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七、漁獵

在漢代,由于農業和畜牧業的發達,狩獵在生產領域中已退居次要地位,但仍不失為取得生活資料的一種補充手段。至于統治階級的馳騁田獵,只不過是作為體育和娛樂活動而已。特別是皇家之大規模的春蒐秋狝,有時使得“上乏國家之用,下奪農桑之業”(《漢書·東方朔傳》),“妨礙農業,殘夭民命”(《孔叢子·連叢子·上》引《諫格虎賦》),那就完全是正常的生產活動以外的事情了。

野生動物中,小的如雉、兔,大的如熊、虎,都是漢代人獵捕的對象。漢代政府獎勵捕獲猛獸,《漢律》:“捕虎一,購錢三千;其豿半之”(《爾雅·釋獸》郭注引)。“能捕豺、貀,購錢百”(《說文·豸部》貀下引)。從畫像石中看,狩獵時使用的方法很多,武器如戈、矛、弓、弩等都出現過。此外狩獵時常鷹紲犬,《西京賦》之“迅羽輕足”,《后漢書·袁術傳》之“飛鷹走狗”,皆指所攜鷹、犬(圖7-1)。且漢代已知使用獵豹。湖北江陵鳳凰山168號西漢墓所出七豹大扁壺(圖82-1),有的豹頸上畫出項圈。江蘇徐州獅子山西漢楚王墓出土的石豹,頸上亦刻出飾以海貝的項圈,表明它們是已被馴養的、可用于狩獵的獵豹(圖7-2)。當時專用的獵具,也發現過若干種:滿城漢墓曾出鈍頭獵鏃,頂端包有鉛基合金,或是獵貴重皮毛獸所用者(圖7-9)。居延金關遺址出土過一種圓形捕獸器,周圍縛有尖木,能順之以入而不能逆之以出(圖7-8)。斯坦因在玉門關附近的15號烽隧遺址中發現過完全相同的器物。它或即《周禮·雍氏》所說“春令為阱、擭”的擭之類。《尚書·費誓》孔疏引王肅曰:“擭,所以捕禽獸機檻之屬。”擭又名削格(《莊子·胠篋篇》)、峭格(《吳都賦》)。削、峭義通。格者,《說文》謂“木長貌”;削謂刮削之;正與此器的構造相合。不過漢代最常用的獵具還是罟。《周禮·獸人》:“獸人掌罟田獸。”是將罟作為狩獵所用網具的總稱。細分起來,則當如《爾雅·釋器》所說:“鳥罟謂之羅,兔罟謂之罝,麋罟謂之罞,彘罟謂之羉。”它們既然各有專名,形狀亦應各具特點,只因缺乏形象資料,不能盡知其詳。在畫像石中出現過捕兔用的長柄網(圖7-1),而所謂捕兔之罝則未言有柄。《文選·西京賦》:“結罝百里。”薛注:“罝,網也。”可證罝是大型的網,無須裝柄。在畫像石中見到的長柄網應名畢。《說文·部》:“畢,田網也。從田,從,象形。”畢字金文作簋),即象其形。《禮記·月令》鄭注:“小而柄長謂之畢。”說得也很明確。畫像石上的畢不僅用于捕兔,也用于捕雉。對于這種情況,《國語·齊語》韋注:“畢,掩雉、兔之網也。”已有清楚的解釋。

雉即野雞,它有在地面上奔跑的習性。《說文·鳥部》:“鷮,長尾雉,走且鳴。”故可用畢掩捕。高飛之鳥則須弋射。《漢書·司馬相如傳》顏注:“以繳系矰仰射高鳥謂之弋射。”繳即“系箭線”(《文選·鷦鷯賦》李注),結繳的“短矢”則名矰(《周禮·司弓矢》鄭注,《史記·留侯世家》索隱引《周禮》馬注)。使用這種獵具,便于將射中的飛禽收回。為了避免受傷的鳥帶箭曳繳而逃,又在繳的下端拴上磻石。《說文·石部》:“磻,以石著弋繳也。”磻又作碆。《史記·楚世家》集解引徐廣曰:“以石傅弋繳曰碆,音波。”輝縣琉璃閣出土的戰國狩獵紋銅壺的圖像中,其繳線末端墜有圓形物,應即磻。但不晚于春秋末、戰國初,又發明了弋射用的繞繳裝置,它有點像一枚紡錠。在湖南長沙瀏城橋1號墓、湖北隨縣擂鼓墩1號墓、襄陽蔡坡12號墓、江陵溪峨山2號及7號墓中均曾出土。在江蘇邗江胡場5號漢墓中也出過繞繳軸(圖7-10)。它的使用情況見于成都出土的漢畫像磚(圖7-12)。此物應名。《說文·角部》:“,弋射收繳具也。”“,弋射收繳具。”段注:“按兩字同義,蓋其物名。”其說是。

漁具中最簡單的是魚鉤(圖7-3)。鉤本名釣。《廣雅·釋器》:“釣,鉤也。”《鬼谷子·摩篇》:“如操釣而臨深淵。”《淮南子·說山》:“操釣上山,揭斧入淵。”后世則通稱魚鉤。魚鉤上有逆刺,名鐖。《淮南子·說林》:“無鐖之鉤,不可以得魚。”《玉篇》:“鐖,鉤逆铓也。”當然,魚鉤還要系上緡(《說文·糸部》:“緡,釣魚繳也”)、裝上竿(《詩·竹竿》:“籊籊竹竿,以釣于淇”),才便于垂釣。但用鉤釣魚,效率較低。《淮南子·原道》:“臨江而釣,曠日而不能盈羅,……不能與網罟爭得也。”所以捕魚主要用網。居延金關遺址曾出漢代魚網(圖7-7)、網墜和織網用的竹梭(圖7-6)。魚網和竹梭不易保存,很少發現;陶網墜則曾在許多地點出土(圖7-4),反映出魚網的使用相當普遍。《淮南子·說林》稱:“鉤者靜之,網者動之,罩者抑之,罾者舉之。”這里以靜、動、抑、舉代表以上四種魚具之操作方法的特點。垂釣與撒網同今日常見者區別不大。罾的形狀據《漢書·陳勝傳》顏注說:“形如仰繖蓋,四維而舉之。”《風俗通義》說:“罾者,樹四木而張網于水,車挽之上下”(《初學記》卷二二引)。它應是一種裝有絞車的抬網。但漢代的罾在形象材料中似尚未發現。至于《說林》中提到的罩,即《爾雅·釋器》“罺謂之汕,籗謂之罩”的籗。《詩·南有嘉魚》正義引李巡曰:“篧(篧為籗之或體),編細竹以為罩捕魚也。”則籗是扣魚竹籠。罺據郭璞注說是“今之撩罟”,應為撈魚的抄網。籗與罺的使用狀況,在沂南畫像石中可以看到(圖7-13)。

圖版7

狩獵

7-1

獵豹

7-2

釣鉤

7-3

網墜

7-4

漁監印

7-5

織網梭

7-6

魚網

7-7

7-8

獵鏃

7-9

7-10

7-11

弋射

7-12

捕魚

7-13

此外,漢代遺物中還發現過魚叉(圖7-11)。《周禮·鱉人》:“以時簎魚、鱉、龜、蜃。”先鄭注:“簎,謂以杈刺泥中搏取之。”簎字《國語·魯語》作矠,說:“矠魚鱉以為夏槁。”韋注:“矠,也,刺魚鱉以為槁儲也。”依《鱉人》之說,叉捕的對象主要是“互物”和“貍物”,即生有甲殼的和藏在泥里的水族。但《文選·西征賦》:“挺叉來往。”李注:“叉,取魚叉也。”可見此法亦用于叉魚。

漢代在“有水池及魚利多”的郡縣置水官,其職掌之一是“收漁稅”。湖南長沙出土的“上沅漁監”印,應即郡水官下屬之管理漁政的官吏之印(圖7-5)。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鲁木齐县| 兰考县| 菏泽市| 安溪县| 咸阳市| 阿城市| 上虞市| 荆州市| 丰城市| 吉安县| 福鼎市| 乐清市| 原平市| 汶上县| 永吉县| 神木县| 阜宁县| 衡水市| 琼海市| 丹棱县| 黎川县| 青海省| 汝城县| 安乡县| 务川| 廉江市| 温泉县| 山东省| 梅州市| 萨迦县| 慈溪市| 蓬溪县| 蕲春县| 泾阳县| 漾濞| 定兴县| 嘉善县| 湖口县| 内黄县| 隆安县| 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