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附:《讀〈鶯鶯傳〉》

《太平廣記》卷四八八“雜傳記”類載有元稹《鶯鶯傳》,即世稱為《會真記》者也。《會真記》之名由于傳中張生所賦及元稹所續之會真詩。其實“會真”一名詞,亦當時習用之語。今《道藏·夜字號》有唐元和十年進士洪州施肩吾(字希圣)《西山群仙會真記》五卷,李竦所編(又有《會真集》五卷,超然子王志昌撰)。姚鼐以為書中引海蟾子劉操,而操乃遼燕山人,故其書當是金元間道流依托為之者(見所撰《四庫書目提要》)。鄙意則謂其書本非肩吾自編,其中雜有后人訛托之處,固不足怪,但其書實無甚可觀,因亦不欲多論。茲所欲言者,僅為“會真”之名究是何義一端而已。莊子稱關尹老聃為博大真人(《道德經·天下》篇語),后來因有“真誥”“真經”諸名。故“真”字即與“仙”字同義,而“會真”即遇仙或游仙之謂也。又六朝人已侈談仙女杜蘭香、萼綠華之世緣,流傳至于唐代,仙(女性)之一名,遂多用作妖艷婦人,或風流放誕之女道士之代稱,亦竟有以之目娼妓者。其例證不遑悉舉,即就《全唐詩》卷一八所收施肩吾詩言之,如《及第后夜訪月仙子》云:

自喜尋幽夜,新當及第年。還將天上桂,來訪月中仙。

及《贈仙子》云:

欲令雪貌帶紅芳,更取金瓶瀉玉漿。鳳管鶴聲來未足,懶眠秋月憶蕭郎。

即是一例。而唐代進士貢舉與娼妓之密切關系,觀孫棨《北里志》及韓偓《香奩集》之類,又可證知(致堯自序中“大盜入關”之語,實指黃巢破長安而言,非謂朱全忠也。震鈞所編之年譜殊誤,寅恪別有辨證,茲不贅論)。然則仙(女性)字在唐人美文學中之含義及“會真”二字之界說,既得確定,于是《鶯鶯傳》中之鶯鶯,究為當時社會中何等人物,及微之所以敢作此文自敘之主旨,與夫后人所持解釋之妄謬,皆可因以一一考實辨明矣。

趙德麟《侯鯖錄》卷五載王性之《辨傳奇鶯鶯事》略云:

清源莊季裕為仆言,友人楊阜公嘗得微之所作姨母鄭氏墓志云,其既喪夫,遭軍亂,微之為保護其家備至。則所謂傳奇者,蓋微之自敘,特假他姓以自避耳。仆退而考微之《長慶集》,不見所謂鄭氏志文。豈仆家所收未完,或別有他本爾。又微之作陸氏姊志云,予外祖父授睦州刺史鄭濟。白樂天作微之母鄭夫人志,亦言鄭濟女。而唐崔氏譜,永寧尉鵬亦娶鄭濟女。則鶯鶯者,乃崔鵬之女,于微之為中表。正《傳奇》所謂鄭氏為異派之從母者也。可驗決為微之無疑。然必更以張生者,豈元與張受命姓氏本同所自出耶(原注云:張姓出黃帝之后,元姓亦然。后為拓跋氏,后魏有國,改號元氏)?

寅恪按:《鶯鶯傳》為微之自敘之作,其所謂張生即微之之化名,此固無可疑。然微之之所以更為張姓,則殊不易解。《新唐書》卷一二五《張說傳》云:

(武)后嘗問,諸儒言氏族皆本炎黃之裔,則上古乃無百姓乎?

武后之語頗為幽默。夫后世氏族之托始于黃帝者亦多矣。元氏之易為張氏,若僅以同出黃帝之故,則可改之姓甚眾,不知微之何以必有取于張氏也,故王性之說之不可通,無俟詳辨。鄙意微之文中男女主人之姓氏,皆仍用前人著述之舊貫。此為會真之事,故襲取微之以前最流行之“會真”類小說,即張文成《游仙窟》中男女主人之舊稱。如后來劇曲中王魁梅香,小說張千李萬之比。此本古今文學中之常例也。夫《游仙窟》之作者張文成,自謂奉使河源,于積石山窟得遇崔十娘等。其故事之演成,實取材于博望侯舊事,故文成不可改易其真姓。且《游仙窟》之書,乃直述本身事實之作。如:

下官答曰,前被賓貢,已入甲科。后屬搜揚,又蒙高第。奉敕授關內道小縣尉(寅恪按:即指寧州襄樂尉而言)。

等語,即是其例。但崔十娘等則非真姓,而其所以假托為崔者,蓋由崔氏為北朝隋唐之第一高門。故崔娘之稱,實與其他文學作品所謂蕭娘者相同,不過一屬江左高門,一是山東甲族。南北之地域雖殊,其為社會上貴婦人之泛稱,則無少異也。又楊巨源詠元微之“會真事”詩(《全唐詩》第十二函《楊巨源〈崔娘詩〉》,當即從《鶯鶯傳》錄出)云:

清潤潘郎玉不如,中庭蕙草雪消初。風流才子多春思,腸斷蕭娘一紙書。

楊詩之所謂蕭娘,即指元傳之崔女,兩者俱是使用典故也。儻泥執元傳之崔姓,而穿鑿搜尋一崔姓之婦人以實之,則與拘持楊詩之蕭姓,以為真是蘭陵之貴女者,豈非同一可笑之事耶(鶯鶯雖非真名,然其真名為復字,則可斷言。鄙意唐代女子頗有以“九九”為名者。如《才調集》卷五及《全唐詩》第一五函《元稹》卷二七詩中有“代九九”一題,即是其例。“九九”二字之古音與鶯鳥鳴聲相近,又為復字,故微之取之,以暗指其情人,自是可能之事。惜未得確證,姑妄言之,附識于此,以博通人之一笑也)。

又觀于微之自敘此段姻緣之別一詩,即《才調集》卷五《夢游春》云:

昔歲夢游春,夢游何所遇。夢入深洞中,果遂平生趣。清泠淺漫流,畫舫蘭篙渡。過盡萬株桃,盤旋竹林路。

及白樂天和此詩(《白氏長慶集》卷一四)云:

昔君夢游春,夢游仙山曲。恍若有所遇,似愜平生欲。因尋昌蒲水,漸入桃花谷。

則似與張文成所寫《游仙窟》之窟及其《桃李澗》之桃亦有冥會之處。蓋微之襲用文成舊本,以作傳文,固樂天之所諗知者也,然則世人搜求崔氏家譜以求合,偽造《鄭氏墓志》以證妄,不僅癡人說夢為可憐,抑且好事欺人為可惡矣。

夫鶯鶯雖不姓崔,或者真如傳文所言乃鄭氏之所出,而微之異派從母之女耶?據《白氏長慶集》卷二五《唐河南元府君夫人滎陽鄭氏(則微之之母)墓志銘》略云:

夫人父諱濟,睦州刺史,夫人睦州次女也。其出范陽盧氏。天下有五甲姓,滎陽鄭氏居其一。鄭之勛德官爵有國史在,鄭之源流婚媾有家牒在。

夫諛墓之文縱有溢美,而微之母氏出于士族,自應可信。然微之《夢游春》詩敘其與鶯鶯一段姻緣有:

我到看花時,但作懷仙句(此指《才調集》卷五《全唐詩》第十五函《元稹》卷二七《雜憶五首》詩言)。浮生轉經歷,道性尤堅固。近作夢仙詩(寅恪按,此指《才調集》卷五《全唐詩》第一五函《元稹》卷二七《夢昔時》詩言。所謂仙者,其定義必如上文所言乃妖冶之婦人,非高門之莊女可知也),亦知勞肺腑。一夢何足云,良時事婚娶。

之語,白樂天和此詩其序亦云:

重為足下陳夢游之中所以甚感者,敘婚仕之際所以至感者。

其詩復略云:

心驚睡易覺,夢斷魂難續。鸞歌不重聞,鳳兆從茲卜。韋門女清貴,裴氏甥賢淑。

又《韓昌黎集》卷二四《監察御史元君妻京兆韋氏夫人(即微之元配)墓志銘》略云:

仆射娶裴氏皋女,皋父宰相耀卿。夫人于仆射為季女,愛之,選婿得今御史河南元稹。

銘曰:

詩歌碩人,爰敘宗親。女子之事,有以榮身。夫人之先,累公累卿。有赫外祖,相我唐明。

據元白之詩意,俱以一夢取譬于鶯鶯之姻緣,而視為不足道。復觀昌黎之志文,盛夸韋氏姻族之顯赫,益可見韋叢與鶯鶯之差別,在社會地位門第高下而已。然則鶯鶯所出必非高門,實無可疑也。唐世娼妓往往謬托高門,如《太平廣記》卷四八七“雜傳記”類蔣防所撰《霍小玉傳》略云:

大歷中隴西李生名益,以進士擢第。其明年拔萃,俟試于天官。夏六月至長安,每自矜風調,思得佳偶,博求名妓,久而未諧。長安有媒鮑十一娘至曰,有一仙人(寅恪按,此即唐代社會之所謂仙人也)謫在下界。生問其名居,鮑具說曰,故霍王小女,字小玉,王甚愛之。母曰凈持,即王之寵婢也。王之初薨,諸弟兄以其出自賤庶,不甚收錄。因分與資財,遣居于外,易姓為鄭氏。

及范攄《云溪友議·上》“舞娥異”條(參《唐語林》卷四“豪爽”類)略云:

李八座翱潭州席上有舞柘枝者,匪疾而顏色憂悴。詰其事,乃故蘇臺韋中丞愛姬所生之女也(原注:夏卿之胤,正卿之侄。寅恪按:微之妻父韋夏卿事跡可參《呂和叔文集》卷六《韋公神道碑》,而兩唐書《韋夏卿本傳》俱不甚詳也。考韋夏卿卒于元和元年,李翱之為湖南觀察使在大和七八年,相去二十八九年,即使此人真為夏卿之遺腹女,其年當近三十矣。豈唐代亦多如是之老大舞女耶?可發一笑)。亞相曰,吾與韋族其姻舊矣,遂于賓榻中選士而嫁之也。

皆是其例。蓋當日之人姑妄言之,亦姑妄聽之。并非鄭重視之,以為實有其事也。

若鶯鶯果出高門甲族,則微之無事更婚韋氏。唯其非名家之女,舍之而別娶,乃可見諒于時人。蓋唐代社會承南北朝之舊俗,通以二事評量人品之高下。此二事,一曰婚。二曰宦。凡婚而不娶名家女,與仕而不由清望官,俱為社會所不齒。此類例證甚眾,且為治史者所習知,故茲不具論。但明乎此,則微之所以作《鶯鶯傳》,直敘其自身始亂終棄之事跡,絕不為之少慚,或略諱者,即職是故也。其友人楊巨源、李紳、白居易亦知之,而不以為非者,舍棄寒女,而別婚高門,當日社會所公認之正當行為也。否則微之為極熱中巧宦之人,值其初具羽毛,欲以直聲升朝之際,豈肯作此貽人口實之文,廣為流播,以自阻其進取之路哉?

復次,此傳之文詞亦有可略言者,即唐代貞元、元和時小說之創造,實與古文運動有密切關系是也。其關于韓退之者,已別有論證,茲不重及。其實當時致力古文,而思有所變革者,并不限于昌黎一派。元白二公,亦當日主張復古之健者。不過宗尚稍不同,影響亦因之有別,后來遂湮沒不顯耳。

《舊唐書》卷一六六《元稹白居易合傳論》略云:

史臣曰,國初開文館,高宗禮茂才。虞許擅價于前,蘇李馳聲于后。或位升臺鼎,學際天人,潤色之文,咸布編集。然而向古者,傷于太僻。徇華者,或至不經。齷齪者,局于宮商。放縱者,流于鄭衛。若品調律度,揚榷古今,賢不肖皆賞其文,未如元白之盛也。昔建安才子,始定霸于曹劉。永明辭宗,先讓功于沈謝。元和主盟,微之、樂天而已。臣觀元之制策,白之奏議,極文章之壸奧,盡治亂之根荄。

贊曰,文章新體,建安永明。沈謝既往,元白挺生。

寅恪按:《舊唐書》之議論,乃代表通常意見。觀于韓愈,雖受裴度之知賞,而退之之文轉不能滿晉公之意(見《唐文粹》卷八四裴度《寄李翱書》)。及《舊唐書》卷一六〇《韓愈傳》,于其為文,頗有貶詞者,其故可推知矣。是以在當時一般人心目中,元和一代文章正宗,應推元、白,而非韓、柳。與歐、宋重修《唐書》時,其評價迥不相同也。

又《元氏長慶集》卷四〇《制誥·序》云:

元和十五年,余始以祠部郎中知制誥,初約束不暇及。后累月輒以古道干丞相,丞相信然之。又明年召入禁林,專掌內命。上好文,一日從容議及此。上曰,通事舍人不知書,便其宜,宣贊之外無不可。自是司言之臣,皆得追用古道,不從中覆。然而余所宣行者,文不能自足其意,率皆淺近,無以變例,追而序之,蓋所以表明天子之復古,而張后來者之趣向耳。

《全唐詩》第一六函《白居易》卷二三(汪立名本《白香山詩后集》卷六)微之整集舊詩及文筆為百軸,以七言長句酬樂天,樂天次韻酬之。余思未盡,加為六韻詩。云:

制從長慶詞高古。

自注云:

微之長慶初知制誥,文格高古。始變俗體,繼者效之也。

恪按:今《白氏長慶集》中書制誥有“舊體”“新體”之分別。其所謂“新體”,即微之所主張,而樂天所從同之復古改良公式文字新體也。

《唐摭言》卷五“切磋”條略云:

韓文公著《毛穎傳》,好博塞之戲。張水部以書勸之曰,比見執事多尚駁雜無實之說,使人陳之于前以為歡。此有累于令德。

《毛穎傳》者,昌黎摹擬《史記》之文,蓋以古文試作小說,而未能甚成功者也。微之《鶯鶯傳》,則似摹擬《左傳》,亦以古文試作小說,而真能成功者也。蓋《鶯鶯傳》乃自敘之文,有真情實事。《毛穎傳》則純為游戲之筆,其感人之程度本應有別。夫小說宜詳,韓作過簡。《毛穎傳》之不及《鶯鶯傳》,此亦為一主因。觀《韓昌黎集》中尚別有一篇以古文作小說而成功之絕妙文字,即《石鼎聯句詩序》(《韓昌黎集》卷二一)。

朱子《韓文考異》卷六論此篇云:

今按方本簡嚴,諸本重復。然簡嚴者,似于事理有所未盡,而重復者,乃能見其曲折之詳。

《白氏長慶集》卷二《和答詩十首·序》云:

頃者在科試間常與足下(微之)同筆硯。每下筆時,輒相顧語,患其意太切,而理太周。故理太周則辭繁,意太切則言激。然與足下為文,所長在于此,所病亦在于此。足下來序果有詞犯文繁之說。今仆所和者,猶前病也。待與足下相見日,各引所作,稍刪其繁而晦其義焉。

據此,微之之文繁,則作小說正用其所長,宜其優出退之之上也。

唐代古文運動巨子,雖以古文試作小說,而能成功,然公式文字,六朝以降,本以駢體為正宗。西魏北周之時,曾一度復古,旋即廢除。在昌黎平生著作中,《平淮西碑文》(《韓昌黎集》卷三〇)乃一篇極意寫成之古文體公式文字,誠可稱勇敢之改革,然此文終遭廢棄。夫段墨卿之改作(《唐文粹》卷五九),其文學價值較原作如何及韓文所以磨易之故,乃屬于別種問題,茲不必論。唯就改革當時公式文字一端言,則昌黎失敗,而微之成功,可無疑也。至于北宋繼昌黎古文運動之歐陽永叔為翰林學士,亦不能變公式文之駢體。司馬君實竟以不能為四六文,辭知內制之命。然則朝廷公式文體之變革,其難若是。微之于此,信乎卓爾不群矣。

復次,《鶯鶯傳》中張生忍情之說一節,今人視之既最為可厭,亦不能解其真意所在。夫微之善于為文者也,何為著此一段迂矯議論耶?考趙彥衛《云麓漫鈔》卷八云:

唐之舉人先借當世顯人,以姓名達之主司,然后以所業投獻,逾數日又投,謂之溫卷。如《幽怪錄傳奇》等皆是也。蓋此等文備眾體,可以見史才,詩筆,議論。

據此,小說之文宜備眾體。《鶯鶯傳》中忍情之說,即所謂議論。會真等詩,即所謂詩筆。敘述離合悲歡,即所謂史才。皆當日小說文中,不得不備具者也。

至于傳中所載諸事跡經王性之考證者外,其他若普救寺,寅恪取道宣《續高僧傳》卷二九《興福篇·唐蒲州普救寺釋道積傳》,又渾瑊及杜確事,取《舊唐書》卷一三《德宗紀》“貞元十五年十二月庚午及丁酉”諸條參校之,信為實錄。然則此傳亦是貞元朝之良史料,不僅為唐代小說之杰作已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苗栗市| 阳江市| 苗栗县| 墨江| 鄯善县| 杭锦后旗| 梓潼县| 武威市| 奎屯市| 房产| 金乡县| 泰州市| 章丘市| 柳河县| 绵竹市| 郁南县| 通山县| 彭泽县| 化隆| 溆浦县| 财经| 襄垣县| 芒康县| 南平市| 宜州市| 修文县| 汶川县| 佛教| 道孚县| 汕尾市| 绥宁县| 信宜市| 商河县| 两当县| 平江县| 建平县| 册亨县| 翼城县| 大荔县| 西昌市| 奉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