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經》動植物圖說
- 高明乾 王鳳產 毛雪飛
- 5958字
- 2021-03-12 15:20:39
六 豺狼虎豹最兇殘(豺、狼、虎、豹)
豺、狼、虎、豹是古代東亞最常見的四種食肉動物。我們就來講講這四種常見的肉食動物。
1.豺(豺)

豺
豺(犬科,Cuon javanicus)又稱紅狼、豺狗、亞洲野狗、紅豺狗、柴狗、赤狗、馬狼、紫豺、彪狗、神狗、馬彪、馬將爺、掏狗等。體型似犬而小于狼,體長85至130厘米,體重約20千克。頭額較寬,耳直立,較短而圓,吻較狼短,四肢較短。上體為暗紅棕或亮煙褐色,后、腹部為淡白色或污黃白色。四肢外側一般與體背同色。胡須多呈黑褐或棕褐色。尾為黑褐色,僅尾端稍暗黑。尾長45至50厘米,其毛長而密。
萋兮斐兮①,成是貝錦。彼譖人者②,亦已大甚!
哆兮侈兮③,成是南箕④。彼譖人者,誰適與謀。
緝緝翩翩⑤,謀欲譖人。慎爾言也,謂爾不信。
捷捷幡幡⑥,謀欲譖言。豈不爾受?既其女遷。
驕人好好⑦,勞人草草⑧。蒼天蒼天,視彼驕人,矜此勞人。
彼譖人者,誰適與謀?取彼譖人,投畀豺虎⑨。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⑩!
楊園之道,猗于畝丘(11)。寺人孟子(12),作為此詩。凡百君子,敬而聽之。
——《小雅·巷伯》
注釋:①萋:錯雜貌。斐(fěi):花紋。
②譖(zèn)人:讒毀他人的人。
③哆(chǐ):張口。侈:大。
④南箕:星宿名,共四星,如簸箕狀。
⑤緝緝:附耳私語狀。
⑥捷捷:信口雌黃狀。幡幡:多次進言狀。
⑦驕人:指進讒者。
⑧勞人:指被讒者。草草:憂愁。
⑨畀(bì):與。
⑩有昊:蒼天。
(11)猗:在……之上。
(12)寺人:閹人,宦官。
《小雅·巷伯》是描寫一個名叫孟子的宮中侍人怒斥造謠誣陷者的詩。詩中首章指出譖人造謠誣陷別人,花言巧語,羅織罪名。二、三、四章,對造謠者的搖唇鼓舌、上躥下跳、左右輿論的丑惡嘴臉,作了極形象的勾勒,說他們“哆兮侈兮,成是南箕”“緝緝翩翩,謀欲譖人”“捷捷幡幡,謀欲譖言”。作者對此極表憤慨:“彼譖人者,誰適與謀。”五章,呼吁蒼天可憐受害人。六章,怒斥造謠者人不與言,豺虎不食,北荒不受,只有交給上天去懲處。詩人對其痛恨至極,無以復加。
作者孟子,是一位正直人士,可能因遭受讒言獲罪,受到酷刑,作了宦官。西漢司馬遷與其有相同的遭遇。東漢班固就在《司馬遷傳贊》里說司馬遷是“《小雅·巷伯》之倫”。“禍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傷心,行莫丑于辱先,詬莫大于宮刑。刑余之人,無所比數,非一世也,所從來遠矣。”(《報任少卿書》)無怪乎孟子如此憤恨。此詩在于讓人們同情蒙冤受屈者、憤恨造謠惑眾的害人者。
詩中的“投畀豺虎”,意思是把造謠惑眾的害人者投給豺虎吃。《爾雅》中說:“豺,狗足。”郭璞注:“腳似狗。”《說文解字》中說:“豺,狼屬,狗聲。”
《本草綱目》卷51《豺》篇中說:“[釋名]豺狗。[時珍曰]按《字說》云:豺能勝其類,又知祭獸,可謂才矣。故字從才。《埤雅》云:豺,柴也。俗名體瘦如豺是矣。”又:“[集解][時珍曰]豺,處處山中有之,狼屬也。俗名豺狗,其形似狗而頗白,前矮后高而長尾,其體細瘦而健猛,其毛黃褐色而鬇鬡,其牙如錐而噬物,群行虎亦畏之,又喜食羊。其聲如犬,人惡之,以為引魅不祥。其氣臊臭可惡。羅愿云‘世傳狗為豺之舅,見狗輒跪’,亦相制耳。”
豺棲于山地、丘陵、森林或熱帶叢林中。能耐寒,也能耐熱。性剽悍,常結小群,少則2—3只,多則10只以上,一般7—8只。豺的跳躍能力極強,可以輕松跳起三米多高。集體獵食,常圍攻捕獵麂類、鹿類、麝類、鬣類、斑羚、羚牛和野豬等大、中、小型動物,還吃腐肉、野果等。豺的個體攻擊力略遜于狼,但豺群比狼群更加堅韌兇殘,不畏懼一切大型動物,包括虎豹也不放在眼里。不同的豺群會配合攻擊并殺死獵物,沒有種群之分。這大大增加了豺的生存能力。豺的攻擊性很強,一旦盯上獵物就不會輕易放棄,廝殺起來還不怕死,是獵人最頭痛的野獸之一。
豺的族群中雄獸居多,性別比例為2∶1。秋季或冬季早期發情,孕期兩個月,冬季或早春產仔,每窩少則3—4仔,多則8—9仔。壽命10余歲。廣泛分布于西伯利亞南部、朝鮮、中國(福建、四川、云南、新疆、遼寧、吉林、黑龍江、西藏、安徽、江蘇、山東、浙江、江西、貴州等省區)、中印半島、印度以至蘇門答臘島和爪哇島。豺在維護自然生態平衡中起積極作用,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2.狼

狼
狼(犬科,Canis lupus)又稱青狼、灰狼、毛狗等。狼是犬科中體型最大者,體長1至1.6米,尾長35至50厘米,體重30至40千克,雌性較小。外形似狼犬,體瘦,但強壯而有力。耳直立,眼斜,吻尖,口闊,犬齒、臼齒發達。足長,尾較短,蓬松,垂于后肢之間。毛色隨產地而異,通常情況下,上部為黃灰色,略混灰色,腹部及四肢內側為白色,但腹部稍帶棕色,足部為黃白或淺棕色,尾部與背色相同。個體毛色變化很大,有灰棕、淺黃、灰白色等,有的甚至全白或全黑。
子之還兮①,遭我乎峱之間兮②。并驅從兩肩兮③,揖我謂我儇兮④。
子之茂兮⑤,遭我乎峱之道兮。并驅從兩牡兮⑥,揖我謂我好兮。
子之昌兮⑦,遭我乎峱之陽兮。并驅從兩狼兮,揖我謂我臧兮⑧。
——《齊風·還》
注釋:①還(xuán):通“旋”,敏捷。
②遭:遇見。峱(náo):齊國山名,在今山東臨淄南。
③肩:三歲的獸,一說大野豬。
④儇(xuān):敏捷,靈巧。
⑤茂:精美,此指狩獵技術高強。
⑥牡:雄獸。
⑦昌:強壯。
⑧揖:拱手行禮。臧:善(獵),好。
《齊風·還》是一首獵人相遇互相贊譽狩獵技術高超的詩。詩中再現了粗獷、壯美的獵人生活。二人山中相遇,并馬逐獸,相揖以禮,互相稱贊對方。三章全用“賦”,以自敘的口吻,真切地抒發了獵人獵后暗自得意的情懷。三章迭唱,意思并列,每章只換四個字。首章互相稱譽敏捷;次章互相頌揚善獵;末章道出并肩打狼,互相夸贊狩獵技術。句式長短相間,富有變化。
《豳風·狼跋》中有“狼跋其胡,載疐其尾”“狼疐其尾,載跋其胡”之句。句中的“狼”與《齊風·還》中的“狼”是同物。
狼的古今名一致。狼作為一種符號,主要代表了兇狠、殘忍、孤獨這樣比較偏于攻擊性的意義。人們常把壞人比喻為狼心狗肺,十惡不赦。狼兇殘,吃羊,還敢吃人,因此人們普遍討厭這種動物。
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狼,牡名獾,牝名狼,其子名獥,有力者名迅。其鳴能小能大,善為小兒啼聲以誘人,去數十步止。其猛捷者人不能制,雖善用兵者亦不能免也。其膏可煎和,其皮可為裘。”陸璣說的“獾”實為另一種野生哺乳動物,而不是狼。
陳大章《詩傳名物集覽》:“或作狼狽是兩物,狽前足絕短,每行常駕于狼腿上,失狼則不能動。故世言事乖者稱狼狽。《釋文》:狼藉草而臥,去則穢亂,為狼藉。”
《本草綱目》卷51《狼》篇中說:“[釋名]毛狗。[時珍曰]《禽書》云:野狼逐食,能倒立,先卜所向,獸之良者也。故字從良。”又:“[集解][時珍曰]狼,豺屬也,處處有之,北方尤多,喜食之,南人呼為毛狗是矣。其居有穴。其形大如犬,而銳頭尖喙,白頰駢脅,高前廣后,腳不甚高。能食雞鴨鼠物。其色雜黃黑,亦有蒼灰色者。其聲能大能小,能作兒啼以魅人,野俚尤惡其冬鳴。其腸直,故鳴則后竅皆沸,而糞為烽煙,直上不斜。其性善顧而食戾踐藉。老則其胡如袋,所以跋胡疐尾,進退兩患。”
狼的適應性很強,廣泛棲息于山地、平原、森林、草原、荒漠、農田間。性兇暴,平時單獨或雌雄同棲,冬季往往集合成群,襲擊各種野生和家養的禽畜,是畜牧業中一種主要的害獸,有時也傷害人類。狼的食性很復雜,凡是能捕到的都是其食物,包括鳥類、兩棲類和昆蟲等小型動物,偶爾也吃植物。狼廣泛分布于全世界,在我國分布于除臺灣、海南島及其他一些島嶼外的各個省區,但目前主要分布在東北、內蒙古以及西藏人口密度較小的地區。
3.虎(東北虎)

東北虎
東北虎(貓科,Panthera tigris)。虎是大型貓科的肉食性動物,又稱老虎、大蟲、山神爺、扁擔花、打哈等,東北虎是其中一種。體長1.6至2米多,尾長達1.1米,體重達到350千克。前額有似“王”字形斑紋。頭圓、牙齒鋒利,犬齒粗大。耳短,耳背后為黑色,中央有一顯著白斑。四肢健壯有力。全身毛色呈淺黃或棕黃色,滿身有黑色橫紋,背部色濃,通常2條靠近呈柳葉狀。唇、頜、腹側和四肢內側呈白色。
簡兮簡兮①,方將萬舞②。日之方中,在前上處③。
碩人俁俁④,公庭萬舞。有力如虎,執轡如組⑤。
左手執龠⑥,右手秉翟⑦。赫如渥赭⑧,公言錫爵⑨。
山有榛,隰有苓。云誰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邶風·簡兮》
注釋:①簡:鼓聲。
②萬舞:舞名。
③上處:首位。
④碩:大貌。俁(yǔ)俁:魁偉的樣子。
⑤組:絲織的寬帶子。
⑥龠(yuè):古樂器。三孔笛。
⑦翟(dí):野雞的尾羽。
⑧赫:紅色。渥(wò):潤澤。赭:赤褐色,赭石。
⑨錫:同“賜”。爵:青銅制酒器,用以溫酒和盛酒。
《邶風·簡兮》是一首祭祀殷商先祖以祈雨的詩,寫一位女子觀看舞師表演,并對他產生了愛慕之情。詩第一章寫衛國宮廷舉行大型舞蹈。二章描寫舞師在首位指揮武舞的場面。他身材高大,雄健如虎,舞技高超,充分表現了健與力的陽剛之美。三章寫舞蹈時的雍容優雅,風度翩翩。四章是這位女性情感發展的高潮,傾訴了她對舞師的深切慕悅和刻骨相思。詩中用“山有榛,隰有苓”托興,以樹隱喻男子,以草隱喻女子,托興男女情思,引出下文“云誰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我國有東北虎和華南虎。《邶風》的產地,據王國維《北伯鼎跋》考證,是在北方的燕地,故以北方所產的東北虎釋之。
古人對虎的記述有很多:陳大章《詩傳名物集覽》中說:“《風俗通》: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爾雅》:“虎竊毛謂之虦(zhàn)貓。”郭璞注:“竊,淺也。又:“甝,白虎。”“虪,黑虎。”
《說文解字》:“虎,山獸之君。從虍。”
《本草綱目》卷51《虎》篇中說:“[頌曰]虎,《本經》不載所出,今多山林處皆有之。[時珍曰]按《格物論》云:虎,山獸之君也。狀如貓而大如牛,黃質黑章,鋸牙鉤爪,須健而尖,舌大如掌(生倒刺),項短鼻齆。夜視,一目放光,一目看物。聲吼如雷,風從而生,百獸震恐。《易通卦驗》云:立秋虎始嘯,仲冬虎始交。或云:月暈時乃交。又云:虎不再交,孕七月而生。又云:虎知沖破,能畫地觀奇偶以卜食。今人效之,謂之虎卜。虎噬物,隨月旬上下而嚙其首尾。其搏物,三躍不中則舍之。人死于虎,則為倀鬼,導虎而行。虎食狗則醉,狗乃虎之酒也。聞羊角煙則走,惡其臭也。虎害人、獸,而蝟、鼠能制之,智無大小也。獅、駮、酋耳、黃腰、渠搜能食虎,勢無強弱也。”
虎是典型的山地林棲動物,從南方的熱帶雨林、長綠闊葉林,至北方的落葉闊葉林和針葉混交林,都能很好地生活。虎一般單獨活動,只有繁殖季節雌雄才生活在一起。無固定的巢穴,多在山林間游蕩覓食。能游泳,不會爬樹。多黃昏時活動,白天潛伏休息。常以野狼、馬、鹿、狍、麝、兔子、野豬、青鼬、狐貍等動物為食,偶爾捕食蛇類和魚類等,亦捕食野禽、大型昆蟲,采食漿果。雌虎每隔3年才能繁殖1次,壽命一般20至25年。
虎在我國曾廣泛分布,北自黑龍江,南至西雙版納,東起東海沿岸,西至新疆羅布泊,除海南和臺灣外,各省區都有過虎的蹤跡。現在只在華南和東北殘存少數虎,許多地方已絕跡,估計野生虎數量已不足150只,被定為E級瀕危動物(IUCN),東北虎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并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由于東北虎是中國稀有物種,因此國家規定了嚴格的保護辦法,對牛羊被虎捕食的農民由國家給予賠償,并以法律規定禁止生產、銷售以虎為原料的中藥,如虎骨膏、虎骨酒等。
4.豹(金錢豹)

金錢豹
金錢豹(貓科,Panthera pardus)屬于大型猛獸,又稱豹、銀錢豹、程、失刺孫、文豹。體形似虎,個體較虎小。體長1至1.5米,尾長75至78厘米,體重約50千克。雌性較雄性小。頭圓且小,耳短,四肢粗短健壯。被毛鮮艷,背部、頭部、四肢外側及尾背均呈橙黃色,通體滿布不規則的黑色斑點和環斑,在背部及體側有較大的圓形黑環,腹部、四肢內側及尾端腹面均為白色,尾尖端為黑色。
羔裘如濡①,洵直且侯②。彼其之子,舍命不渝③。
羔裘豹飾④,孔武有力⑤。彼其之子,邦之司直⑥。
羔裘晏兮⑦,三英粲兮⑧。彼其之子,邦之彥兮⑨。
——《鄭風·羔裘》
注釋:①羔裘:羔羊皮衣。濡(rú):光亮潤澤貌。
②洵:誠然,確實。侯:美好。
③渝:改變。
④豹飾:用豹皮做羔裘的緣飾。
⑤孔:很,大。
⑥司直:官名,負責勸諫君主。
⑦晏:艷美。
⑧三英:皮衣上的豹飾結纓。粲:鮮亮美麗。
⑨彥:贊美士之俊杰。
《鄭風·羔裘》是一首贊美鄭國正直官吏的詩。借贊美穿羊皮袍子的官員有正直美好、能舍命為公的氣節,贊美其威武勇毅、能持正義的品格。從皮袍子上的豹皮裝飾,聯想到穿這件衣服之人的威武有力,十分貼切,極為形象。《毛詩序》:“《羔裘》,刺朝也。言古之君子,以風其朝焉。”作為一首諷刺詩來說,作者贊美古代卿大夫才德出眾,不愧是國家的俊賢。但是,聯系鄭國當時的現實,滿朝穿著漂亮官服的是些什么人?他們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可以說都不稱其服。該詩的作者有贊古諷今之意。歷代對貪官污吏和不稱職的官員總是發出辱罵之聲,稱他們是衣冠禽獸。
詩中提到豹飾,是說用豹子皮作為衣服的裝飾物。豹是豹類動物的通稱。我國廣泛分布的是金錢豹,故以金錢豹釋之。古代對豹子早有記載。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中說:“毛赤而文黑謂之赤豹,毛白而文黑謂之白豹。”《說文解字》:“豹,似虎圜文。”《埤雅》:“豹花如錢,黑而小于虎文。”
《本草綱目》卷51《豹》篇中說:“[釋名]程(《列子》)、失刺孫。[時珍曰]豹性暴,故曰豹。按許氏《說文》云:豹之脊長,行則脊隆豸豸然,具司殺之形,故字從豸,從勺。王氏《字說》云:豹性勺物而取,程度而食,故字從勺,又名曰程。《列子》云:青寧生程,程生馬。沈氏《筆談》云:秦人謂豹為程,至今延州猶然。東胡謂之失刺孫。”又:“[集解][時珍曰]豹,遼東及西南諸山時有之。狀似虎而小,白面團頭,自惜其毛采。其文如錢者,曰金錢豹,宜為裘。如艾葉者,曰艾葉豹,次之。又西域有金線豹,文如金線。海中有水豹,上應箕宿。”
金錢豹主要生活在山林地區,多在濃密樹叢、灌叢或巖洞里筑巢。獨居生活,常夜間活動,白天在樹上或巖洞中休息。在食物豐富的地方活動范圍較固定。當食物缺乏時則游蕩數十千米覓食。豹有自己較固定的領地,主要捕食各種有蹄類動物,在南方也捕食猴、兔、鼠類、鳥類和魚類,秋季也采食甜味的漿果。食物缺乏時,也于夜間潛入村舍盜食家禽、家畜。金錢豹或是云豹,很少聽說有主動攻擊成年人的例子。
豹于冬季和春季發情交配。孕期100天左右,4至5月份產仔,每胎2至4仔,哺乳期3個月。初生仔550至750克,大約10天才睜眼,18至24個月能獨立生活,幼獸和母獸在一起,直到下次發情期。幼獸2至3歲后性成熟。壽命約20年,飼養情況下可達23年。豹主要分布于亞洲、非洲及阿拉伯半島。我國除臺灣、新疆、寧夏外,曾廣見于其他各省區。
近幾十年來,許多地區豹的數量急劇減少或已絕跡,因此豹子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