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讀就上癮的中國史2
- 溫伯陵
- 4401字
- 2021-03-17 15:38:34
黨錮之禍:所謂民心,只是讀書人的心
01
讀三國不可不知“黨錮之禍”。話說東漢的太監著實厲害,因為東漢的皇帝在繼位時都是少年,基本沒有處理政務的能力,所以太后就承擔起了垂簾聽政的義務。而太后的幫手則是外戚,比如父親、兄弟、子侄之類的,因此他們在皇帝年幼時掌握了朝廷大權。
皇帝長大之后驀然發現:“原來我只是一個傀儡啊,吃肉、喝湯的都是外戚及其親信。”
于是皇帝想奪回大權,可他從來沒有管理過朝政,而朝中大臣都不一定能信得過,只有太監是皇帝的親信。于是,皇帝就和太監們一起剿滅了外戚。
事成之后,皇帝一般會給太監們封侯、加官,鑒于太監不能生育,皇帝還會賞賜他們的家人。曾經是太后和外戚治天下,后來是皇帝和太監治天下。東漢的歷史,就是一部皇帝和太后的爭權史。
不論外戚或是太監,其實都是皇權的延伸,他們都是代表皇權在治國理政。不論哪一方掌權,他們都要和文官、士人組合成鐵三角。比如太后、外戚、士人,或者皇帝、太監、士人。
可兩黨斗了一百多年,士人不愿意了。不管你們怎么爭斗,我們都是被統治階級,老虎不發威,你當我是病貓呢?不行,我們也要翻身做主人。
這是東漢末年士人的潛在心理。沒有人會正大光明地說出來,甚至連目標也有點模糊,但他們的斗爭一旦成功,勢必會形成架空皇權的文官政府。
另一方面,太監也確實不像話。159年,漢桓帝聯合5個太監一起剿滅了外戚梁冀,牽連致死的公卿大臣有數十人,導致朝堂為之一空。事后5個太監都被封侯,從此以后,漢朝又變成了太監們的天下。
他們的兄弟、侄子紛紛出任太守、縣令等高官,朝中也有很多大臣追隨,他們還在民間培養了一群劊子手。
歷代皇帝都會把太監放出來,讓他們和士人爭權奪利,然后自己穩坐高位,做一些制衡、調停的事。但是太監黨通常又缺乏基本的素質,在各地做官的太監家屬、親信基本不做好事,他們以斂財為己任,在當地暴虐無常。
比如中常侍侯覽。短短幾年,他就搜刮了幾千萬錢,名下還有萬畝良田,300多套房,莊園式別墅16座。這只是其中一個太監,宮中掌權的太監又有多少?他們的親戚、朋友、同鄉、劊子手又有多少?
皇帝的打手一不小心就成了國家的敵人,士人再也看不下去了,他們有治國理政的需求,也有為國除惡的理想,一場士人和太監的戰爭即將打響。而皇帝往往是站在太監那邊的。
02
首先出場的是李膺。讓梨的孔融幼時曾路過李膺家門口,想進去串門,可李膺不認識孔融,于是孔融就對門衛說:“我和李府君是親戚。”他的理由很簡單,孔子曾經拜老子為師,而孔融是孔子的后代,李膺是老子的后代,所以孔融和李膺是親戚。
對于這門親戚,李膺也捏著鼻子認了。不過有一個客人就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反手就懟:“您小時候肯定很聰明吧。”
漢桓帝年間,李膺的名氣很大,如果有人能讓他評價一句“不錯喲”,那么此人就會身價倍增,各種錄取通知和聘書馬上就會飛來,當時的人們稱之為“登龍門”。
曹操的謀士荀彧有8個叔叔,并稱為“荀氏八龍,慈明無雙”,其中的慈明就是荀爽,人送外號神君,荀爽曾為李膺駕車,為此忍不住吹噓了很多年。由此可見,李膺絕對是一個當之無愧的大師。
165年,李膺出任司隸校尉,有治理地方和緝捕盜賊的權力。太監張讓的弟弟是野王令,他聽說李膺來了,馬上棄官跑到洛陽,躲在哥哥張讓家中。
李膺到任之前就聽說野王令是太監黨,經常橫征暴斂,殘害人民。他帶領捕快沖到張讓家里,搜出野王令之后并把他送進了監獄,沒過多久就給殺掉了。
李膺不是第一個向太監黨開戰的人。幾個月來,士人像豌豆射手一樣,接連不斷地把炮彈射向太監黨。
中常侍侯覽的哥哥是益州刺史,太尉楊秉彈劾他不尊法紀,應該回洛陽受審,結果侯覽的哥哥在半路自殺了,留下300多車財物。
大太監單超的弟弟是山陽太守,犯罪后被押送監獄,不久就被廷尉馮琨拷打致死。中常侍蘇康、管霸貪污受賄多年,積累無數財富和家業,大司農劉佑發布一道命令,把這些不義之財全部沒收。
當時的東漢,向太監宣戰是一種政治正確。李膺的做法只是大潮流中的小水珠,可他的影響力太大了,殺掉張讓弟弟之后,無疑讓天下士人群情激奮。3萬太學生甚至喊出“天下楷模李元禮”的口號。這3萬太學生是什么人?能在漢朝入讀太學,不是地方豪強的孩子,就是門閥貴族的子弟,再不濟也是出身于各地的書香門第,從某種程度上講,太學生可以代表其家族的傾向。李膺和郭泰、賈彪、陳蕃等士人能得到太學生的支持,如果發展壯大,這股力量足以撼動天下。
漢桓帝再也坐不住了,而士人的炮彈依然不停地射向太監黨。宛城的劊子手富商全家200口被殺,大太監徐璜的侄子被殺,小太監趙津被殺,而執行者就是后來玩美人計的王允。
在士人眼中,自己是為國除賊。可在漢桓帝眼中,這是對皇權的挑戰。于是漢桓帝頒布圣旨,要求海內同胞逮捕黨人,大家一起拱衛皇帝,保衛大漢江山。
“黨人”的稱號是太監贈送的,說士人“養太學生,結交地方名士,同氣連枝誹謗朝廷”,所以是結黨。
李膺被抓后,牽連者有200多人。這些人不是聞名天下的學者,就是德才兼備的官員,他們都是獨立的個體,但連在一起就是撼動天下的大網。
黨人可能沒有想要建立士族天下,但他們此時的勇氣和熱血真的很棒。而漢桓帝不可能放棄太監,他明知太監們作惡多端,但依然要重用太監,不然皇權就會成為空中樓閣。
167年,第一次黨錮之禍終于結案。李膺很有斗爭經驗,他在獄中牽連出很多太監子弟,太監們非常恐懼,于是黨人被釋放回鄉,但卻被禁錮終生。一輩子不能做官,只能老老實實在家里待著。
第一次正式交鋒算是平手,可下一次交手,就要殺得人頭滾滾。
03
漢桓帝的后宮有5000多名宮女,可一個孩子也沒生出來。他比較寵幸的是平民女子田圣,并且想立田圣為皇后,可大臣不允許:“皇后寶座是很珍貴的,田圣根本不配,不如立竇妙為皇后。”
漢桓帝沒辦法,雖然他一點也不喜歡竇妙,但又不能無視大臣的意見,于是最終封了竇妙為皇后,然后又把竇妙的父親竇武封為城門校尉,而自己依然寵幸田圣。
竇氏是東漢的頂級豪門,自從光武帝中興以來,竇氏就是開國功臣,此后又一直往宮里送女孩,幾百年來出過很多后妃、大臣、將軍。如今輪到竇妙和竇武上場了,和竇妙一樣,竇武也是邊緣人物。在李膺和太監作斗爭時,他只是一名普通的郎中。直到女兒做了皇后,他才進入升官的快車道。
竇武先后做過特進、城門校尉、槐里侯……167年,漢桓帝去世后,竇武一躍成為大將軍,和女兒竇太后一起執掌朝政。既然做了外戚,就有權力需求,那么掌握大權的太監自然就成了竇武的眼中釘,他想把太監占據的資源奪走,然后組建自己的勢力。如此一來,竇武就和士人有了共同的目標。他們打算一舉鏟除太監,瓜分太監黨的資源,有的要名,有的要利,有的要理想,總之,各取所需。而竇武想要拉攏的盟友叫陳蕃。
04
此時的陳蕃已經80歲了,他被太監罵作老不死的。他也榮登語文課本,《滕王閣序》中的“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說的就是他。
李膺被捕入獄時陳蕃是太尉,那時他因為反對漢桓帝逮捕黨人而被免職。168年,竇太后又讓陳蕃出任太傅,讓他和大將軍竇武、司徒胡廣一起錄尚書事。這個三人小組可以全權處理漢朝的政務。他們迎奉12歲的劉宏為皇帝,也就是后來的漢靈帝。他們又給黨人平反,把李膺等人全部接回了朝廷。
局勢又回到兩年前的對峙狀態,可利益和需求是沒有變的,竇武和陳蕃都想打敗太監,到時君子臨朝,大漢的太平盛世就來了。
說干就干,竇武和竇太后說:“太監都不是好東西,咱們趕緊把他們殺了吧,利國、利家、利己,大吉。”竇太后說:“不行,太監掌權是漢家制度,不能廢。”竇武又說:“閨女,聽爹的,殺了吧。”竇太后說:“不殺。”
如此三番五次,老爸始終不能說服女兒,不僅事情沒辦成,反倒讓太監們都知道了竇武要殺人。看到竇太后指望不上,竇武和陳蕃面面相覷,只好自己動手了。
他們把司隸校尉、河南尹、洛陽令全部換成了自己人,以此來保證后方的穩固。然后他們開始大肆抓人。陳蕃說:“抓到人就趕緊殺,莫非還留著過年啊?”竇武說:“不急。”
他們不急,可把太監急壞了。那天竇武回家過周末,他留下的一封奏折被太監偷走,太監看完就破口大罵:“放縱不法的人自然該殺,可我們有什么罪,竟要被滅族?哼,今天就先讓你滅族吧。”
要說太監真的能辦事。當天晚上17個太監就歃血為盟,發誓要殺竇武。看看人家的行動力,竇武真的是優柔寡斷。
曹節請漢靈帝坐鎮中樞,身邊帶著玉璽和印信,以保證行動的合法性。黃門令王甫劫持竇太后,并且關閉宮門,以增加政變的可控性,然后再派人去竇武家抓人。
這些事只用了一頓飯的工夫,接下來的事情就更簡單了。陳蕃發現事情不對頭,于是帶著80多名文職干部闖入承明門,想和太監們一決高下。秀才遇上兵,哪里能打得過?當即就被抓進監獄,第二天就被殺掉了。
竇武的侄子是步兵營校尉,他也跑到步兵營,打算利用軍隊和太監對抗。可畢竟沒有合法性。王甫帶著虎賁、羽林等千余人來到步兵營門,又矯詔讓少府周靖、將軍張奐帶兵討伐竇武,并且還制定了口號:“竇武謀反,先投降有賞。”不一會工夫竇武的軍隊就跑光了,第二天他的腦袋被掛在洛陽城頭,竇氏的親信、賓客等全部被滅族。
真的結束了嗎?真的結束了。士人用盡全力想要鏟除太監,前后謀劃了好幾年,卻在一頓飯的工夫就被太監打得七零八落。
后來有幾百黨人被殺,家族成員被遷徙到邊疆地區,學生、朋友、親戚一律不允許做官,李膺等人也被下獄拷打致死,這就是第二次黨錮之禍。
太監用血腥的屠刀打敗士人,皇權也得到穩固,可這是漢朝最后的輝煌。士人的理想得不到施展,地位得不到尊重,黨錮之禍以后又失去上升通道,漢朝的頂尖精英被一網打盡。士人曾經熾熱的紅心逐漸變得冰涼。
東漢士人的風骨極盛,到漢靈帝時代卻急劇轉折,原因就在于黨錮之禍。
05
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有些受黨錮之禍牽連的人早已加入黃巾軍,當年的屠戮已經讓他們失去對漢朝的忠誠。為了挽回士人的心,漢靈帝下令解除黨錮。當年的幸存者被召回來做官,但是只要皇權依然需要太監,他們就不會和皇帝一條心。可鏟除太監之后呢?士人一定會期盼圣主臨朝,大家一起建設大漢江山。而這樣的權力格局和西晉又有什么分別?不都是士人和皇帝共天下嘛。
話說回來,如果陳蕃和竇武成功了,又能堅持多久呢?他們道德高尚,忠貞為國,那么二十年后的繼任者呢?權力是否會讓屠龍的勇士變成惡龍?這一點沒人知道。他們只是留下一個失敗的背影和為國除賊的偉大理想,勇士們失敗了,也就把所有的美好定格在了那一刻。
汝南袁氏的舉動很有意思。袁氏已經三世三公了,但是沒有參與黨人事件。后來有一個受寵的中常侍袁赦想和袁氏結盟,袁氏同意了。
袁氏主外,作為太監的外援,袁赦主內,負責傳遞消息……這些是我猜的,應該八九不離十。什么叫樹大根深,什么叫門生故吏?這就是。
黨錮之禍后,南陽何颙改名換姓流亡各地,后來他投入青年才俊袁紹門下,在22年后他們攻入皇宮,把太監殺得一干二凈。多年的仇恨終于報了。皇權成為孤零零的空中樓閣,東漢也完蛋了,漢獻帝變成了一塊招牌,被董卓和曹操死死地捏在手里。
這是一個無奈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