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經》動植物圖說
- 高明乾 王鳳產 毛雪飛
- 4532字
- 2021-03-12 15:20:38
三 牛的家族(犀牛、黃牛、牦牛)
《詩經》中有很多篇章都提到了牛,有犀牛、黃牛、牦牛等,它們各有不同的特征和生活習性,在《詩經》中也有很大的差別。我們追尋古人認識和應用這些動物的蹤跡,其中的樂趣耐人尋味。
1.兕(印度犀牛)

印度犀牛
印度犀牛(犀牛科,Rhinoceros unicornis)是大型食草動物。長有一個鼻角,身上的皮膚似甲胄,又稱獨角犀。身長約3.2至3.5米,肩高達1.8米。頭大,雌雄吻上都有一角,黑色,圓錐狀,粗而不長,一般約有30至40厘米。頸短,耳長,眼小,鼻孔大。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①,寘彼周行②。
陟彼崔嵬③,我馬虺④。我姑酌彼金罍⑤,維以不永懷⑥。
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我姑酌彼兕觥⑦,維以不永傷⑧。
陟彼砠矣⑨,我馬瘏矣⑩;我仆痡矣(11),云何吁矣。
——《周南·卷耳》
注解參見第一章。
詩中的兕觥(sì gōng),是指用犀牛角制作的大酒杯。古人云:“象以齒焚,犀以角斃。”大象和犀牛經常受到人類的大肆捕殺,如今,犀牛的數量已經非常稀少。犀牛是當今第二大陸地動物。距今約五千六百萬年前,犀牛的祖先就已出現,現在世界上共有黑犀牛(西非亞種已于2011年11月10日正式宣告滅絕)、白犀牛、印度犀牛、蘇門答臘犀牛和爪哇犀牛(2010年被偷獵者獵殺的越南爪哇犀牛,可能是世界上最后一只)等5種,加起來只有27000多頭,目前全部被列為國際保護動物。但即便如此,每年慘遭偷獵者殺害的犀牛也在200至400頭。
相傳“兕”是上古瑞獸,狀如牛,蒼黑,板角。逢天下將盛而出。記得《西游記》里有一段,太上老君所騎的青牛下凡成精,使用一個金鋼圈,套去眾神好多兵器,這只青牛就是兕。
我國古代對犀牛多有記載,《爾雅》中記載:“兕似牛。”郭璞注:“一角,青色,重千斤。”“犀似豕。”郭璞注:“形似水牛,豬頭,大腹,痺腳,腳有三蹄,黑色,三角,一在頂上,一在額上,一在鼻上。鼻上者,即食角也,小而不橢,好食棘。亦有一角者。”《說文解字》說:“兕,如野牛而青。”朱熹《詩集傳》中說:“兕,野牛。一角,青色,重千斤。”
有人認為兕與犀牛是兩種動物,將二者混為一談是錯誤的。然而,《本草綱目》卷51《犀》篇中說:“[釋名]兕。[時珍曰]犀字,篆文象形。其牸名兕,亦曰沙犀。《爾雅翼》云:兕與牸字音相近,猶羖之為牯也。大抵犀、兕是一物,古人多言兕,后人多言犀,北音多言兕,南音多言犀,為不同耳。……梵書謂犀曰朅伽。”可見兕的名稱,古人多言兕,后人多言犀;北人多言兕,南人多言犀。故依李時珍所言以印度犀牛釋兕。
《紅樓夢》第五回中賈元春的判詞:“二十年來辨是非,榴花開處照宮闈。三春爭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夢歸。”這里的“兕”,指的也是犀牛。
我國古代也有犀牛,有文物為證。歷史上記載,托馬斯·C·捷爾頓曾于1874年這樣描寫:“這種巨大的犀牛居住于喜馬拉雅山的尼泊爾山腳。它在西藏地區的東部比西部分布更為廣泛,在阿薩姆(印度東北部一邦)是種群最為繁盛。”
犀牛身體粗壯龐大,皮膚堅厚,除耳與尾外,完全無毛。犀牛的皮可以說是現存所有陸生動物中最厚的,比大象與河馬的皮還要厚,厚度可達8至10厘米。在古代常用犀牛角制作酒杯,用它的厚皮制作士兵的盔甲。
它的肩胛、頸下及四肢關節處有寬大的褶縫,成碷狀。皮膚表面有很多疣狀凸起,皮膚呈黑灰色,略帶紫色。四肢粗壯,均三趾。生活于亞熱帶潮濕、茂密的叢莽草原。獨棲或兩只同棲,具有夜間活動的習性。嗅覺、聽覺強,視覺弱。主要在清晨和傍晚覓食嫩草、蘆葦、竹芽和細樹枝等,覓食時它們一次能吃下50千克的植物。
2.牛(黃牛)

黃牛
黃牛(牛科,Bos taurus domestica)是食草性動物,體長1.5至2米,體重一般在250千克左右。體格強壯結實。頭大,額廣,鼻闊,口大。上唇上部有兩個大鼻孔,眼、耳都很大,喉下有垂肉。頭上有一對角,左右分開,彎曲。四肢勻稱,四趾,均有蹄甲。尾較長,尾端有叢毛。毛色大部為黃色,無雜毛摻混。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①?雞棲于塒②。
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③?雞棲于桀。
日之夕矣,羊牛下括④。君子于役,茍無饑渴⑤!
——《王風·君子于役》
注釋:①曷:何時。
②塒(shí):雞舍。
③佸(huó):相會。
④括:聚集。
⑤茍:大概。
《王風·君子于役》是寫一位妻子思念遠行服役丈夫的詩,表達了無休止的征役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和憂傷。詩中用素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典型的鄉村日暮景色。以“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反襯丈夫的遠行不歸。牛羊家禽歸圈,炊煙裊裊升起,更勾起妻子的惆悵與孤獨,于是她嘆息地發出了“曷至哉”:到底什么時候才能回來呢?景物描寫和主人公的內心獨白水乳交融,語簡情深。
該詩反映了春秋初年因東周王朝給畿內人民加上了沉重的兵役、徭役負擔而男曠女怨的普遍現象。這正如朱熹所說,“君子行役之久,不可計以日月,而又不知其何時可以來會也。亦庶幾其免于饑渴而已矣。此憂之深而思之切也。”(《詩集傳》)
這首詩在中國詩歌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內容的深刻性和開創性以及寫作技巧對后世有重大影響。如唐代溫庭筠的《憶江南》:“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洲。”宋代李清照的《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似黃花瘦。”元代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清代許瑤光《雪門詩抄》:“雞棲于桀下牛羊,饑渴縈懷對夕陽。已啟唐人閨怨句,最難消遣是昏黃。”逐漸形成了我國“日夕閨思”的原型和創作母題。“取景造境,情景交融”也是后人極力推崇的寫作技巧。該詩描繪了一個真摯動人的生活畫卷,狀景言情,語言純樸,成功地描繪出思婦倚門懷人時,令人柔腸寸斷、悲傷凄婉的氛圍。
《詩經》中出現的牛的其他稱謂,現列舉如下:
(1)犉(chún):黑唇的黃牛,又指體形高大的牛。《毛傳》:“黃牛黑唇曰犉。”《爾雅》:“黑唇犉。”又:“牛七尺為犉。”
(2)犧:祭祀用的純色牲畜。鄭《箋》:“犧,純色牲。”《說文解字》:“犧,宗廟之牲也。”
(3)骍(xīng):指赤色的馬,也指赤色的牛。
牛的馴化歷史久遠,原牛的遺骸在西亞、北非和歐洲大陸均有發現。多數學者認為,亞洲是野牛原種的棲息地,迄今仍有許多生活于野生狀態中,而在歐洲和北美,只有動物園和保護區尚存少數野牛。中國黃牛的祖先原牛的化石也在南北許多地方發現,如大同博物館陳列的原牛頭骨,經鑒定已有7萬年。安徽省博物館保存的長1米余的骨心,是在淮北地區更新世晚期地層中發掘到的。此外,在吉林的榆樹市也發掘到原牛的化石和牛的野生種遺骨。根據考古遺跡,很多研究人員認為,牛于8000多年前只在土耳其的西南部得到過馴化,經馴化的牛由此傳入非洲、亞洲和歐洲。
從古代文獻看,甲骨文中有“沈牛”一詞,被釋為水牛的古稱。漢代司馬相如《上林賦》也有此名詞。《山海經》中有牛的記載。現陳列在美國明尼阿波利斯美術館的臥態水牛銅像是周代文物。明代《涼州異物志》載“有水牛育于河中”。《說文解字》:“牛,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現在家養的牛有黃牛、水牛和牦牛等。《詩經》中的《王風》是平王東遷以后的作品,產生于今洛陽一帶,故詩中的“牛”以北方黃牛釋之為妥。
牛在全國各地均有飼養,草食性,輔以大麥、大豆、油粕、糟糠飼之。胃有四室,可反芻。牛可畜用,現多肉用,還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如《本草經》:“牛黃,味甘平。主治驚癇寒熱,熱甚狂痓。”
3.旄(牦牛)

牦牛
牦牛(牛科,Bos grunniens)是草食性動物。古稱犛牛、旄牛、犣牛、犏牛等。牦牛全身一般呈黑褐色,兩性均有角,雄的角較大。體長2.5至3.2米,肩高1.8至2米,體重500至820千克。肩部中央有顯著凸起的隆肉,體側下部、肩部、胸腹部及腿部均披長達40厘米以上的長毛。尾端長毛形成簇狀。
孑孑干旄①,在浚之郊。素絲紕之②,良馬四之。
彼姝者子③,何以畀之④?孑孑干⑤,在浚之都。
素絲組之,良馬五之。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孑孑干旌⑥,在浚之城。素絲祝之⑦,良馬六之。
彼姝者子,何以告之⑧?
——《鄘風·干旄》
注釋:①孑孑(jié):指旗顯眼,高掛干上。干旄(máo):以牦牛尾飾旗桿。
②紕(pí):指在衣冠或旗幟上鑲邊。
③姝(shū):美好。
④畀(bì):給予。
⑤(yú):畫有鳥隼的旗。
⑥旌(jīng):以牦牛尾和五彩鳥羽裝飾的的一種旗。
⑦祝:指編連縫合。
⑧告(gǔ):忠言也。一說告同“予”。
《鄘風·干旄》一詩創作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之間。一般認為是贊美衛文公群臣樂于招賢納士、以圖復國的詩。“姝者之子”是有美德的君子。衛文公或卿大夫如此隆重地訪求賢才以圖復國,值得歌頌。古者聘賢招士多以弓旌車乘舉辦。大夫出行,車馬隆隆,旗幟鮮明,高高飄揚。這位尊貴的男子駕車驅馳在浚邑郊外的大道上。此詩以干旄、干、干旌,良馬四之、良馬五之、良馬六之,渲染盛況,搖曳生姿,浩浩蕩蕩。旄、
、旌可能適用的場合和地位有所不同,共同之處都在于襯托“姝者之子”的地位。良馬好壞及數量類似于現在的“轎車待遇”,干旄類似于現在的“職位”,一旦認為是賢才,則胯下良馬,身后旄旌,類似古代的“夸官”在郊都周游,春風得意。
另有一說,此詩是“衛文公臣子好善說”;還有一說,此詩是“男戀女情詩說”,寫一個男性貴族青年乘車趕馬去見他的情人的盛況。但不如“衛大夫求賢說”的理由充分。
詩中的干旄,“旄”與“牦”同。以牦牛尾飾旗桿,樹于車后,顯示威風。《史記·夏本紀》張守節《正義》指出:“西南夷常貢旄牛尾,為旌旗之飾。”這種旗就是旄旗,說明古代已認識并狩獵這種旄牛了。《山海經·北山經》中記載:“潘侯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牛,而四節生毛,名曰旄牛。”郭璞注:“今旄牛背、膝及胡、尾皆有長毛。”
《本草綱目》卷51記載:“[釋名]犣牛、犏牛。[時珍曰]牦與旄同。或作毛。”又曰:“牦牛出甘肅臨洮,及西南徼外,野牛也,人多畜養之。狀如水牛,體長多力,能載重,迅行如飛,性至粗梗。髀、膝、尾、背、胡下皆有黑毛,長尺許。其尾最長,大如斗,亦自愛護,草木鉤之,則止而不動。古人取為旌旄,今人以為纓帽。毛雜白色者,以茜染紅色。”
牦牛起源于亞歐大陸的東北部,現今的家養牦牛和野生牦牛都是同一祖先的后代。據中國華北、內蒙古,以及俄羅斯西伯利亞、美國的阿拉斯加等地發現的牦牛化石考證,不論現今分布在我國藏北高原昆侖山區的野牦牛,還是由野牦牛馴養而來的家牦牛,都來源于三百多萬年前(更新世)分布在亞歐大陸東北部的原始牦牛。中國是世界牦牛的發源地,全世界90%的牦牛生活在我國青藏高原及毗鄰的6個省區。除中國外,與我國毗鄰的蒙古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以及印度、不丹、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國均有少量分布。
牦牛是世界上生活在最高海拔地區的哺乳動物。野生牦牛生活在高原草甸、灌叢、荒漠等地,適應性強,耐風雪嚴寒,嗅覺較靈敏,多成群活動,喜晨昏覓食。一般年末至次年年初發情交配,懷孕期約9個月,每胎產1仔,幼仔2—3年性成熟。人工放養的牦牛,耐粗、耐勞,善走陡坡、險灘、雪山、激流,被稱作高原之舟。牦牛從古至今是青藏高原牧區的優勢種家畜和當家畜種,具有頑強的生命力。牦牛全身都是寶,藏族人民衣食住行燒耕都離不開它。它的皮是制革的好材料,可制做帳篷。牦牛既可用于農耕,又可在高原作運輸工具。野牦牛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是《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易危等級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