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望診

1.望神

神是臟腑氣血精津是否充足、和調的外在表現。望神主要辨得神與失神。若精神振作,動作靈活,表情活潑,反應靈敏,兩目有神,明潤靈動,是為得神,表現正氣尚充,氣血調和,即便有病也較輕。若精神萎靡不振,反應遲鈍,動作遲緩或不由自主,表情淡漠,目睛呆滯不活,是為失神,是疾病甚至病重的表現。

對于嬰幼兒來說,只要有精神,即使暫時病重,一般愈后都好。反之如精神不振,倦怠少動,沒有生氣,即使癥狀不重,也要多加注意,留心觀察。

※深度解析:《黃帝內經》上說“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所以有神無神對于病人來說至關重要。

2.望色

望色主要望面部氣色。中國人的常色為色微黃,透紅潤,顯光澤。常用五色主病的望診方法。

(1)面色青,多見于寒證、驚風、痛證、血瘀證。驚風常見眉間、鼻梁淡青,唇周、爪甲青紫。色青常伴啼哭不寧,為腹中寒凝的痛證。血瘀證色青見口唇青紫、呼吸急促,乃心陽不振,血脈瘀阻,常提示心肺系統疾病。

(2)面色赤,多為熱證,又有表熱、里熱和虛熱、實熱之分。外感熱證,表熱常見面紅目赤,惡寒發熱;并伴有咽痛、脈浮等表現。里熱常見面赤,呼吸氣粗有力,高熱煩渴;虛熱常見潮熱,午后顴紅,虛煩不得眠。傷風、積熱、傷寒、胸部脹痛等多現赤色。

※深度解析:病重者見面紅如妝或兩顴艷紅,而肢體厥冷,冷汗淋漓,多為虛陽上越的戴陽證,是陽氣欲絕的危重癥候。新生兒應面色白里透紅。

(3)面色黃多為虛證、濕證,可見于疳積、黃疸、蟲證等。面色萎黃,是脾氣虛弱;伴形體消瘦者,常見于疳證。面黃浮腫,是脾虛濕滯;面黃無華,常有腹痛,或睡時咬牙者見于蟲積;有因過食胡蘿卜、南瓜、西紅柿等食物或阿的平等藥物而面黃者,當另作判斷。黃疸屬濕證,黃而鮮明如橘色是濕熱,黃而晦暗如煙熏是寒濕。

(4)面色白,是氣血不榮,不能上呈于面,絡脈空虛所致,多為虛證、寒證、吐瀉。陣陣面白,啼哭不寧,常為中寒腹痛;突然蒼白,四肢發涼,出冷汗,多是陽氣暴脫;面白無華,唇色淡白,爪甲蒼白,多為營血虧虛,常見于小兒貧血;面色白且浮腫,或伴四肢水腫,多屬陽虛水泛。面色白者,常見于泄瀉、嘔吐重癥。

(5)面色黑,主寒證、水飲證、血瘀證。小兒面色青黑,四肢手足厥冷,是陰寒內盛;面色灰黑暗滯,常伴有形體瘦弱,發育不良,多是腎氣虛衰;面唇黧黑,多是心陽久衰;陽氣不能推動血液所致瘀血內停,血脈瘀滯,常伴唇指紫黑。面黑淺淡虛浮,常是腎陽虧虛,水飲內停。

3.望形態

望形態,指望形體和望姿態。人體內的五臟分屬五行,外部形骸配合五臟(肺合皮毛、脾合肉、心合脈、肝合筋、腎合骨)。內外是相聯系的,即所謂“有諸內,必形諸外”。望形體動態就是了解疾病的現象與本質的關系。通過觀察患兒的形體和姿態變化,可以初步推斷病癥的性質。

從小兒形體的壯弱,可以測知五臟氣血的盛衰,分析疾病的發生、發展及預后。凡小兒身高正常,胖瘦適中,皮膚柔潤,肌肉壯實,筋骨強健,身材勻稱,毛發發黑有光澤,是先天稟賦充足、發育良好、健康的外形表現。若形體瘦小,肌肉瘠薄,筋骨不堅,毛發稀疏、色黃,是發育營養不良的表現,常因先天不足或后天養護失宜所致。例如,四肢枯細,肚腹膨大,形體羸瘦,額頭青筋顯現,多為疳證、脾虛夾積。指甲變脆,色蒼白,為營血虧虛等。

※深度解析:病人形體強壯,肌肉堅實,則少患疾病,如患病也比較輕淺、易愈;反之如形體衰弱、肌肉瘦削、皮膚枯槁之人,得病的幾率要高得多,且恢復較慢,病情較重。

姿態指動靜姿態。動靜姿態反映人體臟腑陰陽總體的平衡協調狀態。多動少靜為陽盛陰虛,多靜少動為陰盛陽虛。而異常的動作姿態或被動體位,常能反應內臟疾病。例如,嗜臥少坐,懶動無力,是陽氣虛弱,或陰寒內積;咳嗽喘促氣短,動則喘甚,是肺脾氣虛或腎不納氣;小兒喜伏臥,睡臥不安,常為乳食內積而致腹痛。

4.望鼻

鼻為肺竅,古稱明堂,在望診中亦相當重要。觀察鼻的顏色,鼻頭色青主腹中痛;色黃是內有濕熱;色白多為虛寒;色赤是脾肺二經有熱;色微黑多為水飲證;鼻孔干燥色黑多為陽熱毒盛等。觀察鼻的分泌物,鼻塞流清涕,為外感風寒之邪,脈應浮;鼻流黃涕,為風熱外感;長期鼻流濁涕,氣味腥臭,為肺經郁熱;鼻翼煽動,氣急喘促,為肺氣閉郁,氣道不通。

5.望目

目是五臟精氣集萃之處,如見病兒目睛(眼球)黑白分明,目珠運動靈活,并且很精神,是為肝腎精氣充沛,精血可以上呈于目的表現,雖病易治。若目睛渾濁不清,暗淡無光,不愿睜眼,精神昏迷,視物模糊,是元氣虛憊,病情嚴重;若目睛發現赤紅色,就是熱證;目睛目眶現青色,就是肝臟實熱和驚風;目現微黃多是脾胃衰弱,消化不良,深黃就是黃疸;若二目下陷,睡時不能閉合,并有白睛外露,則是身體衰弱已極(如急性腹瀉、嘔吐、慢驚、發高熱等);目直視而睛不轉(無視覺)多是腦炎。

6.望囟門

在嬰兒囟門未合時,囟門是和顱骨相平,檢查時應注意囟門大小,是否凹陷以及隆起。若有風熱驚風則囟門高起;氣血虧損、腹瀉嚴重時則囟門下陷;健康的嬰兒在一周歲前囟門就能閉合,小兒囟門逾期不閉,是腎氣不充;若是先天不足或生后營養不良及缺乏維生素等,囟門有兩三周歲以上還不閉合的(都市內不大見陽光的嬰兒較多見)。這種嬰兒一般發育得很慢,甚至不長壽或者形成佝僂病。

7.望指紋

指紋是虎口至食指橈側的淺表靜脈。嬰幼兒皮膚薄嫩,絡脈易于顯露,3歲以下小兒常以看指紋作為望診內容之一。它與五色和面部相同,主病亦然,但不如面部明顯。幼兒咳嗽、肺炎、腹瀉、嘔吐、失水、失血等則指紋下沉不明顯;唯有熱證驚風等,指紋才能明顯出現。指紋分三關,自虎口向指端,第一節為風關,第二節為氣關,第三節為命關。

※深度解析:看指紋時,要將小兒抱于自然光線充足處,術者用左手食指、拇指握住小兒食指末端,用右手拇指在小兒食指橈側從命關向風關輕輕按推幾次,使指紋顯露。

※深度解析:三關是指紋長短而言,紋在風關,示病邪初入,病情輕淺;紋達氣關,示病邪進一步入里加重,邪氣甚;紋進命關,甚至達指尖,稱透關射甲,則可能提示病情危重。但需注意到,望指紋是一種輔助診法,適合于3歲以內兒童。當望指紋的結果與癥狀、舌脈不符時,可“舍紋從癥”。

正常小兒的指紋為淡紫隱隱而不顯于風關之上。小兒指紋望診綱要,可以歸納為“浮沉分表里,紅紫辨寒熱,淡滯定虛實,三關測輕重”。浮指指紋浮現,顯露于外,主病邪在表;沉指指紋深而不易顯露,主病邪在里。需特別注意的是,紋色鮮紅,多為外感風寒,而不是熱證;色淡紅不露,多為內有虛寒;紋色紫紅,多為邪熱郁滯;紋色青紫,多為瘀熱內結;紋色深紫,或紫黑,提示熱邪深重,多為瘀滯絡閉,病情深重。指紋色淡,推之流暢,而不壅滯,主氣血虧虛;指紋色紫,推之滯澀不暢,主實邪內滯,如食積、痰濕、邪熱郁結等。

8.察二便

新生兒生后3~4天內,大便呈黏稠糊狀,墨綠色,無臭氣,日行2~3次,稱為胎糞,是為正常的生理現象。正常小兒的大便應色黃,偶帶綠色,干濕適中,而稍有酸臭氣。

大便變稀,每日排便次數及數量增加,是為泄瀉。大便稀薄如水,色黃夾黏液,氣味臭穢,異常為大腸濕熱下迫;大便質稀色清,夾泡沫,臭氣輕,腹痛重,為風寒泄瀉;大便稀薄色淡,夾白色凝塊或不消化食物,氣味酸腐臭穢,為內傷乳食、不消化導致的泄瀉;大便質稀溏,夾未消化物,色淡不臭,食后易瀉,且患兒舌胖嫩邊、有齒痕為脾虛食滯不化。

小便白清澈量多為寒;小便色黃量少為熱,但夏季小兒飲水過少也會導致小便色黃量少。尿色紅或呈褐色多為尿血,可由多種病癥引起;鮮紅者多為血熱妄行,淡紅者多為氣虛不能攝血。

9.察舌

正常小兒的舌象表現為舌體靈活,伸縮活動自如,舌質淡紅而潤,舌苔薄白。

(1)舌體:小兒舌常伸出口外,久不回縮,或緩緩收回,稱為吐舌;舌伸出唇外,來回拌動,旋即回縮,稱為弄舌。吐舌常因心經有熱,弄舌可為驚風先兆,或大病之后,心氣不足,二者又皆可見于先天稟賦異常、智能低下者。舌體胖嫩,邊齒痕者為脾虛;舌體不能伸出唇外,轉動不靈,說話不清,稱為連舌,常因舌韌帶過短。

(2)舌質:正常舌色淡紅。舌質淡白為氣血虛虧;舌質絳紅有芒刺為熱入營血;舌紅質干為熱盛傷陰;舌質紫暗為氣滯血瘀。舌起粗大紅刺,狀如楊梅,稱楊梅舌,常見于丹痧。

(3)舌苔:舌苔由胃氣所生。新生兒多見薄白苔。舌苔白膩為寒濕內滯或食積內停;舌苔黃膩為濕熱內蘊或乳食內停,積而化熱。剝苔多為熱性病傷陰津虧所致。舌苔花剝,經久不愈,狀如地圖,稱為“地圖舌”,多為胃陰不足所致。若舌苔厚膩垢濁不化,伴腹脹便秘者,稱“霉醬苔”,為宿食內停,中焦氣機阻滯,脾胃不能正常運化。

※深度解析:小兒常有因服藥、進食而染苔者,如吃橄欖、烏梅等可使舌苔染黑,吃牛乳、豆漿可使舌苔染白,吃橘子水、蛋黃可使舌苔染黃等,染苔的色澤較鮮,且浮淺,擦之易去,不可誤認為病苔。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丰台区| 外汇| 化隆| 浠水县| 张家界市| 蒙自县| 麻阳| 罗山县| 达日县| 微博| 东宁县| 谢通门县| 股票| 桦川县| 梨树县| 夏邑县| 霍城县| 呼伦贝尔市| 宜丰县| 正阳县| 金堂县| 广宗县| 满洲里市| 望都县| 石棉县| 玉山县| 依安县| 玉田县| 芒康县| 皋兰县| 咸阳市| 建始县| 海林市| 葫芦岛市| 赤水市| 永丰县| 德江县| 濮阳县| 峨山| 嘉禾县| 玛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