖鹽又名石鹽,見《史記·貨殖列傳》正義,即《神農本草經》所稱之戎鹽、胡鹽。池鹽主要指河東安邑鹽池(今山西運城解池)所產之鹽。由于這里的鹵水中含硝量大,鹽味苦,故又名苦鹽(《周禮·鹽人》)或盬鹽(《說文·鹽部》)?!端涀ⅰや乘氛f,河東鹽池“土自成鹽,即所謂鹽鹺也,而味苦,號曰鹽田。鹽盬之名,始資是矣”。它還有一個特點,即不經煎煮,徑以日光曝曬而成;而這時的海鹽卻是煮成的?!妒酚洝峭蹂袀鳌氛f他“煮海水為鹽”?!稘h書·食貨志》也說東郭咸陽是“齊之大煮鹽”。煮鹽的用具名牢盆?!妒酚洝て綔蕰匪麟[引樂產曰:“牢乃盆名。”其說是①?!峨`續》所收漢代鐵盆銘文,一件標明“三百五十升”,另一件標明“二十五石”。四川蒲江五星鎮出土的漢代大鐵盆,口徑131厘米、腹深57厘米、壁厚3.5厘米,銘文亦作“廿五石”②。這種大型鐵盆,疑即牢盆。又河南南陽瓦房莊出土的一件漢代鐵釜,直徑達二米左右;山東掖縣出土的漢代鐵釜,口徑66厘米、腹深40厘米、壁厚2.6厘米;似均是供煮鹽所用者③。井鹽則是從鹽井中汲鹵水煮成的,當時是巴蜀的特產?!度A陽國志·蜀志》說:“漢孝宣帝地節三年,穿臨邛蒲江鹽井二十所,增置鹽、鐵官?!庇终f:“江陽郡漢安縣有鹽井?!蓖瑫栋椭尽氛f:“巴西郡南充國縣有鹽井?!弊笏肌妒穸假x》則說成都一帶“家有鹽泉之井”。雖云賦不厭侈,但其說亦應有一定的根據。因為在成都東漢墓中,多次出土鹽井畫像磚。畫面上皆模印出一處鹽井,井上建有高大的井架。架分兩層,每層對立兩人用轆轤曳繩汲取鹵水。井架上層之一側裝鹵水槽;并架設筧管,越嶺穿谷,將鹵水經水槽輸往遠處的鹽灶。畫面上鹽井的井口可容二缶,白廣美認為此井之口徑“至少大于五尺”④;而且其汲繩也不太長,故應屬大口淺井?!墩摵狻e通篇》所謂:“西州鹽井,源泉深也?!贝O想之詞,并非據實直錄。鹽井之由大口淺井改進為小口深井,要到北宋時才實現,漢代的開采技術還未發展到這一步。其煮鹽之灶上并列五口大鍋,從比例看,似較上述牢盆略小。灶前有一人在添柴續火,近處有二人負柴走來(圖11-1)。上世紀50年代中聞宥介紹這種畫像磚時,誤以灶門處之柴為輸送天然氣的管道⑤;其說迭經引述,影響頗大。其實畫面上表現的是柴灶,全無使用天然氣的痕跡。四川地區之自流井背斜構造雖然蘊藏著豐富的天然氣,但西漢末揚雄在其《蜀都賦》中尚一無反映,西晉初左思的《蜀都賦》中才提到火井;以后西晉·張華的《博物志》、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中,就都有比較明確的記載了??梢娝拇ㄌ烊粴獾恼介_發是在晉代。東漢末雖有可能已發現天然氣露頭,但尚未在煮井鹽時大規模使用。
圖版11
鹽井

11-1
礦井遺跡

11-2
壁基式框架

11-3
分段提升示意圖

11-4
四棱鐵鐫

11-5
戽斗

11-6
木柄鐵鑿

11-7
木葉鐵口鋤

11-8
斧形鑿

11-9
鐵鋤

11-10
汲桶

11-11
圓鐵鐫

11-12
鐵椎

11-13
礦用轆轤

11-14
井巷

11-15
與較淺的鹽井不同,采礦的礦井這時已相當深。湖北大冶銅綠山發現的礦冶遺址中,其戰國一西漢時期的立井,深度有達80-98米的(圖11-2)。這里的立井每開挖到一定深度便向兩邊掘出平巷,在平巷的中部或一端下掘盲井直達采礦場。立井采用精細加工的方木或圓木構成“密集式垛盤”支護,其四角用榫頭搭扣,加工整齊,尺寸劃一,架設起來穩固持久,可同現代木構井架媲美。立井井底有3米深的水窩,類似現代的井底水倉。遺址中的斜井多呈階梯式向下延伸,既用于探礦和采礦,還可作為平巷間的聯絡通道。立井、平巷和斜井組成了比較完整的地下開采系統(圖11-15)。斜井的支架為了防止滑移、錯動,采用了壁基式框架結構(圖11-3)。破碎帶和圍巖蝕變帶內的巷道,則采用封閉式支架(完全棚子)。證明這時對井巷掘進中出現的地壓現象已有相當認識。
由于銅綠山之漢代井筒一般的深度均不下50米,開采的礦石已不能用手直接提拉出井。據出土物推定,這時是用配有木鉤和繩索的木轆轤提升礦石。轆轤軸長250厘米,在軸外應裝有輻條式的木棍和車輞式的一圈木條(圖11-14)。初出時,曾以為這種轆轤上帶有制動裝置,進一步的研究否定了這種看法⑥。并且由于這時已出現分階段開采,一段提升遂改變為分段提升(圖11-4)。隨著開采范圍的擴大、井巷數量的增加,又出現了一段提升和分段提升相結合的聯合提升,形成了較為復雜的礦井提升系統。
礦井的通風方法主要是依靠自然通風。有的井底遺留有20-30厘米厚的竹材灰燼。據推測這是一種通風的辦法:通過加熱井內空氣造成負壓,以引導新鮮空氣來補充。礦井中的排水設施除水倉外還有排水木槽,將地下水引入排水井。出土的戽斗、木桶等物⑦(圖11-6、11),可將積水由井下提升至地面。
在銅綠山之戰國—西漢時的立井和平巷中,發現了各種采礦工具,有鐵制的椎、四棱鐫、鑿和鋤等(圖11-5、7~10)。鐵椎重六公斤。一件鐵鑿在空銎中直裝木柄,柄端纏四道篾箍,顯然是為了防止開裂而設。也有的木柄上因受沖擊力而使木質纖維外翻,反映出這時下井采礦是一種高強度的繁重勞動。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如此巨大的礦場之眾多的井巷中,始終未發現過人體遺骸,可見開采中未發生過落頂等重大事故。這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當時已經有一定的技術水平,勞動組織也是比較嚴密的⑧。
銅綠山銅礦區之孔雀石礦脈最厚處可達10米??兹甘–uCO3·Cu〔OH〕2)是一種氧化銅礦石,它在較低的溫度下就能煉出銅來。另一種較常見的銅礦石是黃銅礦(CuFeS2),它的冶煉比前者困難。因為須先將黃銅礦石粉碎并加以焙燒,以除去其中大部分的硫,并使硫化物中的鐵變為可以在下一步熔煉中造渣的氧化物形態,手續較復雜。安徽貴池徽家沖東周銅器窯藏中出土的薄銅板,經檢驗其含硫量達0.12%,被認為是用硫化銅礦石煉成的⑨。但其礦石的來源不詳。在山西運城洞溝發現的一處銅礦遺址,礦洞之間的崖壁上有光和二年(179年)、中平二年(185年)及甘露年間(256—260年)的題名,證明其開采的時代為東漢至三國⑩。這里的礦脈是黃銅礦。礦洞按礦脈的走向開鑿、形狀不規則,深度一般不超過20米,未發現支護設施。礦洞中出土的鐵鐫、鐵椎(圖11-12、13)等,形制與銅綠山所出者相似,唯數量較少;其整個采礦場的規模應遠遜銅綠山。但在礦洞附近的臺地上發現紅燒土凹槽,應是焙燒礦石所用。說明東漢時已經基本掌握了開發利用黃銅礦的技術,這是礦冶水平提高的一項標志。
至于鐵礦,據文獻記載,漢代已在49處產鐵的地區設鐵官,河南鞏縣鐵生溝和江蘇徐州利國驛發現的漢代鐵礦遺址均有相當規模?。兩地均發現方形和圓形的豎井。鐵生溝的豎井通到礦床的中央和旁側,再在井下開挖巷道。這里的斜井則用以開采緩傾斜的礦床,并依礦脈的走向掘進。其開采方法也是比較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