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男性生殖道的解剖

一、 睪丸

睪丸(testis)作為男性生殖腺,是產生精子和分泌激素的器官。睪丸位于陰囊內,呈微扁的橢圓體,表面光滑,左、右各一,一般左側略低于右側。睪丸分前、后緣,上、下端和內、外側面。前緣游離;后緣有血管、神經和淋巴管出入,并與附睪體、附睪尾和輸精管睪丸部相接觸。上端被附睪頭遮蓋,下端游離。外側面較隆凸,與陰囊壁相貼;內側面較平坦與陰囊隔相依。成人兩睪丸重約20~30g。

(一) 睪丸的結構

睪丸實質的表面包有三層膜,由表及里依次為鞘膜、白膜和血管膜。白膜為一層厚而堅韌的纖維膜,厚約0.5mm,在睪丸后緣處增厚且伸入睪丸實質內形成楔狀的睪丸縱隔(mediastinum testis),進入睪丸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經由此穿行。從睪丸縱隔發出許多睪丸小隔(septulum testis)呈扇形伸入睪丸實質,末端連于睪丸白膜,因此將睪丸實質分為100~300個大小不等的睪丸小葉(lobule of testis),睪丸小葉呈錐形,小葉的底向白膜、尖向睪丸縱隔;相鄰的小葉還可互相交通。每個小葉含有2~4條盤曲的生精小管(seminiferous tubule)。生精小管迂曲細長,均以盲端自睪丸小葉底部起始,行向小葉尖端,并在該處相互結合成一條短小的直細精管(straight seminiferous tubule)。各小葉的直細精管進入睪丸縱隔后,又重新吻合并交織后成睪丸網(net of testis)。從睪丸網匯集成12~15條睪丸輸出小管(efferent ductule of testis),從睪丸后上緣穿出,進入附睪頭端。生精小管間充填有疏松結締組織,稱睪丸間質,間質內含有間質細胞(Leydig cell)。白膜內面襯有薄層富含血管的疏松結締組織稱血管膜,血管膜被覆于睪丸縱隔及睪丸小隔內表面,并直接與睪丸間質連續。

(二) 生精小管

生精小管(seminiferous tubule),也稱為生精小管、曲精小管,是男性生殖細胞分裂增生和分化發育為精子的部位,由于其管道高度迂曲故名。小管管壁外徑為150~250μm,壁厚約60~80μm,小管壁由4~8層生精上皮構成,管腔呈現不規則型。每條小管長短不定,一般長20~80cm,最長可達150cm,每個睪丸中有400~600條生精小管,其總長度可達255m,甚至可超過550m。如模式圖所示(圖1-5)。
圖1-5 人生精小管模式圖
(引自:郭應祿,胡禮泉.臨床男科學.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生精小管由鑲嵌在支持細胞側翼的各級不同發育階段的生精細胞構成,上皮外覆有均勻平滑的基膜,基膜外有膠原纖維,和數列無明顯分層的肌樣細胞組成的結締組織膜(固有膜)。肌樣細胞呈扁平或長形,胞質中含有豐富的肌動蛋白微絲。固有膜中還含有白細胞和巨噬細胞。固有膜外層有成纖維細胞。固有膜是生精小管和間質間進行物質交換的通道。此外,它還對物質的通過具有一定的選擇性,同時分布在固有膜中的巨噬細胞還參與抗原的傳遞和處理。

1. 支持細胞 (1) 支持細胞的形態結構:

支持細胞(Sertoli cell)是體細胞中唯一與生精上皮直接接觸的細胞。據文獻報道,一個支持細胞與47個生精上皮發生接觸。支持細胞分為明型和暗型兩種。支持細胞外形不規則,一般呈高柱狀或錐狀,底部附于基膜,頂端伸至管腔,側面和頂面均有不同形態的凹窩和胞質突,其中鑲嵌或包繞著生精上皮。細胞核位于基部,呈不規則形或三角形,常有狹而深的凹陷,異染色質少,常染色質豐富。核孔多,核仁明顯,核仁旁或兩側可見圓形的染色質團,稱核仁旁小體,后者是鑒別支持細胞的標志。

(2) 支持細胞的功能:

支持細胞獨特的構筑形態為各級生精細胞提供了適宜的附著場所。所以,支持細胞對生精細胞的支持、營養、保護、代謝等起保育性功能。
相鄰支持細胞間靠近基底的細胞膜,常形成彼此接觸,從而形成具有封閉意義的緊密連接(Sertoli-Sertoli細胞連接)。這一連接形式是構成血液與生精小管內環境間的一種屏障性結構,即血-睪屏障(blood-testis barrier)。
血-睪屏障由三部分組成:①緊密連接;②質膜下內質網;③微絲束。這里所指的緊密連接是指該處支持細胞膜彼此由密集排列的膜蛋白顆粒貼附成緊密的融合線條,此種膜蛋白顆粒融合線條可達50條之多(是生物體內最具隔離效應的細胞間生物屏障)。質膜下內質網是指靠近緊密連接處的一排內質網,其囊池較大,囊腔與質膜平行,向質膜的面平滑,向細胞質面則附有核糖體;微絲束由肌動蛋白組成,位于緊密連接與質膜下內質網之間,平行排列,環繞緊密連接,具有收縮功能。由于血-睪屏障結構的特殊性,使其可以選擇性地過濾特定大小的分子,以保證近腔室與血液、淋巴液、組織液分隔開,防止外來有害物質干擾精子發生,避免精子抗原與抗體本身的免疫系統接觸。憑借血-睪屏障這一結構,生精小管壁的內環境被分割成兩部分,位于緊密連接與基膜之間容納各型精原細胞,細線前期和細線期的初級精母細胞的區域稱之為基底室;而靠近生精小管管腔容納細線期以后的各級精母細胞、精子細胞和精子的區域稱之為近腔室。生精上皮細胞有絲分裂在基底室進行,而減數分裂在近腔室進行,這意味著兩者需要不同的局部環境,而這種局部環境不是恒定的,實現這種相對獨立,但又不恒定的關鍵結構是緊密連接的適時開啟。當發育中的生精細胞由基底室向近腔室移動時,緊密連接開啟,容許細胞通過,細胞通過后,緊密連接又閉合,從而保證基底室和近腔室的相對獨立。可見,血-睪屏障可維持兩個室分別形成不同的微環境(圖1-5),為生精細胞的減數分裂及變態成熟提供有利條件,在防止單倍體精子細胞引起個體自身免疫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2. 生精細胞(spermatogenic cells)

共分五個發育階段,按它們發育順序,由周緣向腔面,依次分精原細胞、初級精母細胞、次級精母細胞、精子細胞和精子(圖1-6)。
圖1-6 人類生精細胞的分化

(1) 精原細胞(spermatogonium):

緊貼生精小管基膜,細胞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約12μm。胞質內核糖體較多,其他細胞器不發達,核內染色質組型為體細胞型(組蛋白)。根據細胞的形態,精原細胞分為A型暗核精原細胞(Ad型)、A型亮型精原細胞(Ap型)和B型精原細胞。

(2) 初級精母細胞(primary spermatocyte):

位于精原細胞內側,由B型精原細胞發育而來。圓形,體積可大至18μm(是生精細胞中體積最大的),胞核也大。由于多處于第一次成熟分裂前期,且持續時間較長,故常見前后兩代同時并存。

(3) 次級精母細胞(secondary spermatocyte):

更靠近生精小管管腔,由初級精母細胞分裂形成,體積較小,直徑約12μm,核染色質組型為中間型。此類細胞存在時間短暫,故不易看到。

(4) 精子細胞(spermatid):

位于管腔,體積更小,直徑約8μm。由圓形精子細胞演變為長形精子細胞,再經過一系列復雜的變態后轉變為精子。

3. 睪丸間質

生精小管之間的疏松結締組織稱為睪丸間質(leydig)。睪丸間質與睪丸被膜的血管膜和睪丸小隔組織相延續,構成生精小管正常功能活動的微環境。睪丸間質中含有交織成網的膠原纖維、彈性纖維,豐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經終末,成纖維細胞、巨噬細胞、少許肥大細胞和未分化的間充質細胞,以及特異性的睪丸間質細胞(leydig cell)。人睪丸間質約占睪丸總體積的22%~36%,而睪丸間質細胞約占總體積的3%左右。睪丸間質細胞呈圓形或多邊形,偶可呈梭形,直徑約14~20μm,常在毛細血管附近聚集分布,細胞核大而圓,胞質嗜酸性。在電鏡下,睪丸間質細胞胞質內含有豐富的滑面內質網、發達的高爾基復合體、大量管狀嵴的線粒體,可存在一些小脂滴和少量脂色素顆粒。這些結構顯示,睪丸間質細胞的主要功能是合成甾體激素。

4. 類肌細胞

生精小管類肌細胞(myoid cell)分布于生精細胞基膜外,圍繞生精小管呈環形排列。又稱為管周收縮細胞(peritubular contractile cell)或肌纖維母細胞(myofibroblast)。該類細胞有收縮和分泌功能,是生精小管界膜內主要的細胞成分。類肌細胞還是生殖調節網絡中的重要細胞。

(三) 直細精管和睪丸網

直細精管和睪丸網均為睪丸內的輸送精子的通道,都沒有生成精子的功能。當生精小管隨睪丸小葉向縱隔伸展時,管徑突然變細、變薄、變直,形成這種短而直的小管,稱直細精管(straight seminiferous tubules)。直細精管長約1mm,粗約10~25μm,管壁薄,由單層立方或低柱狀上皮構成。在與生精小管與直細精管的移行部生精上皮消失,僅襯以支持細胞,該類細胞群突入直細精管管腔形成栓狀塊,并可伸出偽足捕獲和處理殘留的精子。直細精管在縱隔內彼此吻合形成網狀管道,稱睪丸網(net of testis)。睪丸網襯以單層扁平或立方上皮,細胞游離面也有稀疏短小的微絨毛,偶見單根長纖毛。睪丸網管的管腔粗細不一,皮細胞間存在細胞連接,上皮細胞有吞噬精子作用,此外還有輕微的吸收和分泌功能。直細精管和睪丸網的細胞都有纖毛伸入管腔,纖毛的擺動可使精子與生精小管支持細胞的分泌液充分接觸并起到移送精子的作用。

(四) 睪丸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經支配

睪丸血管主要來自睪丸動脈,提睪肌動脈和輸精管動脈也有分支與睪丸動脈吻合。睪丸動脈營養睪丸和附睪,睪丸動脈穿出腹股溝管深環后,走行于精索內,在睪丸上方出精索,它的分支通常左右各1支,但偶爾也有1支的情況。睪丸動脈的分支穿過白膜到達血管膜后,進入睪丸縱隔分布于睪丸網及縱隔結締組織內,在該處發出微動脈呈放射狀進入睪丸小隔及睪丸小葉的間質內,形成管徑100μm左右的管間微動脈,隨后繼續分支且迂曲走行于生精小管周圍形成毛細血管網。輸精管動脈也由睪丸下極進入并與睪丸動脈吻合。
睪丸靜脈與動脈相伴行。睪丸內的管間靜脈逐級匯合后,在腹股溝管淺環處睪丸靜脈與附睪靜脈在精索內合成蔓狀靜脈叢(pampiniform plexus)。此叢由5~7條靜脈組成,包繞于睪丸動脈外,走行于精索內。到達腹環處匯合成兩條睪丸靜脈,在腹膜后于同名動脈伴行,同時兩側的兩條再行匯合為一條靜脈,形成左、右睪丸靜脈。左睪丸靜脈匯入左腎靜脈,右睪丸靜脈匯入下腔靜脈。
睪丸的淋巴管分為深淺兩叢,淺叢位于睪丸固有鞘膜臟層的深處,深叢則起始于睪丸間質的毛細淋巴管。生精小管外的間質中的淋巴管網有較為密集,直細精管周圍則相對稀疏。這些淋巴管經睪丸小隔及白膜與附睪淋巴管發生吻合,形成4~8條較大的淋巴管出睪丸,在精索內伴隨睪丸血管上升,注入腰部淋巴結。
睪丸的神經來自精索神經叢,為無髓神經,含血管運動和感覺神經纖維,分布于睪丸和附睪的血管壁及生精小管壁(詳見第三章)。

二、 輸精管道

作為輸送精子的管道,在睪丸內有直細精管和睪丸網,在睪丸外則有附睪、輸精管、射精管和尿道。

(一) 附睪

附睪(epididymis)為連接睪丸的排精管道,外形細長扁平,位于睪丸的后外側。從外形上看,上端膨大而且鈍圓為附睪頭,由輸出小管盤曲而成;輸出小管的管壁由上皮、固有膜和薄層環形肌組成,相鄰管間填充疏松結締組織,由于輸出小管上皮有高低兩種細胞群交替排列,管壁厚度出現相應的高低參差,從而可見星狀的管腔橫斷面。中部扁長叫附睪體(epididymal body),下端尖細稱附睪尾(cauda epididymidis),體部和尾部為附睪管盤曲構成。附睪管與輸出小管的管壁不同,其一般十分整齊,管壁由典型的假復層柱狀上皮、基膜和平滑肌層構成。相鄰的附睪管間亦充滿疏松結締組織,附睪管很長,隨著管道進程,其呈現出區段性的差別。附睪管末端急轉向上直接延續成為輸精管。
附睪實質則由睪丸輸出小管和附睪管構成(圖1-7)。睪丸輸出小管由睪丸網發出,匯集成8~15根小管,傳出睪丸后即形成輸出小管,并進入附睪頭。輸出小管曲折盤繞成圓錐狀,管末端逐步匯合成一條4~6m長且高度卷曲的附睪管。睪丸輸出小管和附睪管前段共同形成附睪頭部,附睪管其余部分構成附睪體和尾。睪丸產生的精子至附睪管儲存19~25天,逐步獲得前向運動能力和受精能力,達到生理成熟,繼而于射精時被排出。
圖1-7 睪丸輸出小管、附睪管組織結構
(引自:郭應祿,胡禮泉.臨床男科學.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二) 輸精管

輸精管(vas deferens)是將附睪精子運送到前列腺尿道部的簡單通道,國人成年男性輸尿管全長的平均值左側為31.24cm,右側為31.12cm。輸精管管腔細小,管壁厚而堅韌,外徑2.02±0.23mm,自然情況下,管徑直徑僅為0.2~0.85mm,內徑大小與外徑粗細無相關性。輸精管起始于附睪尾,終止于射精管壺腹。可分為睪丸部、精索部、腹股溝部及盆部。睪丸部是起始段,沿睪丸后緣及附睪內側上升,全長約4.40cm,平行附睪頭的高度進入精索;精索部走行于精索內,向上走行出陰囊,到腹股溝皮下環,長約7cm,由于該段位置淺表,管腔小,管壁厚,故精索部易于觸知,通常是堅實的圓柱狀,臨床上都選取該部位行輸精管結扎;輸精管腹股溝部,長約4.5cm,位于腹股溝管淺環和深環之間;盆部這一段約15~16cm,是輸精管四個分部中最長,該段沿骨盆側壁向后下方轉到內側。跨過輸尿管,并形成梭形膨大—輸精管壺腹,兩側的輸精管末端由膀胱底到達精囊腺內側,最后并列進入前列腺。正常男性射精時排出的精子,大部分來自附睪,也有一小部分來自輸精管遠端的儲庫。但精液中的精漿,則只不過5%來自附睪和輸精管。
輸精管壺腹由輸精管末端膨大而成,內徑約1mm,長約4cm。射精管壺腹部的黏膜皺襞粗大并分支,分支互相吻合成網。上皮厚,局部下陷形成一些腺狀憩室,憩室有活躍的分泌功能。
輸精管的血供來自輸精管動脈,有時膀胱下動脈也發出分支到輸精管。輸精管靜脈沿輸精管走行,主要與盆腔其他靜脈吻合,最后注入膀胱靜脈叢。
輸精管的淋巴管很豐富,愈靠近膀胱愈豐富,并且與精囊的淋巴管相吻合,最終遠側的淋巴管匯入腰淋巴結,近側的淋巴管匯入髂內淋巴結。
輸精管的神經供應主要來自腹下神經叢的輸精管神經叢,支配輸精管的神經纖維大多是腎上腺能節后纖維,神經興奮可導致輸精管平滑肌的縱向收縮,引起射精活動。

(三) 射精管

輸精管壺腹末端與精囊腺排泄管匯合形成射精管(ejaculatory duct)。射精管由前列腺底部后方,斜行穿過前列腺實質,開口于尿道前列腺部精阜的黏膜上,與前列腺小囊并列,射精管左右各一,為輸精管道中最短的一段,長約1.49~2.33cm。
輸精管黏膜上皮為單層柱狀上皮或假復層柱狀上皮,在接近尿道的開口處,黏膜上皮轉變為移行上皮。輸精管的上皮細胞內含有黃色素顆粒,管壁黏膜皺襞較低,固有膜含彈性纖維,深部富含靜脈叢,肌層及外膜均與前列腺間質相連,其肌纖維受腎上腺素能神經支配,肌纖維在性高潮時進行節律性的強烈收縮,促使精液噴出。

(四) 精索

精索(spermatic cord)為一對柔軟的圓索狀結構,它從腹股溝腹環穿經腹股溝管,出皮下環后延至睪丸上端。全長11.5~15.0cm,直徑約0.5cm。精索對生殖功能的維護有重要意義。精索內主要有輸精管、睪丸動脈、蔓狀靜脈叢、輸精管靜脈、神經、淋巴管和腹膜鞘突的殘余(鞘韌帶)等。精索表面包有三層被膜,從內向外依次為精索內筋膜,提睪肌和精索外筋膜。

(五) 男性尿道 1. 男性尿道大體解剖

男性尿道(male urethra)為肌肉黏膜型管道,兼有排尿和排精的功能。起自膀胱的尿道內口,止于陰莖頭的尿道外口,成人尿道長約16~22cm,管徑平均5~7cm。通常分為三個部分:尿道前列腺部、尿道膜部和尿道海綿體部。

(1) 尿道前列腺部(prostatic part):

為尿道穿前列腺部分,長約3cm,該部尿道呈梭形,是尿道中最寬和最易擴張的部分。尿道前列腺部后壁中線處有由黏膜隆起和周圍組織組成的尿道嵴,其兩側各有一凹陷,稱之為前列腺竇(prostate sinus),前列腺導管由此開口于尿道。在尿道嵴的中部,有一丘狀隆起,稱之為精阜(seminal colliculus)。精阜內有一裂隙狀開口,稱之為前列腺小囊(prostatic utricle),該囊兩側或囊口各有射精管開口。前列腺小囊為一長約6mm的盲端憩室,可向上后延伸至前列腺內。尿道嵴兩側的尿道黏膜上有許多細小的前列腺排泄管的開口。

(2) 尿道膜部(membranous part):

起自前列腺尖部的前側,行走至中線,穿過盆底,是尿道穿過尿生殖膈的部分,長約1.5cm,黏膜皺褶,使橫切面類似于星狀,是三部中最短的部分,其周圍有尿道膜部括約肌環繞,該肌是橫紋肌,有控制排尿的功能,又叫尿道外括約肌(external urethral sphincter)。膜部位置較固定,當盆骨骨折時,易損傷此部。臨床上把前列腺部和膜部合稱后尿道。

(3) 尿道海綿體部(cavernous part):

尿道海綿體部或稱尿道陰莖部,為尿道穿過海綿體的部分,起自陰莖球,橫穿海綿體勃起組織和陰莖頭,是尿道最長的一段,約長12~17cm,臨床稱為前尿道。尿道球內的尿道最寬,稱為尿道球部,尿道球腺,開口于此。陰莖頭內的尿道擴大成尿道舟狀窩(navicula fossa of urethra)。在此遠段尿道呈垂直裂隙開口形成尿道外口。
尿道在行進中粗細不一,有三個狹窄、三個膨大和兩個彎曲。三個狹窄分別位于尿道內口、尿道膜部和尿道外口,以尿道外口最窄。三個膨大分別位于尿道前列腺部、尿道球部和舟狀窩。兩個彎曲是凸向下方的恥骨下彎和凸向上前方的恥骨前彎。恥骨下彎位于恥骨聯合下方2cm處,位置恒定,包括前列腺部、膜部和海綿體部的起始段。恥骨前彎位于恥骨聯合前下方,陰莖根和陰莖體之間。當陰莖勃起或向上提時,此彎曲可消失。

2. 男性尿道的組織結構

上皮:尿道的管壁主要由黏膜上皮組成。在前列腺部,大部分為移行上皮,與膀胱的上皮相延續,靠近膜部則變為假復層柱狀或復層柱狀上皮。在膜部為假復層或復層柱狀上皮,在海綿體部,大部分為假復層或復層柱狀上皮;在舟狀窩處為復層扁平上皮,經過尿道外口與陰莖頭的角化復層扁平上皮相延續。
固有膜:尿道的固有層為疏松結締組織,內有豐富的彈性纖維、血管和平滑肌,并在許多地方含有腺體。
平滑肌:尿道平滑肌在前列腺部和膜部形成內縱外環兩層,在前列腺部上段和尿道內口的周圍,尿道本身的平滑肌與膀胱壁的平滑肌聚集形成膀胱括約肌(尿道內括約肌);在海綿體部,尿道本身的平滑肌為海綿體小梁的平滑肌所替代。

三、 男性外生殖器官

(一) 陰囊

陰囊(scrotum)是位于陰莖后上方的囊袋狀結構。陰囊壁由皮膚和肉膜組成。陰囊的皮膚薄而柔軟,有少量陰毛,色素沉著明顯。肉膜(dartos coat)為淺筋膜,與腹前外側壁的Scarpa筋膜和會陰部的Colles筋膜相延續。肉膜內含有平滑肌纖維,可隨外界溫度的變化而舒縮以調節陰囊內的溫度,有利于精子的發育和生存。陰囊皮膚表面沿中線有縱行的陰囊縫,其對應的肉膜向深部發出陰囊中隔(septum of scrotum),將陰囊分為左、右兩腔,分別容納左、右睪丸、附睪及精索等。

(二) 陰莖 1. 陰莖(penis)的位置和形態

成人的陰莖懸垂部長約7~15cm,勃起時的長度可增加一倍。陰莖可概分為三部分:即陰莖根、陰莖體和陰莖頭。其前上面稱為陰莖背側,后下面為陰莖尿道面,中線上有富于色素的縫線,稱陰莖縫(raphe penis),向下與陰囊縫相延續。
陰莖根位于會陰的尿生殖三角內,由陰莖海綿體左右腳及陰莖球組成,附著于恥骨弓邊緣及尿生殖膈下筋膜上,故又稱為陰莖的固定部。陰莖頭也稱為龜頭,為圍繞尿道的海綿體末端的膨大形成,其前端有尿道外口(圖1-8)。陰莖頭底部的游離緣明顯隆起,稱陰莖頭冠(corona glandis),下方淺溝為冠狀溝(coronary sulcus),頭冠后的陰莖干部較細形成一條橫溝,稱為陰莖頸,又稱龜頭頸(collum glandis)。
圖1-8 膀胱和男性尿道(前面)
陰莖頭與陰莖根部之間的圓柱狀部為陰莖體,懸于恥骨聯合前下方,其外包被皮膚,內有陰莖海綿體和尿道海綿體。當陰莖勃起時,陰莖體變粗硬而伸長,背向后上方,尿道面向前下方,為陰莖的可動部。
陰莖皮膚與下腹壁的皮膚想延續,在陰莖頭部向內返折,并在冠狀溝形成一個筒狀的雙層皮膚皺襞,包在陰莖頭上,稱包皮。內外層皮膚游離緣圍成的小口,稱包皮口。包皮內層與陰莖頭之間的腔隙,稱為包皮腔。包皮內層薄而光滑,形似黏膜,具有高度分化的小皮脂腺(包皮腺)。包皮腺的分泌物與脫落的上皮細胞的混合物為包皮垢。因包皮過長而包皮口又狹小不能使陰莖頭外翻轉時,則稱包莖(phimosis)。包皮在陰莖頭腹側中線上,形成一皮膚皺襞,連于尿道外口的下端,稱包皮系帶,行包皮環切術時應注意避免損傷此系帶。

2. 陰莖的皮膚

陰莖的皮膚薄而柔軟,有很大的伸展性和活性。陰莖皮膚無毛和有毛皮膚均有(無毛皮膚分布在龜頭和冠狀溝皮膚)。根部的皮膚毛較粗、濃,而體部皮膚毛則細、稀。就目前所知,陰莖的皮膚與其他部位的皮膚組織結構的差異在于,前者缺少透明層和有毛與無毛皮膚之差。包皮內面的皮膚很薄,形似黏膜,呈淡紅色,濕潤細薄而柔軟;無汗腺,皮脂腺發達。陰莖頭部的皮膚極薄,且與陰莖頭牢固愈著,在尿道口處,移行為尿道黏膜。陰莖頭和包皮內面的皮脂腺為高度分化的小皮脂腺,均直接開口于皮膚表面。

(1) 表皮:

陰莖的表皮可分為基底層、棘層、顆粒層和角質層。
陰莖皮膚的基底層含有黑色素細胞(melanocyte),黑色素細胞為樹突型,分布于表皮基底層下方或基底細胞之間,或毛囊內。黑色素細胞內的黑色素顆粒大而豐富,故呈棕褐色。電鏡下的melanocyte呈圓形或卵圓形,細胞基底面借半橋粒連于基板,頂部長而不規則的突起伸入基底層和棘層細胞之間,但不與之形成橋粒。基底細胞是未分化的幼稚細胞,有活躍的分裂能力。
棘層(stratum spinosum)位于基底層的上方,由數層細胞組成。細胞體積較大,深部細胞呈多邊形,向淺層逐漸變扁。細胞間有20~30nm不等的間隙。電鏡下顯示,細胞表面向四周伸出許多細短的胞質突起,相鄰棘細胞的突起以橋粒相連。
顆粒層(stratum granulosum)細胞長軸平行于被膜表面,位于棘層上方,細胞核和細胞器逐漸退化。細胞的主要特征是胞質內發現許多透明角質顆粒。這些顆粒中含有碳水化合物、脂類和富含組氨酸蛋白。
角質層(stratum corneum)是表皮的表層,由多層扁平的角質細胞(horny cell)組成。角質細胞是一些干硬的死細胞,已無胞核和細胞器,細胞內充滿角蛋白。神經酰胺是角質細胞中的主要成分。表層一個細胞所占的表面積相當于基底層15個或更多個立方細胞的總面積。

(2) 真皮:

真皮位于表皮下,由中胚層分化而來。真皮由致密結締組織構成,毛、毛囊、皮脂腺、汗腺、皮膚附屬器位于其中,還有豐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經。一般將真皮分兩層,即乳頭層和網織層。
乳頭層(papillary layer):位于真皮淺層,借基膜與表皮相連,并向表皮基底部突出許多乳頭狀隆起,稱真皮乳頭。陰莖皮膚乳頭層小,龜頭,包皮內面處皮膚乳頭內感受器極為豐富。
網織層(reticular layer):是真皮的主要部分,與乳頭層無明顯分界。網織層中也有較多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經終末。毛囊、皮脂腺、汗腺可伸達此層,有環層小體分布。此外還有松散分布的平滑肌纖維束。
皮脂腺(sebaceous gland):在人類胚胎第4個月時,由毛囊棘的漏斗部和峽部交界處發生的上皮芽形成。此腺一般由2~5個腺泡和一個共同的導管組成,腺導管直接開口皮膚表面。皮脂腺沒有神經支配,也不對乙酰膽堿和去甲腎上腺素發生反應,是否有其他因素對皮脂腺的分泌功能有調節作用,目前尚不清楚。
汗腺(sweat gland):可分為外分泌汗腺和頂泌汗腺,包皮內面和龜頭無外泌汗腺。包皮和汗腺為頂泌汗腺(apocrine sweat gland)。頂泌汗腺較大,為分支管狀腺,長可達30mm,由分泌部和導管部組成,位于真皮和皮下組織中(圖1-9)。

3. 陰莖的被膜

在陰莖皮膚和海綿體之間為陰莖的被膜,包括陰莖淺筋膜(Colles fascia)、陰莖筋膜(Buck fascia)和白膜(Tunica albuginea)。無論是深筋膜還是淺筋膜,均由疏松結締組織構成,并且質地柔軟,便于伸展。在陰莖根部,淺筋膜向周圍分界移行于陰囊肉膜,會陰淺筋膜和腹壁淺筋膜,陰莖背淺靜脈(陰莖皮下靜脈)行走于淺筋膜之中。陰莖筋膜向后與尿生殖膈下筋膜相融合,有豐富的疏松結締組織,陰莖背靜脈、陰莖背動脈、神經、淋巴管行走其中(圖1-10)。
在陰莖海綿體和尿道海綿體的外面,包裹厚而堅韌的白膜。白膜的主要成分是膠原纖維,也有彈性纖維,故而白膜既堅韌又有伸展性。白膜的堅韌性對陰莖的勃起有很重要的作用。陰莖海綿體外的白膜的膠原纖維排列呈現為內環外縱結構。內層的環形纖維束包繞各個海綿體,外層的縱向纖維束包繞兩個陰莖海綿體組織。在兩個陰莖海綿體之間,白膜的內層伸出的柱狀物在中線融合成陰莖隔,隔的后部較厚而且完整,隔的前部則逐漸變薄且不完整,其上緣有許多與陰莖軸垂直的裂隙,呈梳齒狀,稱梳狀隔。兩個陰莖海綿體間形成的裂隙使海綿體之間彼此相通。陰莖海綿體的白膜在陰莖松弛時很厚,約1~2mm;當陰莖勃起時,可因伸展而明顯變薄,約為0.25~0.5mm。尿道海綿體的白膜缺乏外層纖維,因此該處是白膜最薄的地方,其厚度約為陰莖海綿體的1/5,勃起時其壓力也較低,并且該處含有平滑肌,能夠幫助完成射精。在陰莖頭處并無白膜,而是直接由皮膚覆蓋。導靜脈在白膜的內層和外層纖維之間穿行,并經常斜行傳出白膜外層,白膜的外層在陰莖充血膨脹時,壓迫導靜脈,以減少靜脈血液流出量,進而使陰莖勃起。

4. 陰莖的韌帶

圖1-9 皮膚附屬器示意圖
(引自:成令忠,鐘翠平,蔡文琴.現代組織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3)
陰莖的固定裝置有三個:①陰莖根部附著在恥骨弓邊緣及尿生殖膈;②陰莖淺筋膜中的陰莖懸韌帶(也稱懸垂韌帶,suspensory ligament);③同為淺筋膜中的陰莖系韌帶(也稱懸帶狀韌帶,fundiform ligament)。陰莖懸韌帶和陰莖系韌帶將陰莖根固定在恥骨聯合的前下方。陰莖懸韌帶呈三角形,由致密纖維束構成,起自恥骨聯合前下方,向下附著于陰莖根部筋膜的背側,該韌帶與恥骨聯合的連接使得陰莖在勃起時維持正常姿勢,切斷該韌帶將導致陰莖勃起時成角減小。陰莖系韌帶位置較淺,起自腹白線下端的腹壁淺筋膜,向下分為兩束,經陰莖兩側附著于陰莖筋膜,向下延伸至陰莖下方會合,并與陰囊隔相連接。此韌帶對陰莖根部有一定懸吊作用。
圖1-10 陰莖筋膜分布示意圖
(a) 陰莖干部位的筋膜;(b) 靠近冠狀溝部的筋膜;(c) 冠狀溝部的筋膜;(d) 陰莖頭部無白膜

5. 陰莖的血供和淋巴 (1) 陰莖的動脈供應:

陰莖的動脈供應來自于陰部內動脈-髂內動脈的末端分支。陰部內動脈穿過尿生殖膈下筋膜而進入會陰淺袋,發出會陰支后成為陰莖動脈。陰莖動脈的平均外徑為2.5mm。陰莖動脈在接近尿道球部處發出球動脈和尿道動脈,在恥骨弓狀韌帶后最終分出陰莖背動脈和陰莖深動脈兩個終支。陰莖深動脈又稱為海綿體動脈。陰莖背動脈從海綿體腳的前方進入陰莖背部,行走于陰莖筋膜和白膜之間,其平均外徑減至1.5mm。陰莖背動脈向陰莖遠側行走時,發出旋動脈。陰莖旋靜脈伴隨旋動脈環繞在陰莖海綿體-白膜表面,并有細小分支伴隨導靜脈進入陰莖海綿體,陰莖背動脈主司陰莖頭部的營養(圖1-11)。
圖1-11 陰莖的動脈血供示意圖
海綿體動脈是陰莖的主要營養和功能動脈,在陰莖腳斜穿陰莖海綿體并行走于陰莖海綿體的中央,平均外徑為1.2mm,雙側海綿體動脈沿途呈樹枝狀發出螺旋動脈,后者再發出細小動脈而進入海綿竇。陰莖動脈的一個共同點是所有的動脈血管間有豐富的吻合通路。陰莖動脈分布有一個較明顯的特征動脈系統變異較大。

(2) 靜脈回流:

陰莖的靜脈回流分淺、中、深三組。背淺靜脈穿行于陰莖淺筋膜與陰莖深筋膜之間,由位于皮下組織中的大量靜脈網匯集而成。在陰莖近側,經陰部外靜脈入大隱靜脈,回流至髂外靜脈,引流皮膚及皮下組織的靜脈血。
陰莖海綿體的靜脈回流源自白膜下周圍的海綿竇的靜脈,其在白膜和周圍海綿竇之間穿行一段距離后,形成白膜下靜脈叢,向后形成導靜脈,大多從陰莖背側穿出白膜匯入背深靜脈,一部分從側面穿出經旋靜脈匯入背深靜脈,或經腹側匯入尿道周圍靜脈。陰莖頭部的靜脈回流為直接匯入許多大小靜脈形成的冠狀溝后靜脈叢,成為陰莖背深靜脈的起始部。陰莖背深靜脈位于陰莖筋膜和白膜之間,在其行程中不斷接受環繞海綿體的旋靜脈的血流,最后經骨盆后韌帶與恥骨弓狀韌帶之間上升入前列腺靜脈叢,引流陰莖頭部的、尿道海綿體的、陰莖海綿體的遠側2/3的血流,經膀胱下靜脈回流入髂內靜脈。
近端陰莖海綿體和陰莖腳的導靜脈匯入海綿體靜脈和腳靜脈(陰莖深組靜脈),收集近側1/3的陰莖海綿體的血液,隨后與尿道靜脈合并匯入陰部內靜脈或前列腺靜脈叢至髂內靜脈系(圖1-12)。其實隨脈管顯示技術的提高,陰莖的靜脈回流途徑的多樣化已清晰顯示出來,在陰莖背淺、背深靜脈之間存在較豐富的交通支。
圖1-12 陰莖的靜脈回流

(3) 陰莖的淋巴導流:

陰莖地淋巴管分深、淺兩組。淺淋巴管收集陰莖皮膚、皮下組織及陰莖筋膜的淋巴。陰莖淺淋巴管與陰莖背淺靜脈伴行,注入腹股溝淺淋巴結。陰莖深淋巴管收集陰莖和陰莖海綿體的淋巴,與陰莖背深靜脈相伴行,注入腹股溝深淋巴結,再經股管導入髂外淋巴結(圖1-13)。此外,尚有陰莖淋巴管直接注入髂內淋巴結。
圖1-13 陰莖的淋巴導流模式圖

6. 陰莖的海綿體結構

正常陰莖的海綿體是由兩個陰莖海綿體和一個尿道海綿體組成。

(1) 陰莖海綿體:

陰莖海綿體左右各一,緊密相依結合在一起,并列于陰莖背側。兩個海綿體的前端變細,嵌入陰莖頭底面的陷窩中;而其后端分離,稱陰莖腳(crus penis),借結締組織分別附著于兩側的恥骨下支、坐骨支及尿生殖膈筋膜上,并為坐骨海綿體肌所覆蓋。兩腳斜向中線,至恥骨聯合下緣附近處合在一起,向前移行。在兩個海綿體合并處的背側和腹側,各有一縱溝。背側溝較淺,在其中行走的結構位于中央的一條血管,即陰莖背靜脈,其兩側為陰莖背動脈,再外側為陰莖背神經。腹側溝較深,容納尿道海綿體的大部分,并與之牢固結合(圖1-14)。
圖1-14 陰莖的海綿體

(2) 尿道海綿體:

位于陰莖海綿體的腹側,從尿生殖膈下筋膜至尿道外口,包繞于尿道之外。尿道海綿體的前端膨大稱陰莖頭,其頂端為尿道外口,后端膨大為尿道球,尿道球位于兩側陰莖腳之間(圖1-14),固定于尿生殖膈的下面。表面為球海綿體肌覆蓋,與尿生殖膈下筋膜緊密相連。

(3) 海綿體的組織結構:

正常狀態下,陰莖的海綿體由網絡狀海綿體小梁和小梁間隙所構成。小梁成分有纖維性連接組織,大量平滑肌細胞、內皮細胞、小血管、淋巴管和神經終末(圖1-15)。
圖1-15 陰莖中部橫切面
從海綿體(corpora cavernosa)構成形式而言,海綿體內部是由許多結締組織構成的小梁和小梁間的腔隙所構成。小梁交織成網,其中含有豐富的膠原纖維和彈性纖維、平滑肌細胞和迂曲行走的螺旋動脈。小梁間的腔隙,稱海綿體竇,竇與竇之間相互連通,并與動、靜脈直接相通。竇壁的上皮與血管內皮相延續,故海綿體竇實際就是血竇。當陰莖松弛(處于疲軟狀態)時,竇內含有少量血液。當性興奮時,竇內充滿大量血流,陰莖就變粗、變長、變硬而勃起。因此,也稱其結構為勃起組織。
位于海綿體中央的海綿竇較大,接近周邊的較小。進入海綿竇的血流有兩個來源:①螺旋動脈,此動脈直接開口于海綿體竇。螺旋動脈的管壁有一縱行的嵴突入管腔,嵴中有縱行排列的平滑肌束。平時,平滑肌處于收縮狀態,使縱行嵴增厚,管腔縮小,血流量很少。而當陰莖勃起時,小梁和螺旋動脈的平滑肌松弛,螺旋動脈開放,血流大量注入海綿體竇中。它對陰莖勃起有重要作用;②由營養小梁的毛細血管集合而成的小靜脈。
導出海綿體竇靜脈血的靜脈叫導靜脈(emissary veins)。導靜脈起始于周邊的海綿竇,并白膜內面,尤其在白膜的后面形成靜脈叢。因此當陰莖勃起時,中央充血的大海綿體竇便壓迫周邊的小海綿體竇及周圍的靜脈叢,從而使靜脈回流受阻,就又加劇了海綿體的充血。
尿道海綿體的內部結構與陰莖海綿體相似,但尿道海綿體的海綿體竇大小均勻。
海綿體胞外基質中富含Ⅰ型和Ⅳ型膠原纖維,而Ⅲ型膠原纖維較少,Ⅳ型膠原纖維為竇內皮細胞所分泌,以形成血管的基底膜。
海綿體組織中的平滑肌細胞占海綿體組織成分的40%~50%,分布于血管壁,并廣泛存在于海綿體小梁內。在海綿體平滑肌細胞間存在豐富的縫隙連接,平滑肌細胞收縮或舒張的快速性和同步性,與其縫隙連接密切相關。所以說,在陰莖的海綿體組織中,海綿竇-平滑肌纖維及結締組織關系甚為密切,這一復合結構是陰莖勃起器官的組織單位,而陰莖的海綿體組織中的平滑肌纖維和海綿體竇內皮是勃起的功能單位。

7. 陰莖的神經支配及傳導通路

陰莖接受自主神經系統和軀體神經系統的雙重支配。陰莖的自主神經系統來自盆神經叢(圖1-16)。免疫組織化學、原位雜交和超微結構研究發現,陰莖的海綿體組織中存在腎上腺素能神經終末,乙酰膽堿能神經終末和非腎上腺素能非膽堿能神經終末,存在一系列神經遞質及其相應的受體(含配體)(詳細內容參見第三章)。
圖1-16 陰莖的神經分布

四、 男性附性腺

男性生殖系統的附屬性腺包括前列腺一個,精囊腺和尿道球腺各一對,其分泌物構成精液主要部分。男性生殖道還分布著一些小的附性腺,如尿道腺、壺腹腺、包皮腺等。現在也有人提出,精阜內的前列腺囊也應歸為附性腺。

(一) 精囊腺

精囊腺(seminal vesicle)是長橢圓形的囊狀器官,表面凹凸不平,位于膀胱底的后方,輸精管壺腹的下外側,左右各一,由迂曲的管道組成,其排泄管與輸精管壺腹的末端匯合成射精管。精囊腺為外分泌器官。精囊腺的分泌物為白色或淡黃色的黏液。人射出精液中60%來自精囊腺分泌液。
精囊腺長3~5cm,直徑3~4mm。當除去周圍的結締組織將其拉直,其長度可達10~15cm。精囊腺的大小、左右存在差異,并且與年齡及充盈程度也有關系。所以在超聲影像檢查精囊腺時,檢查前2~3天開始就要求不能夠排精。
精囊腺的管壁由內向外分黏膜、肌層和外膜三層。
黏膜層形成很多皺襞,皺襞分支并相互交織成網,使管腔呈蜂窩狀,大大增加了腺體的表面積。黏膜上皮為假復層柱狀或單層柱狀,游離面無纖毛,但有微絨毛,細胞質內含有豐富的分泌顆粒、脂滴和脂褐素。脂褐素出現在性成熟期,且隨年齡增大而增多。老人的精囊腺組織中分泌顆粒減少,脂褐素增多。脂褐素增多的原因目前還沒有較合理的解釋。精囊腺的主細胞呈柱狀,游離面光滑且有短小的微絨毛;側面胞膜形成連接復合體;基部有指狀突起,相鄰細胞的突起互相連接。主細胞的細胞核為長形,與細胞長軸平行,隨年齡增長,核逐漸變得不規則。胞質內有豐富的線粒體和粗面內質網,線粒體分布分散于整個胞質中,而粗面內質網則主要集中在細胞基部的核周,常擴大成池。高爾基復合體位于核上區,分泌顆粒存在于高爾基區和頂部胞質中。導管細胞是主細胞的一種變形,合成蛋白質類產物的細胞器發達。精囊腺的基細胞數目少,位于主細胞之間,與主細胞比較,其細胞器不發達。其固有膜為結締組織,含少量成纖維細胞,中等量的膠原纖維和網狀纖維。固有膜內血管豐富,并富于彈性纖維。
精囊腺管壁的肌層為內環、中斜、外縱的三層平滑肌。外膜為薄層結締組織。

(二) 前列腺

前列腺(prostate)是位于男性后尿道的一個實質性器官。前列腺既有外分泌作用,又有內分泌功能。前列腺液中含有酸性磷酸酶、枸櫞酸、鋅、精胺等多種成分。近年還發現前列腺能分泌多種肽類物質。
前列腺位于膀胱與尿生殖膈之間,前列腺底與膀胱頸、精囊腺和輸精管壺腹相鄰。前列腺的前方為恥骨聯合,后方為直腸壺腹。前列腺的下端尖細,稱前列腺尖(apex of prostate)。底與尖之間的部分叫前列腺體(body of prostate)。前列腺體的后面平坦,中間有一縱行的淺溝,稱前列腺溝(sulcus of prostate)。男性尿道在前列腺底近前緣處穿入前列腺(尿道前列腺部),尿道前列腺部經腺實質前部下行,由前列腺尖穿出。近底的后緣處有一對射精管穿入前列腺,斜向前下方,開口于尿道前列腺部后壁的精阜上。前列腺的排泄管開口于尿道前列腺部后壁尿道嵴兩側。
前列腺由腺組織和平滑肌組織構成。其表面包有筋膜鞘,稱之為前列腺囊(prostatic utricle)。前列腺囊與前列腺之間有前列腺血管叢。前列腺形狀如同栗子,正常情況下重約20g左右,上端橫徑約4cm,垂直徑約3cm,前后徑約2cm。
前列腺的腺組織由30~50個形態、大小不一的復管泡狀腺組成。最后匯成16~32條導管開口于尿道前列腺部精阜的兩側。腺組織在前列腺內的排列是以尿道為中心,排成內、中、外三個環形區帶。內區帶位于尿道周圍,稱為黏膜腺;內區帶起源于性胚胎時期的中腎管(Wolff管);中間區帶位于尿道周圍的外周部,稱黏膜下腺;這一區帶是前列腺增生癥好發部位;外區帶是前列腺的主要組成部分,稱主腺,體積也大得多,這一區帶是前列腺癌的好發部位。
前列腺的被膜由結締組織和平滑肌組成。自外向內可分為血管層,纖維層和肌層。被膜的結締組織和平滑肌伸入實質之中而將其分為數葉。并形成腺組織周圍的基質。被膜和基質占前列腺體積的25%~30%。

(三) 尿道球腺

尿道球腺(bulbo-urethral gland)為一對圓形的小腺體,大如豌豆,質堅硬,位于尿道球的后上方,包埋在尿道膜外括約肌纖維中,排泄管穿過尿道球部,開口于尿道膜部兩側。尿道球腺的分泌物透亮而黏稠,有潤滑尿道的作用。

(四) 尿道腺

尿道的腺體叫尿道腺(urethral gland,Littre腺),分泌黏膜,分布于尿道全長,但以海綿體部最為豐富。腺體有的有導管,開口于黏膜形成的陷窩內;有的無導管,為陷窩內的一部分上皮細胞形成具有分泌功能的細胞,此即上皮內腺。

(劉子龍 陳淑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剑阁县| 福海县| 大名县| 乐东| 建始县| 宕昌县| 太和县| 饶平县| 林周县| 交口县| 舟山市| 蓬莱市| 京山县| 亚东县| 酒泉市| 泸水县| 徐水县| 柳河县| 塔城市| 灯塔市| 东港市| 麟游县| 平舆县| 洪洞县| 金平| 尼木县| 舞钢市| 磐石市| 新晃| 昌宁县| 日照市| 会泽县| 明溪县| 绥宁县| 怀安县| 大关县| 体育| 通许县| 镇巴县| 彩票| 水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