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言

唯識學者,昔人以為即法相學,于內學佛教、佛學諸名詞,不如內學為諦。內學者,內證之學也。諸宗最為晚出。宜黃歐陽先生作《瑜伽師地論序》,始別出此學于法相之中。余杭章氏謂其識足以獨步千祀,見所作《內學院緣起》。可謂知言。在昔釋迦崛興天竺,興感夫生死,吾友梁漱溟先生所著《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引《佛本行經》云云,可資參考。而歸趣于菩提。覺義。既豁然澈悟,以其悲愿,化導群倫,遂為內學開山。此學與世間宗教及哲學特異之處,吾他日別為詳論,此姑不述。跡厥聲教,本無殊趣,由佛本愿,欲令眾生皆得證大菩提,故其為教,未有殊趣。聞者機感不齊,斯有大小乘異。如《阿含》等唯被小機,《般若》等唯被大機。小乘之學,發展先于大乘。言其流別,則自大天判為二:一大眾部,二上座部。大天之世約當佛滅后百余年間。大眾部復分為九,上座部析為十一,合二十部。諸部繁衍,約當佛滅后四百年間。參考《異部宗輪論》。其間持論雖紛,而通執法有。有者,有其遍計所執。后龍猛或譯龍樹。菩薩興于南天竺,約當佛滅后六百年頃。造《大智度》等論,宣說法空,空者,空其遍計所執。是為大乘。其弟子提婆菩薩造《百論》等,宏闡旨要,然末流沉空,將資矯正。北天竺有無著菩薩者,當佛滅后九百年間出世。旁治小教,《瑜伽·本地分》詳小乘義。董理大乘。以其對治空見,世遂目其學為有宗,即法相宗,而區龍猛提婆之學為空宗,即法性宗。自是大乘乃分為二。附識一。無著弟世親或譯天親。有部出家,廣造小論。聞《十地經》,悔小悟大,涕泣謝過。無著因造《攝大乘》授之。《攝大乘》者,于法相中獨提一品以談,即唯識學也。世親既為作釋,更造《唯識二十論》《唯識三十頌》。《三十頌》乃世親晚年所作,釋文未竟而卒。十大論師繼起,法海波瀾,至為壯闊。十師者,親勝、火辨、難佗、德慧、安慧、凈月、護法、勝友、勝子、智月是也。親勝、火辨當佛滅后九百年間,蓋與世親同時。余八論師,約當佛滅千一百年后。其間護法、南印度達羅毗茶國王之子。安慧,南印度羅羅國人,護法同時先德。學窮大小,妙解因明。聲德尤振。安慧原本空宗,樹義多偏。安慧于空宗撰述,有《大乘中觀釋論》等。其治唯識,說相見二分為遍計所執,猶著空見。護法吸納眾流,護法之思想于安慧諸師既有取舍,于空宗清辨尤多借鑒。折衷至允。校其名實,則護法宜稱今學,安慧厥號古師。《述記》于安慧往往被以古師之名,可證。逮我玄奘大師西度,研治此學,獨宗護法,護法釋《唯識頌》成,以授玄鑒居士曰:“我滅之后凡有來觀即取金一兩,脫逢神穎當可傳通。”及奘師西度,居士遂以授之。授意弟子窺基錯綜群言,譯成《成唯識論》。基序云:“斯本匯聚,十釋群分,今總詳譯,揉為一部。商榷華梵,征詮輕重,陶甄諸義之差,有葉一師之制。”奘師尚有“真唯識量”、《會宗論》《制惡見論》等,多不傳。基師更輔以《述記》,網羅宏富。自是此學東被,蔚為大觀。奘門諸賢既逝,亦鮮有從事者焉。

附識一:無著制作甚富。其著者有:《瑜伽師地論》《十地經論》《攝大乘論》《辨中邊頌》《集論》《顯揚論》《金剛經論》《莊嚴經論》。《瑜伽論》亦云《大論》,稱為慈氏菩薩說,乃法相、唯識二家之所本也。日人橘惠勝《支那佛教思想史》云:《大論》一書依西藏傳說,則為西元四、五世紀之獅子尊者所作。見原書四三五頁。按此事既無確證,未足征信。唯據所說獅子尊者之時代,雖未決定為第四世紀,亦相差未多,其人必無著弟子師子覺也。無著之世,當佛滅后九百年間,即西元第四世紀。師子覺本傳法相學,窺基《雜集論述記》一“無著集《阿毗達磨經》所有宗要,括《瑜伽師地論》一切法門,而造《集論》,覺師子稟承先訓”云云,即其傳法相之證。藏人遂誤為彼作耳。奘師致疑舊譯,親冒萬險,西走天竺。其學精博謹嚴,必不以偽托之書,歸之無著也。《辨中邊論》本頌,舊本訛為世親說,奘師新譯始正之。見基《記》一第五頁。則奘師嚴于考訂可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兴县| 房产| 北碚区| 浪卡子县| 集贤县| 洪江市| 高州市| 富宁县| 仁布县| 天镇县| 大同市| 广南县| 兴安县| 荥阳市| 安陆市| 惠州市| 余江县| 大足县| 梓潼县| 保亭| 安顺市| 毕节市| 上犹县| 兴仁县| 泗阳县| 黔西县| 阿尔山市| 祁东县| 昌吉市| 海阳市| 岗巴县| 满城县| 克拉玛依市| 伊宁市| 安陆市| 闻喜县| 江都市| 汝阳县| 滕州市| 黑河市| 苍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