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估:人工智能與賦能社會
- 王桓
- 472字
- 2021-03-04 18:21:21
1.2.1 什么是人工智能
進入20世紀后,人工智能的胚胎就已經開始孕育。被認為是“人工智能之父”的圖靈,在1936年創立了自動機理論,提出了一個理論計算機模型,奠定了計算機設計基礎,促進了思維機器的研究。1950年圖靈的論文《機器能思考嗎》為即將問世的人工智能提供了科學性和開創性的構思。
在1956年的達特茅斯會議上,麥卡錫、明斯基、香農、紐厄爾、司馬賀等科學家在研討“如何用機器模擬人的智能”時,正式提出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概念。但是當時的與會者對“人工智能”這個詞并沒有取得完全共識。一直到若干年后,大家才逐漸接受“人工智能”的提法。
時至今日,人們已經廣泛接受人工智能,并從其應用中受益。歐盟在2019年4月發布的《人工智能倫理準則》中,將人工智能定義為“顯示智能行為的系統”,它可以分析環境并行使一定的自主權來執行任務。更學術化地說,人工智能是研究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類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學科,其目的是了解智能的本質,并生產出具有類人智能的智能機器。人工智能與思維科學是實踐和理論的關系。人工智能處于思維科學的技術應用層次,是它的一個應用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