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農業Ⅳ

灌溉設施,收獲農具

在地表水豐足的地區,農田灌溉可用地表水;否則,就須鑿井利用地下水。中原地區目前已知之最早的古井,是在河南湯陰白營龍山文化早期地層中發現的,此井用46層木框壘疊成井筒,木框四角交叉扣接,平面呈井字形。河北容城午方發現的龍山晚期水井,其底部也還保留著用10層井字形木框疊成的井筒。戰國時代出現了用圓形陶井圈疊筑的井筒。《周易·井》:“六四,井甃,無咎。”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引漢·馬融曰:“甃,為瓦里,下達上也。”則陶井圈即井甃。不過戰國時的陶甃徑小圈高,西漢時則徑大圈低。井圈每層稱為一節。安徽壽縣發現的西漢井,井筒由14節陶甃壘成,陶甃與外壁生土間的11厘米空隙中填砂,以涵貯地下水。每節陶甃的上下口沿均有五道凹槽,使之互相嚙合,以防泥砂滲入。上海金山戚家墩發現的西漢井,由九節陶甃壘成,每圈井甃當中都有四個對穿圓孔,是供進水用的(圖4-7)。遼陽三道壕第5居址發現的西漢井,共壘甃20節,是已知之用甃的節數最多的例子。北京地區的西漢井,還有用三塊弧形陶甃板拼合成井筒的。再往后,隨著條磚使用范圍的擴大,陶井就逐步讓位給磚井。河南泌陽板橋發現的東漢磚井,用52層弧形子母磚砌成。砌井的磚也可以叫作甃。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引吳·虞翻曰:“以瓦甓壘井稱甃。”甓就是磚。《莊子·秋水篇》晉·李頤集解更直接說:“甃,如闌,以磚為之。”河南遂平小寨村發現的東漢井即用小磚砌成。漢代的井筒除圓形外,還有五角、六角或八角形的,井口以上的井垣(井榦)大都呈井字形,還保存著用木框井時所形成的傳統。但也有在井口上裝方形石井欄的。山東安丘出土的東漢石井欄,外表面飾以淺浮雕花紋,口沿處因長期使用,已被繩索磨出多條痕跡

漢井不僅供汲水飲用,有些還用于灌溉。居延漢簡所記:“第十三長賢,卅井水五十步,闊二丈五,立泉二尺五,上可治田,度給吏卒”(127·6),直接證明了這一點。這里指的是一種大口井;然而小口井從其密集程度上看,也有用于灌田的可能,如北京復興門外蔡公莊到宣武門豁口一帶,有的地方在六平方米以內就有四眼井;安徽壽縣在一處不到140米的狹長地帶中竟有九眼井。河南泌陽和洛陽的東漢磚井旁有的附有陶管或磚砌的水道,此類設施顯然與灌溉有關。東漢的明器水井,有些附有水槽模型(圖4-8),也可能是為了向水渠引水用的。

水位高的淺井可以從井中舀水(圖4-6),但從水面較深的井中大量提水則須使用機具。我國在春秋時已發明桔槔。至漢代,桔槔的使用還很普遍,畫像石中常見到它的形像(圖4-3),《淮南子·氾論》中仍認為用桔槔灌溉比抱瓶汲水“民逸而利多”。另一種提水機具是戰國時發明的轆轤。轆轤亦作櫝櫨或轤。《蒼頡篇》:“櫨,三輔舉水具也”(《玄應音義》卷一五引)。《廣韻·入聲一屋》:“轤,圓轉木也。”則當時的轆轤是一種滑輪。它在關中地區已較普遍。陶明器和畫像石中的轆轤,有輪形(圖4-2)與細腰形(圖4-1)兩種。桔槔的汲綆短,只宜淺井;轆轤的汲綆則不受限制。

陶轆轤井上有的塑出汲水之容器。常見的有尖底瓶和小罐(圖4-4、5)。前者即汲瓶。《儀禮·士喪禮》鄭注:“瓶以汲水。”后者即汲缶。《左傳·襄公九年》杜注:“缶,汲器。”缶之大者為甕。《說文·井部》:“丼,八家為一井,象構形。、,甕象也。”柳條結成的柳斗(笆斗)更耐磕碰,漢代亦用此器汲水。北京市東南郊五環路與六環路之間的工業園79號地塊一漢墓出土的明器陶井,井臺上正放置一陶柳斗?

除了井灌這類小型的灌溉設施外,漢代還興建了不少大型水利工程。《史記·河渠書》說,武帝時修龍首渠,“自征引洛水至商顏山(今鐵鐮山)下。岸善崩,乃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以絕商顏,東至山嶺十余里間。井渠之生由此始”。用設有豎井的暗渠通水,可避免因渠岸陡深易于塌方之弊,是當時一項先進的水工技術。據近年在蒲城永豐龍首渠遺址調查中所見,此渠分為兩段,在由河城塬到溫湯的第一段中共發現豎井七個。已經鉆探過的7號井深達27.8米,可見其工程的規模?。在涇河上游發現的白渠渠首,也有七個立井,下通暗渠(圖4-12)。將水引出之后,再經過水門、溝洫等配套設施,最后流入農田。即如蔡邕《京兆樊惠渠頌》所說:“折湍流,款曠陂,會之于新渠;流水門,通窬瀆,灑之于畎畝。清流浸潤,泥潦浮游,曩之鹵田,化為甘壤”(《北堂書鈔》卷三九引);從而使農作物的產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在今新疆地區,也修筑過類似的水利工程。如《漢書·西域傳》顏注引孟康說:“大井六,通渠也。下泉流涌出,在白龍堆土山下。”這里的通渠有可能是用于引出地下水,但尚未經考古資料證實。此外,在安徽壽縣安豐塘發現了東漢時的水堰遺址,出土鑄有“都水官”三字的鐵椎(圖4-9),表明這一工程可能是由當時壽春所屬的九江郡組織修建的。山東蒼山在黃河故道和泇河之間的城子村所出西漢陶罐上刻有“治河賞”三字,應是對治河有功者的獎品?。但這件小平底罐口徑18、腹徑26.4、高18.2厘米,器型不大,制作亦不甚精,似非高層官府頒賜之物,故此次“治河”工程或不排除由縣鄉自行組織實施的可能。在長江和珠江流域,由于水源充足,廣種水稻。廣東佛山瀾石圩東漢墓出土的陶水田模型,旁附小船,并有跳板與田相連(圖4-10)。表明田在水邊,可引地表水灌溉并用船運輸。在川西丘陵地帶,則出現了階梯形水田。四川都江堰市崇義鄉出土的石水田模型,高處的水田內有魚和螺,田埂上設水口,順地勢的落差,將水引入層層梯田(圖4-11)?。對灌溉技術的要求更高。

圖版4

轆轤進

4-1

4-2

桔橰井

4-3

汲瓶

4-4

汲缶

4-5

從井中舀水

4-6

井甃與汲瓶

4-7

水槽

4-8

都水官鐵椎

4-9

水田

4-10

階梯形水田

4-11

井渠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

4-19

掐穗與刈草

4-20

漢代用于收獲的農具有铚、鐮等。铚是從有孔石刀演變而來,用于掐禾穗,即現代的爪鐮。《小爾雅·廣物》:“禾穗謂之穎,截穎謂之铚。”洛陽中州路漢河南縣城的西漢房基中曾出土石铚(圖4-13),旅大南山里漢墓出有鐵铚(圖4-14)。連稭收割的農具是鐮,它在鐵器中出現得較晚。戰國遺址中還發現不少石、蚌制的鐮刀,但漢代已通用鐵鐮。安徽壽縣所出者帶有鋸齒(圖4-15),還保留著自春秋以來吳、越、楚等地流行的青銅齒鐮的痕跡。陜西寶雞斗雞臺所出鐵鐮(圖4-17),鐮身彎曲成弧形,比戰國時的矩形鐮要適用些。廣州出土的一件,鐮身勾曲得更利害(圖4-16),它可能就是《方言》中所說的刈鉤。刈鉤可簡稱為鉤。《漢書·龔遂傳》:“諸持鉤田器者皆為良民。”顏注:“鉤,鐮也。”可證。西安洪慶村出土的一件,裝柄的銎的角度已與近代舊式鐮相近(圖4-18)。此外,在四川地區還出土過東漢時的大彎鐮,頗類現代之釤鐮,漢代稱為(圖4-19),它是割草用的。《六韜·農器篇》:“春草棘。”《說文·金部》:“,兩刃,有木柄,可以刈草。”使用的情況見于成都揚子山所出畫像磚(圖4-20)。在那里,整齊成行的水稻由兩男一女用铚掐穗;他們前面的兩人則用刈除已去穗的稻秸以漚肥。過去曾認為也是收割谷物的農具,這塊磚上的圖像否定了這種說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马鞍山市| 阳泉市| 兴隆县| 内乡县| 苍南县| 辉县市| 澄迈县| 靖边县| 隆林| 久治县| 乐昌市| 崇左市| 德格县| 湟源县| 桃园县| 景谷| 平塘县| 鹿泉市| 陵川县| 新竹市| 南投县| 宜宾市| 明星| 比如县| 准格尔旗| 买车| 横山县| 舟山市| 广宁县| 屯门区| 香格里拉县| 襄樊市| 安乡县| 伊川县| 合川市| 兴业县| 汉沽区| 东丽区| 阳西县| 新竹市| 柏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