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2章 乾坤骨董集 簡潔樸素之美 齊家文化玉器

第52章乾坤骨董集簡潔樸素之美齊家文化玉器

李舞雩在西北甘肅呆了六七年,收藏不少齊家文化玉器,有三連玉壁玉琮錐形器,玉壁玉琮最多,齊家文化是新時期時代晚期到青銅時代分布于黃河上游的一只重要的考古學文化。齊家文化中的玉器以其特有的渾雄拙樸、磅礴大氣、多姿多彩,向人們傳遞著四千多年前史前人類的歷史信息。謙謙君子,溫潤如玉,今天就李舞雩和大家一起來認識一下齊家文化,以及齊家的精美玉器。

齊家文化是新時期時代晚期到青銅時代分布于黃河上游的一只重要的考古學文化。齊家文化中的玉器以其特有的渾雄拙樸、磅礴大氣、多姿多彩,向人們傳遞著四千多年前史前人類的歷史信息。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一、齊家文化的由來

齊家文化是分布在黃河上游及其支流的一支重要的考古學文化。齊家文化的得名源于瑞典人安特生,安特生本是一名地質學家,應北洋政府邀請前來中國負責尋找鐵礦和煤礦,但他卻機緣巧合地脫離了地質行業并先后發現了著名的北京人化石和仰韶文化。其文化特徵為:1、有相當部分顏色與器形獨具特徵的陶器;2、冶銅業的迅猛發展,紅銅器與青銅器的大量出現。

1924年,安特生在GS省寧定縣齊家坪村進行野外調查時發現了不同于仰韶文化的文化遺存并將其命名為“齊家期”。他在自己的考古報告中寫道:“絕無彩色陶器之跡,但美麗之單色壓花陶器極為特別,齊家期似較仰韶者較早”。

安氏的觀點即齊家文化的陶器表面無彩繪且紋飾不如仰韶文化陶器復雜,顯然仰韶文化應晚于齊家,但顯然安特生忽視了事物發展有衰落這一階段,并不是復雜的事物的出現一定晚于相對簡單的事物。

到1945年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在齊家文化墓葬中發現了仰韶文化陶片,根據這一地層學證據(可簡單理解為在早期的遺跡中不會出現比之更晚的遺物)改訂了安特生的結論,提出了齊家文化晚于仰韶文化這一論斷,這一論斷也被后來的考古發現所證實。如今根據碳十四數據,齊家文化其絕對年代為距今4100-3600年,大約與夏商周斷代工程年表中提到的夏代紀年重合。

二、齊家文化玉器的發現

安特生在發現齊家文化的同時也曾收集到一些齊家文化玉器,但由于當時他對齊家文化年代錯誤的判斷及對玉器文化性質的忽視使其并未對這些玉器進行研究。其實早在安特生發現齊家文化之前,齊家文化玉器就已經流傳于世,在清宮舊藏就有齊家文化的玉器,清代金石學家吳大澂在《古玉圖考》中也曾著錄一批齊家玉器(現部分收錄于SH市博物館),但書中對具有齊家文化特征的玉器考釋不多,且通過文獻記載認為玉琮可能為商周時期的禮器。同時在20世紀初西方興起了收藏中國古玉的熱潮,大量古玉流失海外,由于收藏家在意的是玉器本身,導致流失海外的中國古玉大多沒有出土地點和出土情況記錄,因此收錄在海外的齊家文化玉器具體來源大多無法知曉。

從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前,由于出土的齊家玉器資料較少,導致人們對齊家玉器少有關注。直到1975年武威皇娘娘臺遺址的第四次發掘發現了300多件齊家文化玉石器,人們才重新意識到對齊家文化中玉器的重要地位。但與此同時,一些商人和收藏家也紛紛涌入甘肅收購齊家古玉,引發農民大規模挖掘,對齊家古玉的研究造成了破壞,但這種收藏熱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齊家文化的知名度。

除皇娘娘臺遺址外,甘肅武威海藏公園遺址、永靖秦魏家遺址、青海柳灣遺址以及有“東方龐貝”之稱的喇家遺址等都出土不少齊家文化玉器。齊家文化玉器也也成為古玉器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楊伯達先生也將齊家文化玉器列為中國史前五個玉文化亞板塊之一。

齊家文化遺址分布于黃河上游的甘肅臨夏地區。它同眾多古代文化遺址一起,共同孕育了輝煌的黃河文明。齊家文化中的玉器,以其特有的渾雄拙樸、磅礴大氣、多姿多彩,向人們傳遞著四千多年前史前人類的歷史信息。鑒賞、解讀其歷史的內涵、藝術品位的表現,令人激動不已,給人以心靈的震撼。

齊家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銅石并用時代黃河上游重要的文化遺存,因最早發現于GS省廣河縣齊家坪而得名。齊家文化分布地域廣泛,主要分布于甘肅、青海東部、寧夏南部、陜西北部及內蒙古西南部地區。玉文化是齊家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既受其他史前發達玉文化的交匯影響,又結合自身文化傳統與地域環境,發展成為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史前玉文化。

齊家文化玉器以素面為主,多不做紋飾雕刻,古樸素雅。玉器造型以璧、環、多璜聯璧、琮、刀、鏟形器、管、珠為主。玉料材質多種多樣,主要有透閃石、蛇紋石、大理石等各種材質。與其他史前玉文化相比較,齊家文化出現了大量松石裝飾品,其中青海幾處遺址發現數量最大,有240余件之多。

齊家文化玉器用材上乘,制作精細。大型玉器雄渾飽滿,大氣凝重。小型玉器小巧可愛,靈動飛揚。從大量的齊家文化玉器觀察,其加工工藝從選材、切割、鉆孔、琢磨和拋光已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制玉工藝、玉材的切割有繩切割和片切割兩種。從玉器上殘留的切割痕跡看,在齊家文化玉器的早期以繩切割為主,其繩大多采用動物的皮、筋等,切割時加上和以泥漿狀的解玉沙進行開料。而在晚期則采用片狀無齒鋸切割為主,這在部分玉料上可以看到留存的切割痕跡。

齊家玉器的鉆孔有單面和雙面鉆孔之分。較薄的玉器是單面鉆孔,鉆孔一面大一面小,呈喇叭狀,俗稱“馬蹄眼”。在一些大型玉璧好的斜坡面上可以看到單面鉆孔遺留的螺旋紋痕跡。較厚的玉器特別是玉琮則是從兩面對穿鉆孔,玉琮的形體大小高低不一,一般早期矮,晚期高,除少數作圓筒狀外多制成規整的內圓外方形。琮體切割規整,中孔為管鉆對穿而成。早期玉琮鉆孔十分粗糙,在大部分玉琮內部可以看到對鉆時留有的臺節。齊家晚期的璧、琮等禮器制做尤為精細,部分完了后的玉器幾乎不留任何切割、琢磨和拋光的痕跡。而裝飾品上用以佩系穿繩的孔則是象鼻孔。為了使玉器表面或鉆孔平光潤澤,富于美感或佩戴時更舒適,于是產生了進一步加工的程序.齊家人先用較為細膩的工具將玉器上的棱凹磨平,然后用獸皮蘸和以水的極細的解玉沙在玉器表面反復磋磨,使其毛糙之處逐漸平滑且漸漸光潤漂亮起來。

齊家文化距今3500年至4000年左右。

(一)玉器種類

齊家文化玉器可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為生產工具;有斧、錛、鏟、刀、鑿、錘等。

第二類為裝飾品;有璧、璜、環、管及眾多的象生動物雕件等。

第三類為禮儀器;有琮、圭、璋、鉞、戈、多孔刀、組合璧等。

(二)玉質特征

1、多色玉

2、附著物和白化現象

3、白色、黑色或褐色的瑕紋

(三)齊家文化玉禮器一般認為齊家文化玉器主要可分為以下幾大類:禮器、裝飾品、工具。其中對禮器的研究最為豐富。下面簡單介紹幾種代表性的齊家文化玉器。

1、器物造型與紋飾

齊家文化玉器種類繁多,按其功用可分為禮器類、工具類、裝飾品類等幾大類型。禮器類主要有:璧、琮、圭、璋、璜、多璜合璧、多孔刀、戚和鉞等.此類玉器用料考究,多選用玉質滋潤、色澤純美的地方透閃石類或XJ和田玉。工具類主要有:斧、鎊、鏟和鑿等;此類玉器用料較差,多選用本地玉料或含有較重石性的玉料.兵器類主要有:刀、矛、斧和鑠等。裝飾品類主要有:臂飾、管飾、牌飾及人、魚、羊、狗、龜和蠶蛹等動物型雕件。兵器類和裝飾品玉器用料也較好,除用本地質地較均勻細膩的玉外,還有少量XJ和田玉。齊家文化玉器從形制上有明顯的早晚之分。早期玉器器型較單一,多素面無紋,器型不甚規整,器物平面器與壁薄厚不均,部分玉璧外緣帶有不明顯的突棱。晚期玉器器型多樣,無論大小均制作精細,部分器物上出現了陰綫雕琢、淺浮雕、圓雕及嵌綠鬆石等花紋裝飾。常見的是在玉璋或玉刀等器物上的細線平行陰刻紋飾,其陰刻細綫細如發絲,線條極其規整嫻熟。在有些玉器的淺浮雕裝飾上可看到琢磨成平行的直綾或平行的圓弧線。而圓雕的人物和鳥獸型玉器,雕工渾厚質樸,古拙厚重之氣迎面撲來。鑲嵌鬆石的玉器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嵌后打磨,使鬆石與玉面平齊,另一種是嵌后再將鬆石磨光,給人以浮雕的感覺。

齊家文化玉刀

特點:大、薄、長、巧、精美、弧度適當、刻線細直。

大型玉刀的長度約50厘米左右,最長的達到85厘米,厚約0.5厘米。部分玉刀有三、五、七個不等穿孔,一般刀身上有幾個穿孔,通常就稱幾孔刀。

小型玉刀,小巧、秀美、精致,一般長度10~20厘米,玉質上乘。琢磨精細,刀尖部彎曲上翹,刀柄大小適宜,部分裝飾有獸形紋飾,柄身交接處出牙。

齊家文化玉刀還有裝飾綠松石的特點。

齊家文化玉璧:

玉璧是一種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狀圓形玉器。《爾雅·釋器》載:“肉(周圍的邊)倍好(中間的孔)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即根據中央孔徑的大小把這種片狀圓形玉器分為玉璧、玉瑗、玉環三種。不過對好和肉的分配也出現了吳大澂、那志良兩種不同的解釋。但從考古出土的實物看,古人在制作玉器時,對于玉璧的孔徑與器體的比例并沒有嚴格的規定,因此夏鼐先生建議把總稱為璧環類,或簡稱為璧,這一觀點現廣為學術界采用。

齊家文化玉璧直徑小到幾厘米,大到幾十厘米。造型大多為圓形,少量方形四角大弧度拐彎的圖形。器形并不圓正,內孔多用單向管具鉆孔,呈上大下小的喇叭孔,孔壁遺留管璇磨痕,器表也常見片具切割的直線痕跡。一般光素無紋,拋光細膩,質樸莊重。

齊家文化盛行由數個璜形器連接成圓形或橢圓形的聯璧,連接成璧的璜形器數量不等,有璧對切的二聯璧、成形對開的三聯璧、四至五片不對稱的璜連成一圓的,以及六聯璧等。

在介紹齊家玉璧之前,有必要先對玉器加工過程中兩個關鍵的工藝進行說明。

首先是開片,就是將玉料切割成型的工藝。目前一般認為史前玉器切割成型主要分為線切割和片切割兩種。線切割又被稱為砂繩切割,是指在麻繩或皮條上加水和解玉砂在玉料上作左右方向的直線運動達到切割的目的。而片切割工藝則是指是指用石刀(石片、石鋸)或木片、竹片等壓住鋪在玉料上的解玉砂,作來回反復直線運動,帶動解玉砂摩擦玉料從而達到切割的目的。

其次是玉器制作中的鉆孔工藝,主要包括琢擊鉆孔、桯鉆(又稱實心鉆,鉆具實心,鉆頭一般比較尖銳)和管鉆三種。管鉆即利用竹管或其他管狀物加解玉砂對玉器進行鉆孔,又可分為單面管鉆和雙面管鉆。因為在鉆孔過程中,鉆具因為摩擦往往會有所損耗,管璧變薄,因此鉆孔從外到內會逐漸變小。

齊家文化玉璧出土數量較多,除考古發掘所見外,收藏品中也見大量齊家玉璧。齊家玉璧一般器表素面,不見紋飾。從制作工藝來看,玉璧多為片切割成型,在一些玉璧上還可見片切割所見的直線痕跡。切割時也常常因為對切錯位形成高低臺面,切割時也常常產生厚薄不均的現象。鉆孔基本采用單面鉆,在鉆到底部時孔徑變小,會留下敲擊振斷產生的毛茬。

齊家文化玉璜

齊家文化玉璜通常指半璧形的玉,《說文》:璜,半璧也。但事實上史前出土的璜幾乎沒有一件稱得上“半璧”的。這里要說的齊家文化獨特的聯璜璧(也有人稱之為玉圍圈),多用3件或以上等長或不等長的璜形玉片每端鉆一孔或兩孔連綴呈似璧形。有學者認為這是“小玉大作”,即用較小的玉料做成玉璧,也有學者將其解釋為圓圈狀祭壇。

齊家文化玉琮:

玉琮是一種內圓外方的筒形玉器,一般在圓孔兩端有“射”長出方體之外。齊家玉琮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為矮體短射類玉琮,其高度多在7厘米以下,高度小于寬度,兩端出射,射口較低。器表一般以素面為主,不見紋飾;另一類則為高體長射類玉琮,主要特征就是琮體較高,兩端出射也較高。器表多素面,也有飾以平行弦紋的。

由于玉琮高度的原因,鉆孔多為雙面管鉆。和史前最具代表性的良渚玉琮相比,良渚玉琮器表多有神人、獸面紋飾,齊家玉琮表面多素面。但基本形制二者卻多有相似,不少學者也認為齊家玉琮受到了良渚玉琮的影響。基本造型也是外方內圓,體型高矮不一,紋飾大多呈淺浮雕獸面、人面,比較寫實、粗曠,細刻陰線紋飾線條十分簡單。

(四)齊家文化玉器特征

1、品種多樣,玉質上乘。

2、器物造型渾厚碩大,古樸凝重。

3、高超的玉器制作工藝。

(五)齊家文化玉器材質

齊家文化玉器所用材料大多是就地取材或就近取材(這主要受制于當時的經濟條件和交通條件),其中也有少量的和田玉,還有的疑似青海玉。其材質大體包括石、半石半玉、玉,還有綠松石、天河石等(本文只對玉料展開討論)。所用玉料大多質地較好,有青白玉、白玉、黃玉、碧玉、墨玉、糖玉等,還有介于不同顏色之間的雜色玉。

現代考古發掘和礦石開采活動表明,在齊家文化分布的廣袤地域范圍內,存在著豐富的玉石礦藏。其中,在武山、積石山、馬銜山、祁連山等地都發現了玉礦,齊家文化地域范圍也延伸到了青海的昆侖山山脈,而且在齊家文化玉器中也發現了不少疑似青海料的玉器。在齊家文化地域發現的玉石礦藏中,幾千年前被用來制作玉器的數量最多、質量最好的當屬于馬銜山玉料。

位于甘肅定西境內榆中縣與臨洮縣交界的馬銜山,處于齊家文化范圍的中心區域,所出產的玉材堅硬、致密、油脂性強,其中大部分為質地極為細膩均勻的微晶質玉材,其硬度、密度、油脂性和晶體結構都比較接近和田玉,但顏色更加豐富。當然,和田玉質量更好,更為難得。經過地下幾千年的埋藏演化,今天我們對比兩種玉材的玉器可以看出,馬銜山玉材的致密性比和田玉稍弱,但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比和田玉更容易形成美麗的沁色來。

因為馬銜山玉料比較接近和田玉,很多時候很多情況下容易把馬銜山玉料當作和田玉,沒有長期把玩和了解掌握的過程,一般很難區分兩者間的區別。

中國自古就有“西土出美玉”的說法,處于西北地域的齊家文化玉器占據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其所用玉料更接近“真玉”的標準,這是其它古文化玉器所不具備的。其它高古文化玉器,如興隆洼、紅山、大汶口、良渚、龍山、凌家灘、石家河,以及夏家店、陶寺、二里頭等古文化玉器,所用玉材也基本上以本地玉為主,其材質各有特點,但總體上齊家文化玉器的材質更為接近“真玉”----和田玉,其中部分材質就是和田玉。

西北地區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有利于玉器在地下的保存和貯藏。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西北地區干早少雨,干燥的環境對玉器的浸蝕作用較小;

二是西北地區黃土地相對貧瘠,對玉器的腐蝕作用較小;

三是西北地區黃土高原的堿性土壤,在潮濕條件下形成的堿性環境,與其它外部環境一起作用于玉器,有利于玉器形成沁色。這些都是西北地域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別的地域不具備或不完全具備這樣的條件。

當然,說地理環境好,這些都是相對的。其它地理環境也有其自身優勢,如潮濕的環境、土壤成分相對復雜和酸性土壤等條件,同樣可以促使玉器發生其它的次生變化,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特征。

(六)齊家文化玉器沁色美

高古玉,除其中蘊藏的深厚歷史、文化(社會、政治、經濟、宗教、人文等)、文物、藝術價值外,最吸引人的物理特征就是其玉質美和沁色美。

齊家文化玉器中,有一些玉器(主要指馬銜山料生產的玉器)因為其特殊的玉質,在其獨特的埋藏環境、氣候條件等綜合因素作用下,形成了絕美的沁色。

由于內外因的作用,導致玉器內部離子的運動變化,以及外部的金屬離子、有機物、微生物等浸染、侵蝕進入玉器內部導致玉器金屬離子和非金屬離子分布的變化(一種是外部離子侵入玉器內部,一種是由于外部離子侵入導致內部離子分布發生變化),從而使玉器產生不同的沁色。

常見的白色(雞骨白、粉筆白等)、黃色(牙黃色、中黃色等)、褐色、紅色、黑色、棕色等,沁色自然柔美,沁入機里、層次分明、過渡自然、分布合理。沁色是古玉,特別是高古玉最美、最值得玩賞的地方(多種沁色過度)。與后世(主要指“三代”)古玉相比,齊家文化期的古玉因為玉質較好、保存環境干燥、埋藏環境簡單,沁色也相對簡單,沒有“三代”玉那么繁雜多樣,但相比更加沉穩簡潔、厚重樸實、自然大方,更具觀賞價值。

齊家文化玉器中有許多玉器沁色漂亮,這主要得益于:

一是齊家地域出產的本地馬銜山玉料。我推測這種玉料中蘊含的金屬離子,在一定條件下容易發生運動變化。

二是得益于西北的地理環境。這在上面已經提到,特別是堿性環境,有利于沁色的形成。

齊家文化玉器的種類極為豐富。

楊伯達先生曾經把齊家文化玉器的功能,概括為“甘肅齊家文化玉器功能蓋有儀衛(瑞)、佩飾、祭祀(器)以及生產等四大功能”,且“生產……不占有重要地位”。齊家文化玉器主要包括禮器、祭器、兵器、工具、裝飾品等幾大類,其作用和功能主要有:禮器(包括祭祀天地神靈和儀仗、權力象征等)、武器、祭祀(祖先)、殮葬、財富、生產、佩飾、把玩等一系列功用。但這其中有些功能又是相互相通的,如禮器,有時作為儀仗用,有時作為祭祀用,同時又是權力地位的象征,同一件玉器在不同時間不同場合可能存在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其品種主要有:玉璧、玉璜、玉琮、玉璋、玉圭、玉刀、玉戈、玉鉞、玉戚、玉斧、玉錛、玉鑿、玉鏟、玉握、玉梳子、玉管、玉鐲、玉墜、玉珠串飾、玉臂飾等。其中,玉壁還可以分為玉壁(肉大于好)、玉環(好大于肉)、玉瑗(肉好相當),璜可以分為單璜、兩合壁、三合壁、多合壁等,刀可以分為單孔刀、兩孔刀、多孔刀等。不同種類都可以再細分品種,同時存在著不同的器型。很多遺址和古跡有一類玉是老殘改件。玉在古時候非常受尊崇,古人非常愛惜。

在遺留的齊家玉器中,我們可以看到其中有不少玉器,有明顯的火燒痕跡,還有不少有人為致殘的痕跡,這也是古玉中常見的現象。

還有一類玉器,我把它稱之為異型器,就是不同于平常種類的器物,包括材質上的不同和形制上的不同。有的異型器很難再找到類似的東西,在某種程度上甚至是孤品。異型器因為數量稀少,“物以稀為貴”,所以更為珍貴。

說齊家文化玉器數量比較大,主要有以下四點理由:

一是齊家文化地域有天然的玉材優勢,所在地域內存在許多玉礦藏,提供了可靠的物質基礎。受制于當時的經濟社會條件和交通運輸狀況,材料一般都是就近取材或就地取材。

二是齊家文化地域當時居民特別熱愛玉,對玉有一種原始宗教般的崇拜和熱愛。使用范圍也非常廣泛,祭祀、起居、生產、佩飾等都有用玉的習慣,現代考古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如:在喇家遺址的原始居民的房屋中發現了不少在特殊位置供奉的玉器;在祭祀遺址發現了系列的、較普通玉器器型更大的祭祀禮器用玉;在墓葬中發現了隨葬的玉器、佩飾等,沒有玉器隨葬條件的也要找些石質類的替代品來陪葬等。

三是齊家文化經歷時間較長。據張忠培先生的研究,齊家文化約在公元前3千年后半葉至公元前2千年之間。現代考古證明,齊家文化經歷五六百年以上的歷史,幾百年來西北齊家地域可能存在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群落、部落或小方國等,生存過許許多多的齊家先民,留下了許許多多的齊家文化遺存或遺址。齊家文化時期用玉的時間跨度長、用玉的空間范圍廣、用玉的群體和個體多,留下了大量的玉器遺存。

四是齊家文化處于青銅文化發展的初期,為大量制作玉器提供了堅實的生產力條件。現代考古已經證明,齊家人作為我國古代文明中最早掌握青銅冶煉技術、最早制作和利用青銅器的先民,為治玉提供了更先進的生產工具。有了先進的金屬工具,加工玉器的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也就有可能增加玉器生產的數量。

從遺留下來的玉料,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齊家文化玉器開片的切割痕跡是直線,而不是曲線,這有力地說明了,齊家文化時期,治玉可能用的是硬物直鋸(金屬工具或其它),而不是早期原始玉器文化時開片用的線鋸。

由于銅金屬工具硬度還不夠,玉器加工難度比較大,加之其它未知的原因,所以齊家文化玉器主要以素器為主,造型相對也比較簡單,只有極少數有紋飾的玉器,且紋飾都是相對簡單的直線紋、瓦欏紋等。

出現較為完備的禮器系列(大器)齊家文化玉器中出現了很多其它高古玉所沒有的大件器物。《中國出土玉器全集》的《甘肅、青海、寧夏、XJ》卷,介紹的齊家文化玉器中,有直徑達32.1厘米的玉壁、16.7厘米高的玉琮、33.2厘米長的玉鏟、長達65.5厘米的玉刀等等,這些都表明齊家文化玉器中存在不少經典的“大器”。而且現代考古對齊家文化玉器的考古發掘還不充分。

齊家的玉禮器是商周玉禮器的雛形和重要起源之一,其禮器系列除了商周的“六器”之外,還應該包括刀、鉞等。除了壁、琮等新石器時代以來長期延用的傳統重要禮器外,齊家文化時期較早出現并使用了刀、璋、圭、鉞等具有禮器功能的器型較大的玉器,壁進一步演化為璜和多璜聯壁等具有特殊功能的器型。商周玉禮器在此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變化,更規整、更完善。(如璋的牙齒,也從沒有到有、從兩個到多個的變化)

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到文明早期的玉器延續歷史可以看出:壁、琮等長期作為禮器使用,從東北到西北,從東南到中原大地,一些經典器型長期使用,先民們在中華大地上相互交流融合。可以說,玉器史也是中華民族大融合、大發展、大交流的歷史,是中華民族歷史演進的活化石。

齊家文化玉器整體特點大多樸素大方,自然簡潔,加工簡單。

原因:一個是玉材硬度較高,加工難度大。大量的玉器只是經過粗加工,顯得還很草率。我們現在還可以看到有的玉器上有當時人們沒有加工完的痕跡。

二是可能齊家人崇尚簡單樸素之美。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文明社會早期的玉器大多比較簡潔樸素,多是原始人對自然物的抽象理解、神化簡化的結果。

從玉器的發展史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玉本身就是先人們從石頭中發現的“美石”,首先看重的是其特殊材質,有一條從不加工——簡單加工——粗加工——精加工的發展過程。

市場中流通的大部分是仿品或者說是工藝品。主要是齊家文化地域個別地方在仿制,仿品相對來說比較容易辨別,當然沒有長期接觸和真正了解掌握真品的特征,那也是很難辨別的。隨著仿偽技術的不斷進步,加之這些年還有些另有用心的仿制商家在不斷收購齊家文化時期遺留下來的老玉料或殘料,老料新工有更大的“殺傷力”,需要藏家更加謹慎小心。要經常深入市場,準確掌握仿品的發展變化特征,隨著仿品發展不斷提高分辨能力。

要堅持“一點否決制”,采取懷疑和否定的眼光來辨別玉器,而不是采取“一點肯定制”,就是要認真查找物品中不合適的地方,哪怕只有一點能夠確定不合適的地方,就要否定整件器物,而不是感覺到物品中某一點比較相像,就往真品上靠,就認為是真品。“一點否決制”與“疑點否決制”是完全不同的,自己把握不住的疑點,要慎重研究、虛心求教。真正全面的掌握真品的特征,嚴格地從器物的玉料、器型、工藝、包漿等諸多方面來綜合判斷器物的真偽。

還有兩點原因。但這兩點不單是適用于齊家文化玉器,而是適用于所有類型的高古玉器。

一是高古玉相對最容易斷代、辨別真偽。年代越久遠,時間和其它條件在玉器上留下的次生變化越厚重、越深沉,其歷史印跡越明顯,在辨別真偽時相對容易些。

二是高古玉歷史文物價值高,這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當前高古玉的價格,包括其歷史價值、文化價值,都被嚴重貶低,處于價值洼地,有等進一步挖掘。在當時社會歷史條件下,玉器是通神或祭祀的“神器”,不僅是權力地位的象征,也是頂級財富象征,是同時期其它藝術品沒法比擬的。

齊家文化玉器是西北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早期出現的原始玉文化,其歷史年代正處于史前社會進入到國家、文明時代的階段,上承原始玉文化,對西北地域原始玉文化進行了系統總結和集成,下接“三代玉文化”,具有原始玉文化與“三代”玉文化溝通銜接的作用,同時具有溝通西域與中原玉文化的作用,在中國原始玉文化中占據著十分重要而獨特的地位和作用。當然,也有他的客觀局限性,是由當時的社會條件所決定的。齊家文化地處西北偏僻地域,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受制于其自然地理條件。帶工的少(幾乎很少見到),造型相對簡單,加工比較粗率。

齊家文化玉器的加工特點

齊家文化玉器有不同于紅山文化、良渚文化、龍山文化玉器的加工特點,主要表現為:

1、孔眼的鉆制方式

通過大量實物觀察、研判,發現齊家文化玉器的鉆孔方式大多數為從一面向內直鉆,形成了上大下小的喇叭形孔(又稱錐形孔)。無論在玉璜、玉刀、玉鉞、玉璋、玉圭的孔眼上都是如此。許多孔眼內還形成了一圈圈同心園的旋紋和棱線,孔眼穿透處往往發生小塊崩裂。這種鉆孔方式有別于其它玉器兩面鉆孔形成的馬蹄孔,也有別于上下一致的直孔。

2、玉琮的加工特點

齊家文化玉器中有大量玉琮,其精美程度與數量都可良渚文化玉琮媲美。早期齊家文化玉琮以素而居多,中晚期出現了蟬紋、人紋、幾何紋的玉琮。但無論什么時期的作品,也無論玉琮高矮,其中大部分孔都是從兩面鉆進,在會合交接處都形成了一條脊棱臺痕,有的臺痕經精細修磨變平直。

3、片狀齊家文化玉器的加工特點

齊家文化玉器中有許多厚薄不等的片狀玉器,如玉壁、玉璜、玉聯璜、玉刀、玉鉞,它們都是用線切割方式開料,時常在平面上出現一條較直的棱脊線,而且凡是由兩片或多片組成的玉器如玉聯璜,都是由一整塊料開出,隨著原石由表及里分為不同皮色,不同沁色的層次,非常自然也非常亮麗。這在其它文化玉器中是少見的。

4、齊家文化玉器的包漿和沁色特點

雖然齊家文化玉在黃土高原的土壤中保存狀態較好,但畢竟經歷數千年時光的洗禮,其表面入土包漿非常明顯,沁色與原石表皮的沁色和糖色并存,在強光燈下出現多層的紅、黃色沁,斑駁陸離,讓人心曠神怡。玉器的表面無論多么光滑,都有一層由于幾千年土浸、土咬、氧化形成的高低不一的痕跡和起伏不平的微坑。幾乎所有齊家玉器表面都是呈現這種狀態。

齊家文化玉器的辨偽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隨著齊家文化玉器的升溫,偽作玉器也越來越多,最典型的是GS省TS市武山縣和臨夏自治州利用當地玉石資源和俄羅斯玉等偽作齊家玉器,然后在BJ古玩城知名店鋪銷售,對此央視已有曝光。因為齊家文化玉器有許多自身獨特之處,所以只要認真研判是不難辨偽的。

第一步是觀察玉器的入土痕跡。真正的齊家文化玉器都是入過土的,必然留下難以復制的入土痕跡,其表面都存在有幾千年土侵、土咬、土蝕及氧化形成的斑駁狀紋飾,肉眼在陽光下就能觀察到不平的表面,也稱入土包漿,沒有這種包漿的就要打問號了。

第二步觀察玉器各部分的沁色和包漿。齊家文化玉器的沁色齊家文化玉器在沁色方面也有自己的明顯特點,一種是沁色明顯,受沁后的玉器顏色主要呈現黑色、褐色、紅色和黃白色,另一種沁色衹是在玉質表面有一層薄薄的褐黃色。齊家文化玉器的沁色主要有石灰沁、黃土沁、水銀沁和朱砂沁等沁色。且單色沁多,復色沁少。沁色自然,過度柔和漂亮。玉器的沁色固然有玉質方面的原因,但與其埋藏的土質環境條件和喪葬習俗也是密不可分的。劉大同《古玉辯》中說:“玉人土者,性喜燥,不喜濕。土濕則易爛,色亦暗淡無光”。玉器收藏界裹也有“東土不如中土,中土不如西土”之說。而齊家文化玉器地處西北黃土高原,氣候干燥,地下水位低,干燥厚實的黃土很好的保護了齊家玉器,使其雖歷經三、四千年之久,仍給人以皮殼陳舊、包漿飽滿、光澤沉穩、色沁艷麗的美感。這也是大約同時期其他地方玉器所不及的。黃土高原深厚的黃土淹埋,玉器在土層中各種物質的作用下,都會出現各種沁色和包漿。其沁色不是作偽那種浮在表面的化學物質浸泡形成的一片片顏色,而是由表及里,有根有脈、有過渡的自然沁色,一些原石在琢玉成器前其表面就形成了類似雞骨白的氧化沁色,有的厚達一厘米以上,這也是其它玉種沒有的。

第三步觀察其制作工藝,前已敘述,必須符合齊家文化玉器鉆孔、打洞、磨平的工藝特點,贗品雖精心仿造,仔細觀察總是有破綻的。

第四要看其玉質,由于馬銜山玉雖以透閃石為主,但有20%的透輝石、綠簾石、黝簾石,成分雜,制成的齊家文化玉是以湖綠色、黃色、青白色為主,間有大量黑色藻狀物形成的黑色。而和田軟玉成分比較單一,礦物學名為透閃石加陽起石,都是鈣鎂硅酸鹽,其玉器的顏色較之齊家文化玉器也單一得多,內部雜色也少得多。這也是判斷齊家文化玉的要素之一。至于用蛇紋石類的玉石仿造齊家玉,則在潤度、硬度上都低于馬銜山玉種,俄料仿品則在色彩、沁色上能找出與齊家玉的明顯差別。

齊家文化時期,在我國西北已進入銅石并用時代,反映在玉器上有金屬參與加工的痕跡,也出現了鑲有銅皮和銅石共存的玉器,這也是在辨偽中要注意的。

除上述幾種玉器外,多孔玉刀、玉鉞等也是齊家文化的代表性玉器,在此不一一贅述。

齊家文化玉器是西北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早期出現的原始玉文化,其不僅受到了龍山文化、良渚文化等史前玉文化的影響,同時也成為商周玉器的重要起源之一,具有原始玉文化與商周玉文化溝通銜接的作用。同時因為齊家文化地處河西走廊區域,其玉器又具有溝通西域和田玉產地與中原玉文化的作用,在中國原始玉文化中占據著十分重要而獨特的地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东县| 资讯 | 阿拉善左旗| 本溪| 东明县| 海晏县| 岢岚县| 虎林市| 临高县| 开阳县| 大方县| 封丘县| 天门市| 辉县市| 乡宁县| 绥化市| 固安县| 崇文区| 凤山市| 武功县| 绿春县| 洛隆县| 南城县| 海伦市| 定结县| 来安县| 汝城县| 巴林左旗| 德昌县| 南京市| 高陵县| 尉氏县| 塔城市| 祁阳县| 阿拉尔市| 武穴市| 花莲县| 无极县| 通州市| 新化县| 阳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