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典故引證

對《文心雕龍》原文意義的愜恰理解,既離不開精確的文字校勘,又離不開可靠的典故征引。眾所周知,范注正是以征引典故為主,對《文心雕龍》原文作了全面、詳細的用典考證,提供了豐富、翔實的語源材料,為讀者正確理解原文含義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據《宋史·藝文志》記載,《文心雕龍》早在宋代就有辛處信的注本,可惜早已亡佚?,F存最早的注本是明代梅慶生的《音注》和王惟儉的《訓故》,清代黃叔琳就是以梅、王二人的注本為基礎,重新增補而成《文心雕龍輯注》。黃注在名物訓詁、故實征引方面雖有總結前人之功,但是仍有諸多不足。首先,其征引典故不夠詳細,許多重要的典故未加引證;其次,其所引材料有失精確,材料出處亦不完善;再次,其征舉典故過于簡略,多數只有寥寥數語,不足以說明原文的來龍去脈。黃注的這些不足,雖經李詳補正而稍見精審,但還遠不能令人滿意。直到有了范注,才以詳細的引證、嚴格的考證,彌補了其缺陷。在《文心雕龍》注釋史上,范注的典故引證既超越了前人,也沾溉了來者。牟世金說:“范注集前人之大成,直到現在,仍是《文心雕龍》研究的重要基礎。”(30)

(一)范注征引典故的方法

范老受業于自稱只信奉“毛爺爺”(指毛亨)的音韻學大師黃侃,由于師承關系,他的治學態度和方法極為嚴謹。他在《文心雕龍》典故引證、詞語討求上所表現的重源流、尚考據、詳材料、善辨別的求真務實的精神和方法,正是對乾嘉的崇古精神和考據方法的直接繼承。這里我們從三個方面分析范注征引典故的方法。

1.溯源討流法

范注在《文心雕龍》詞語出處上,每每運用溯源討流法,即一方面引經據典,說明《文心》之言的出處,注明何者為彥和所本;另一方面又細心考察,指出何者為后人本彥和以為說,闡述《文心》在歷史上的影響。這里先就“溯源”方面試舉數例:

(1)《明詩》:“王徐應劉,望路而爭驅。”黃注只引典證明前一句,而范注則先引《三國志·魏書·王粲傳》為前句所本,再引曹丕《典論·論文》:“斯七子者,于學無所遺,于辭無所假,咸自以騁騏驥于千里,仰齊足而并驅?!敝该鳌皬┖屯范鵂庲屨Z本此”。

(2)《史傳》:“自史漢以下,莫有準的?!狈蹲ⅲ骸鞍啾胝摗妒酚洝?,謂其細意委曲,條例不經。范曄謂班氏最有高名,既任情無例,不可甲乙辨(《獄中與諸甥侄書》)。彥和之說本此。然《史》《漢》一為通史,一為斷代,皆正史不祧之祖。后之撰史者,無能逾其軌范,所謂莫有準的,特以比《春秋》經傳為不足耳?!狈独鲜鞘穼W權威,此注不僅征引精確,評說也能切中肯綮。

(3)《諸子》贊辭言“辨雕萬物”,范注:“《莊子·天道篇》‘辯雖雕萬物不自說也’,此彥和所本?!肚椴善芬嘁宋摹!?a href="../Text/chapter1_0006.xhtml#jz_1_23" id="jzyy_1_23">(31)

(4)《議對》開篇曰“周爰諮謀”,范注:“《詩·大雅·綿》‘爰始爰謀’。《箋》云:‘于是始與豳人之從已者謀?!帧茈紙淌隆?,《箋》云:‘于是從西方而往東之人。皆于周執事,競出力也?!茈贾J謀語本此?!?a href="../Text/chapter1_0006.xhtml#jz_2_23" id="jzyy_2_23">(32)

下面再就“討流”方面亦舉例加以說明:

(1)據現存史料,《文心雕龍》到唐代始產生較大影響。唐初孔穎達等奉敕撰《五經正義》,在注中常引《文心雕龍》以為說。對此范注特予指明?!墩暋酚醒裕骸捌獥l滋蔓,必假孔氏,通儒討核,謂起哀平?!狈兑渡袝颉ふx》曰:“緯文鄙近,不出圣人,前賢共疑,有所不取,通人考正,偽起哀平。”并注曰:“《正義》之文,蓋本彥和。唐寫本作‘謂偽起哀平’,語意最明。”(33)此外,《檄移》注[九]、《書記》注[三三]以及下篇諸篇注中也分別指出了孔穎達借《文心》之言以為說。茲不詳舉。

(2)唐代受《文心雕龍》影響最大的要算劉知幾的《史通》。早在明代,胡應麟就曾說:“《史通》之為書,其文劉勰也而藻繪弗如,其識王充也而輕訐殆過?!?a href="../Text/chapter1_0006.xhtml#jz_2_24" id="jzyy_2_24">(34)清代孫梅持同樣的看法:“《史通》一書,心摹手追者,《文心雕龍》也。觀其縱橫辨博,固足并雄;而麗藻遒文,猶或未逮?!?a href="../Text/chapter1_0006.xhtml#jz_3_24" id="jzyy_3_24">(35)近人李詳亦謂:“劉知幾的《史通》,體擬《文心雕龍》。雖摛辭稍遠涉齊梁,(《文心雕龍》作于齊代,告成梁朝。)其博辨縱橫,間以駢偶,隸事淹雅,不減彥和。”(36)但是,比較詳細地說明《史通》在哪些方面繼承和發展了《文心》,劉知幾是如何本《文心》以為說的,則是范注。范老在《史傳》題注中,反駁紀評所謂“此篇文句特煩,而約略依稀,無甚高論,特敷衍以足數耳”的觀點,特為指明:

案《史通》專論史學,自必條舉細目;《文心》上篇總論文體,提挈綱要,體大事繁,自不能如《史通》之周密。然如《史通》首列《六家篇》,(《尚書》家,《春秋》家,《左傳》家,《國語》家,《史記》家,《漢書》家。)特重《左傳》《漢書》二家,《文心》詳論《左傳》《史》《漢》,其同一也;《史通》推揚二體,(編年體,紀傳體。)言其利弊,《文心》亦確指其短長,其同二也;至于煩略之故,貴信之論,皆子玄書中精義,而彥和已開其先河,安在其為敷衍充數乎?至如《浮詞篇》,“夫人樞機之發”至“章句獲全”,并《文心》之辭句亦擬之矣。(37)

接著,范老又在本篇注[一二][四一][四二][四三][四六][四九]中,逐一指出《史通》對《文心》的繼承、發展之處,為后人進一步研究《史通》與《文心》的關系,指明了路津。

(3)宋代以后,《文心雕龍》的影響愈來愈大,援引采擷者不斷增多,范注不可能一一指出,然于其中重要者,仍有說明。例如,在《章表》和《書記》注中,范老就指出了王應麟、章太炎對《文心》之說的繼承?!墩卤怼吩唬骸敖导捌邍醋児攀剑允掠谥?,皆稱上書?!狈蹲ⅲ骸巴鯌搿犊甲C》曰:‘七國未變古式,言事于王,皆稱上書;秦初,改書曰奏?!竿跏险f本《文心》此篇?!薄稌洝纷三二]又說:“彥和之意,書記有廣狹二義。自狹義言之,則已如上文所論。自廣義言之,則凡書之于簡牘,記之以表志意者,片言只句,皆得稱為書記。章太炎本此而更擴充之作《文學總略》篇,可參閱?!?a href="../Text/chapter1_0006.xhtml#jz_2_25" id="jzyy_2_25">(38)

2.羅列比較法

黃注征引典故,多僅舉孤證,且不加辨析。而范注則善于羅列諸說,并進行比較研究,以探明劉勰之語采自何說?!稑犯贰肮誓芮楦衅呤肌?,范先引《漢書·律歷志上》:“書曰‘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七始詠,以出內五言’,七者天地四時人之始也。順以歌詠五常之言。”又引《禮樂志·安世房中歌》:“七始華始,肅倡和聲。”孟康曰:“七始,天地四時人之始;華始,萬物英華之始也?!痹僖渡袝ひ骛ⅰ芳翱讉?、《史記·夏本紀》及《集解》《索隱》,最后引《尚書大傳》:“七始,天統也?!编嵶ⅲ骸捌呤迹狐S鐘、林鐘、大簇、南呂、姑洗、應鐘、蕤賓也?!辈福骸皬┖痛宋挠谩督裎纳袝氛f。”

再看《征圣》“四象精義以曲隱”一句的用典,黃注、范注同引《周易·系辭上》:“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然而,“四象”為何,易學史上眾說紛紜,劉勰所采用的究竟是哪一家的說法呢?黃注引朱熹《周易本義》對“四象”的解釋:“四象謂陰陽老少?!睂Υ耍o評反駁道:“彥和之時,尚不以陰陽老少為四象,此真郢書而燕說矣。”紀評所說甚是,范注另引孔穎達《周易正義》中所引莊氏之說為用典的出處:“四象謂六十四卦之中,有實象,有假象,有義象,有用意,為四象也?!辈⑶乙浴对馈贰扒晌唬氈莆难浴?,彥和同莊氏說為證,指出:“本篇所云四象精義以曲隱,當即指此?!?/p>

此外,《明詩》曰:“詩者,持也,持人情性?!狈蹲⒄饕对娮V序·正義》曰:

名為詩者,《內則》說負子之禮云“詩負之”,注云:“詩之言承也。”《春秋說題辭》云:“詩之為言志也?!薄对娋暋ず耢F》云:“詩者,持也?!比粍t詩有三訓:承也,志也,持也。作者承君政之善惡,述己志而作詩,為詩所以持人之行,使不失隊,故一名而三訓也。彥和訓詩為持,用《含神霧》說。

《哀吊》“必施夭昏”,范引《左傳·昭公十九年》:“子產曰,寡君之二三臣札瘥夭昏。”杜預注曰:“大疫曰札,小疫曰瘥,短折曰夭,未名曰昏?!薄吨苷Z下》:“靈王二十二年,太子晉曰,然則無夭昏札瘥之憂,而無饑寒乏匱之患?!表f昭注曰:“短折曰夭,狂惑曰昏,疫死曰札,瘥,病也?!辈⒅该鳎骸绊f解昏曰狂惑,是別一義,彥和取杜預說也?!?a href="../Text/chapter1_0006.xhtml#jz_1_27" id="jzyy_1_27">(39)

3.辨明所指法

《文心雕龍》是一部用駢文寫成的概括性很強的文學理論著作,由于理論的需要和文體的限制,劉勰在書中對一些具體的人物、作品或事件,只能時而簡單提及,時而隱約暗示,時而象征借代。為了使讀者能夠準確地理解原文,范注在名物訓詁、征引典故時,又常常運用辨明所指法,說明《文心》之言的出處。

《辨騷》曰:“自九懷以下,遽躡其跡?!狈蹲⑾纫斯洹犊S讀書志·楚辭類·楚辭釋文》跋和洪興祖《楚辭章句補注》,然后說:“據此,彥和所云《九懷》(王襃作)以下,當指東方朔《七諫》、劉向《九嘆》、嚴忌《哀時命》、賈誼《惜誓》、王逸《九思》諸篇。”《哀吊》曰:“或驕貴而殞身,或狷忿以乖道,或有志而無時,或美才而兼累?!狈蹲ⅲ骸膀溬F殞身,謂如二世;狷忿乖道,謂如屈原;有志無時,謂如張衡;美才兼累,謂如魏武。”——此為辨明彥和之言所指何人。

《史傳》曰:“比堯稱典,則位雜中賢;法孔題經,則文非元圣?!狈蹲ⅲ骸拔浑s中賢,謂后世帝王不皆賢圣;文非元圣,謂遷不敢比《春秋經》,《自序》所謂:‘述故事整齊其世傳,非所謂作也,而君(君謂壺遂)比之于《春秋》,謬矣!’是也?!?a href="../Text/chapter1_0006.xhtml#jz_1_28" id="jzyy_1_28">(40)另,《奏啟》“獻典儀”,范引《漢書·賈誼傳》:“誼以為漢興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當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草具其儀法,色上黃,數用五,為官名,悉更奏之?!辈⒅^此“即彥和所云獻典儀”?!藶楸婷鲝┖椭运负问隆?/p>

《章表》曰:“章表之目,蓋取諸此也?!狈蹲ⅲ骸叭≈T此,此,指‘赤白曰章,揆景曰表’二物。”(41)——此為辨明彥和之言所指何物。

(二)范注征引典故的特點

范注征引典故與前人注本相比,較詳細,具有準確性和通俗性等特點。這些特點表明,范注既在補充前人征引之略,糾正前人征引之誤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又在跳出前人以本文注本文的窠臼,使《文心雕龍》征引典故通俗化方面作出了可貴的探索。

1.詳細性

斯波六郎在《文心雕龍范注補正·例言》中說:“范氏之典故引證,皆甚詳細,并及讀者習見之語句,故意略其典故之出處者甚少?!?a href="../Text/chapter1_0006.xhtml#jz_3_28" id="jzyy_3_28">(42)《文心雕龍》體大思精、取材浩博,范注于有關正文,逐條列舉,甚為詳細。如果說明清兩代的《文心》注本,還只能算是簡注的話,那么范注則是《文心》注釋史第一部名符其實的詳注。從《原道》來看,黃叔琳《輯注》典故引證只有二十七條,像“文之為德”“垂天之象”“理地之形”“吐曜”“含章”等基本的、重要的詞語典故均未引證,而范注則對這些詞語依次一一出典,甚至連篇題也不放過。這種出典的詳細性,只要將范注與以前的其他注本一比較,就自然可見,這里無須多言。

2.準確性

范注《例言》曾謂黃注“頗有紕繆,未厭人心”。為了求得征引典故的準確性,范注嚴格考證了有關文獻,細心糾正了前人錯誤,并詳細注明了引文出處。

范注征引典故的準確性,首先表現在對文獻的考證上。通過對有關文獻的考證,范注為讀者提供了精確的語源材料。例如,對《宗經》“詩列四始”一句的典故出處,范注引《毛詩序》曰:

是以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謂四始,詩之至也。鄭箋云:“始者,謂王道興衰之所由也?!?/p>

又加案曰:“四始之義,當以此為準。其《史記·孔子世家》之‘《關睢》之亂,以為風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对姶笮颉ふx》所引《汜歷樞》:‘《大明》在亥,水始也;《四牡》在寅,木始也;《嘉魚》在已,火始也;《鴻雁》在申,金始也?!越裎募艺f,不足據?!卑捶蹲⒋苏f甚確,《頌贊》有“四始之至,頌居其極”之說,即是以《頌》為四始之一,可見彥和“詩列四始”,語本《毛詩序》。后來《文心》注家多采范說,以《毛詩序》注“詩列四始”,而黃注此句征引兩說,均為今文家說,故后人不從。

再如,《辨騷》:“昔漢武愛騷,而淮南作傳?!迸f注為此二語征引典故,一般只引《漢書·淮南王傳》:“淮南王安入朝,獻所作《內篇》,新出,上愛秘之。使為《離騷傳》,旦受詔,日食時上?!鳖亷煿抛⒃唬骸皞髦^解說之,若《毛詩傳》?!比欢渡袼肌酚终f“淮南崇朝而賦騷”?!稘h紀·武帝紀》也說:“上使安作《離騷賦》,旦受詔,日食時畢。”一處說傳,一處說賦,雖然前后矛盾,卻又各有所據,究竟是怎么回事?范注對此予以考證,他先引王念孫《讀書雜志·漢書·離騷傳》條:“傳當作傅,傅與賦古字通。使為《離騷傅》者,使約其大旨而為之賦也?!庇忠龡顦溥_《讀漢書札記》卷四:“顏、王說并非也。古人所謂傳者有二體:解釋文字名字若毛公之于詩,此一體也;其他一體,則但記述作意,而不必解釋文字名物……”綜合二說,范氏曰:“彥和不應先后矛盾。疑淮南實為《離騷》作傳,略舉其訓詁,而《國風》好色而不淫云云,是安所作傳之敘文。班固謂淮南王安敘《離騷傳》,是其證。東京以來,《漢書》傳本有作傳者,有作傅者,彥和兩采而用之耳?!?a href="../Text/chapter1_0006.xhtml#jz_1_30" id="jzyy_1_30">(43)到目前為止,恐怕也只能說范注是一種最恰當的解說,所以后人一直沿用。王利器《校證》在《神思》注[七]中說:“蓋此事自來兩傳,故彥和兼用之也?!?a href="../Text/chapter1_0006.xhtml#jz_2_30" id="jzyy_2_30">(44)牟世金《譯注》在《辨騷》注[八]中也說:“劉勰對它們似乎同樣采用?!?a href="../Text/chapter1_0006.xhtml#jz_3_30" id="jzyy_3_30">(45)這里說的“此事”“它們”均指“傳”和“賦”。

其次,范注征引典故的準確性還表現在對前人征引錯誤的糾正上。《樂府》:“張華新篇,亦充庭萬。”范注:“張華作《四廂樂歌》十六首,《晉凱歌》二首。黃注但舉《舞歌》非也?!?a href="../Text/chapter1_0006.xhtml#jz_1_31" id="jzyy_1_31">(46)《議對》“司馬芝之議貨錢”,范曰:“黃注引《司馬芝傳》,今傳無其文,蓋妄引也?!苯又稌x書·食貨志》云:“魏文帝黃初二年罷五銖錢,使百姓以榖帛為市。至明帝世錢廢榖用既久,人間巧偽漸多,競濕榖以要利,作薄絹以為市,雖處以嚴刑而不能禁也。司馬芝等舉朝大議,以為用錢非徒豐國,亦所以省刑,今若更鑄五銖錢,則國豐刑省,于事為便。魏明帝乃更立五銖錢。”并案曰:“芝議可見者僅此數言而已?!?a href="../Text/chapter1_0006.xhtml#jz_2_31" id="jzyy_2_31">(47)

復次,范注出典重視引文出處,這也是其準確性的一種表現。范注《例言·四》曰:“凡有征引,必詳記著書人姓氏及書名卷數。”引文出處是否詳細、準確,直接關系到征引的精確性,但前人在這方面做得并不理想。如《征圣》“五例微辭以婉晦”,黃注:“《春秋序》為例之情有五:一曰微而顯,二曰志而晦,三曰婉而成章;四曰盡而不污,五曰懲惡而勸善?!奔o評:“此杜預《春秋傳序》,不可謂之《春秋序》。”范注引杜預《春秋左氏傳·序》為證,較黃注紀評更為詳細精確。再如,《詮賦》范注[六]引紀評曰:“拓字不誤,開拓之義也。顏延年《宋郊祀歌》:‘奄受敷錫,宅中拓宇。’李善注引《漢書》虞詡曰:‘先帝開拓土宇?!狈栋福骸袄钭⒁稌稀逗鬂h書·虞詡傳》,紀評誤脫‘后’字?!边€有,《檄移》注[二一]范引黃注:“按《成都王穎傳》‘穎表請誅羊玄之、皇甫商等,檄長沙王乂使就第,乃與王颙(颙即河間王司馬颙)將張方伐京都。以陸機為前鋒都督。陸機至洛,與成都王牋曰:王室多故,禍難薦有。羊玄之乘寵兇豎,專記朝政;、皇甫商同惡相求,共為亂階’云云?;驒C此時有移百官文,后代失傳耳?!比缓蠹影刚Z:“陸機至洛與成都王箋,《晉書》成都王穎、陸機二傳皆不載,引見《藝文類聚》五十九。黃注微誤?!?a href="../Text/chapter1_0006.xhtml#jz_1_32" id="jzyy_1_32">(48)

3.通俗性

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時,傳統的文言文已經被白話文所代替,為了適應社會文化的變化,照顧廣大的讀者,范注就不能再局限于前人以經注經、引典證典的注釋方法,而必須有所突破,盡可能地使注釋通俗化。為了做到這一點,范注征引典故采取了兩個辦法,一是在引經據典時,盡量再引一些傳、注、箋、疏之類的訓詁性文字,以助人們看懂引文。如《議對》曰:“動先擬議,明用稽疑?!睂η耙痪?,范注先引《周易·系辭上》:“擬之而后言,議之而后動,擬議以成其變化。”再引注曰:“擬議以動,則盡變化之道。”對于后一句,范注又先引《尚書·洪范》:“次七日明用稽疑?!痹僖秱鳌吩唬骸懊饔貌敷呖家芍?。”再如,《情采》贊曰:“吳錦好諭,舜英徒艷?!狈蹲ⅲ骸啊对姟む嶏L·有女同車》:‘有女同行,顏如舜英?!睹珎鳌罚骸?,木槿也。英,猶華也?!懎^《草木疏》曰:‘舜,一名木槿,今朝生暮落者是也?!?/p>

另一個辦法是在一些訓詁性文字之后,附以自己的通俗解說,使引文更加明白易懂。請看下面的例子,《封禪》注[十二]:

《漢書·武帝紀》:“元封元年夏四月癸卯,登封泰山。詔曰:‘遂登封泰山,至于梁父,然后升袒肅然?!狈唬骸懊C然,山名也,在梁父?!薄逗鬂h書·光武紀》:“中元元年春二月辛卯,柴,望岱宗,登封泰山。甲午,禪于梁父?!狈卜馓┥?,必禪梁父,此云孝武禪號,光武巡封,互文耳。(封泰山祭天,禪梁父祭地。)

《奏啟》注[四]:

《漢書·蘇武傳》:“數疏光過失?!弊ⅲ骸爸^條錄之。”《杜周傳》:“疏為令?!弊ⅲ骸爸^分條也?!薄稐钚蹅鳌罚骸蔼毧煽故??!弊ⅲ骸笆钘l其事而言之。”陳情敘事,必有條理,故奏亦稱上疏。(49)

這里,范注均以自己的話對引文作了簡潔、明了的揭示,并與《文心》本文緊密聯系,這是范注為其征引典故通俗化所做的一種努力,也是范注在今天仍然能成為一個普及本的重要原因。

在對范注征引典故的方法和特點作了如上分析之后,還想強調一下,范注以征引典故為主體,以自己獨特的方法和鮮明的特點,在《文心雕龍》典故討求上樹起了一座豐碑,為后來的《文心》注家開辟了寬廣的道路,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因此,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后來出版的《文心》注本,大都是在范注的基礎上完成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潭县| 伊宁市| 察隅县| 密云县| 桃源县| 措勤县| 祁连县| 勃利县| 临沭县| 金寨县| 新巴尔虎左旗| 阿合奇县| 甘孜县| 灵台县| 宜阳县| 余庆县| 沽源县| 邢台市| 樟树市| 伊宁县| 昌都县| 乌审旗| 沧源| 东明县| 泸溪县| 华亭县| 五华县| 滕州市| 哈密市| 铁岭县| 洪泽县| 化德县| 田阳县| 佛冈县| 黑水县| 富源县| 绥德县| 壤塘县| 色达县| 博兴县| 丰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