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井忍作品集(四季便當+四季便當II)
- (日)吉井忍
- 1047字
- 2021-02-09 16:26:41
前言
便當伴你行
“便當”一詞源于中國,日文漢字寫作“弁當”[bento]。料理研究者奧村彪生在《日本的便當》一書中寫道:含便利之意的“便當”在日本室町時代傳入日本,到了安土桃山時代
已明確指“存放食物的便攜式多層方木盒”。
如今,便當已經遍布日本。大家來日本旅行,首先會見到車站小賣部的“鐵路便當”。烹調方式以烤、煮或涼拌為主,使用調料最多的是醬油和味噌。這些調料含有的氨基酸,讓食材冷卻后也能保持美味。尤其是多用干香菇和蔬菜的日式煮物,冷卻后更入味。由于使用了當地土產和優質稻米,并用傳統方式烹飪,再搭配上本地風格的餐盒包裝,別具風味。
日本年輕媽媽們最喜歡的是卡通便當。小飯團上用海苔、奶酪等“畫出”眼睛鼻子,再用雞蛋、肉末和五彩的蔬果來構成方寸之間的小世界。早上的母親們真辛苦啊。卡通便當的出發點只是為了讓孩子中午在幼兒園多吃一點,但這一技術被主婦們鉆研得越來越深,加上現在的便當工具和食材都變得非常豐富,所以誕生了聞名世界的日式卡通便當。
最樸實的,也是本書著重介紹的,是普通的家庭便當。春天全家人去看櫻花,便當盒里一定會裝滿母親的拿手菜。平時給兒子的“通學便當”要多多考慮營養均衡,但學校遠足或運動會時可以放松一下,多加點孩子們喜歡的菜肴。給上班的先生準備的“通勤便當”得少油少鹽,還得美味、分量足。在每個人的時間安排、工作節奏、家計、口味都不同的環境下做出的每個便當,體現出不同的個性和生活,甚至人生。
如今在北京,我每天早上會做兩份便當,一個給先生,一個給自己。到了中午聽著自己喜歡的歌,倒茶,打開便當盒,就仿佛回到了學生時代。看到我的“早弁”[hayaben]而批評我的班主任,午休時拼桌一起打開便當盒的同學們……雖然和同學們都失去了聯系,但能想象得出他們一定和我一樣,在為別人或自己做著便當。
過去覺得在北京做日式便當不太方便,但經過多次試驗,我慢慢開始用當地普通食材做出便當。本書介紹的便當特點如下:
1. 用本地購買的材料,大部分食材可以在普通超市和菜場買到。
2. 一人份便當的成本控制在十元以下。
3. 不需要高明的刀工和烹調技藝,廚藝一年級即可實踐。
帶便當不僅僅是為了營養、省錢、推動環保,制作便當的那份溫馨回憶會一直陪伴你,不管過了多久,不管你身在何處。
本書按季節共介紹了四十個便當和關于它的回憶,同時以日本家庭主婦的角度來介紹日式家常料理的制作法。可以把本書當個隨筆集看,也可以從菜譜步驟知道日本媳婦在北京是如何下功夫做出一些日本菜的。
希望便當能讓大家的生活更加多彩,也希望通過本書能夠與更多的中國朋友交流。
吉井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