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唐虞夏商之政教

堯舜之政制及其教化

帝王傳授的統緒,雖然從黃帝以來,就有可考。然而顓頊(zhuān xū)、帝嚳(kù)兩代,都無甚事跡可見。古代政教,傳于后世,較為詳備的,就要從唐虞說起了。

唐虞時代的政教,可考見的,有好幾件事。《書經》上載:堯命羲和四子,分居四方,推步天象,作成歷法,以教道農民。可見其時,對于農業,已很注重。其時的官職:有司空,是管平水土的。有后稷(jì),是教民稼穡(sè)的。有司徒,是教化人民的。管刑罰的喚作士。又有管制造的共工,管山澤的虞。其對于諸侯,則天子五年一巡守;其間四年,四方諸侯,分班來朝。而其影響于后世的人心最深的,尤莫如禪讓一事。

堯舜之禪讓

據儒家的傳說:堯在位七十年,因年老,想讓位給當時管理四方諸侯的官,稱為四岳的,四岳謙讓不敢當。有許多人告訴堯說:舜的德行很好。堯乃舉舜,使之攝政。堯死后,三年之喪既畢,舜讓位于堯的兒子。而當時諸侯,朝覲(jìn)、訟獄的,都不歸堯的兒子而歸舜。舜才即天子位。當舜攝政后,即舉禹,使之治水。即位之后,也把天子之位傳給他,一如堯傳位于舜的故事。此制儒家謂之“傳賢”,亦謂之“官天下”。

舜之武功

堯、舜時代,中國的武功,似乎也頗盛的。古書上屢說舜征三苗的事。三苗是姜姓之國,在洞庭、鄱陽兩湖之間,就是古代蚩尤之后。舜是南巡守,死于蒼梧的。又有的說死于鳴條。蒼梧,該在今湖南、廣西交界之處;鳴條則在今安徽省內。[1]可見當時的兵力,已達到江淮流域了。

禹之治水

禹的治水,詳見《書經》里《禹貢》一篇,這一篇:(一)是否禹時書?(二)所述的是否禹時事?后人對它,頗有疑義。然而禹之治水,總是確有其事的。據古書上說:當時水患的情形,是“五谷不登,禽獸逼人”。百姓沒有住處,都“上丘陵,赴樹木”。禹的治水,是先察看山川形勢,然后用疏浚(jùn)的法子,道小水使入大水,大水使入于海。[2]當時佐禹治水的,是益、稷兩人,益把山澤之地,放火焚燒,禽獸都逃匿了。后稷又教民稼穡。于是人民皆得飽食暖衣,做司徒的契,就好施以教化了。

帝位之世襲

禹即帝位之后,也是照堯舜的例子,傳位于益的。禹的兒子啟賢,所以禹死之后,諸侯都不歸益而歸啟。啟就即天子之位。于是“傳賢”變為“傳子”,“官天下”變為“家天下”。

啟即位之后,傳子太康。為有窮國君喚作羿(yì)的所篡(cuàn)。[3]后來羿又為其臣寒浞(zhuó)所殺。時太康傳弟仲康,至仲康之子相,亦為寒浞所滅。帝相的皇后,逃歸母家,[4]生子少康。長大后,居然能滅掉寒浞,把夏朝恢復過來。堯、舜、禹三代,都是建國在晉陽的,就是現在的山西省城。少康復國之后,似乎居于河南。所以到桀(jié)滅亡之時,夏朝的都城,又在今河南登封縣境的陽城了。[5]

夏之政教

夏代的政教,也有可考見的。儒家說“夏尚忠”。墨子是背周道,用夏政的。[6]而他卻主張兼愛。這兼愛兩字,似乎就是尚忠的注腳。又《墨子》有《天志》《明鬼》等篇,主張天神和人鬼,都是有人格、有意志,能賞罰人的。可見夏代社會,迷信頗深。墨子又主張節用、節葬,而且還要非樂(yuè)。又可見夏朝當大水之后,生活程度尚低,而其時的風氣,也很儉樸。

◎大禹陵

湯之革命

夏代共傳十七主,約四百余年。其末代的君主喚作桀。因無道,為商湯所滅。

商朝的始祖名契,就是堯時做司徒的封于商,就是現在陜西的商縣。從契到湯,中間屢經遷徙。其地不盡可考。湯才回到契的舊居。他所征伐的國,葛、韋、顧、昆吾等,都在今河南、山東境內。[7]桀被放于南巢,則在今安徽巢縣。可見當時的兵爭,規模已頗大了。

商之政教

湯滅桀之后,定都于今河南的偃師。[8]后世屢經遷徙,亦都在黃河兩岸。[9]當公元一八九八、一八九九年間,河南安陽縣北的小屯,曾因掘地,發現龜甲、獸骨。有的刻有文字。據歷史上的記載,此地名為殷墟,[10]就此等甲骨文字,研究商代史跡的,頗不乏人。但以前的出品中,雜有偽物。[11]所以其研究的結果,現在還不敢盡信。據古書所記載:則商代的王位,不傳于子而傳于弟。又商代的相權,似乎頗重。前王死后,嗣(sì)王在三年之中,不管政事,百官都聽命于冢宰。湯死之后,其嫡孫太甲在位,不明。宰相伊尹,能放之于桐三年,太甲悔過了,才把他迎接回來,似乎即由于此。此外古書說到政俗,總說是殷質而周文。可見商朝的風氣,比較周朝,要樸實些。

商代共傳三十一主,約六百余年。其末代的君主喚作紂,亦因無道,為周武王所滅。

◎漢墓畫像石《周公輔佐成王圖》

周武王之革命

周朝的始祖名棄,就是堯時的后稷。封于邰(tái)。后來公劉遷于邠(bīn),大王遷于岐,都在今陜西境內。[12]大王時,周朝漸漸強大起來了。大王傳幼子季歷,至孫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文王的兒子武王,大會諸侯于孟津,[13]把紂滅掉。但仍以紂地封其子武庚,而派自己三個兄弟去監著他,謂之三監。武王死后,兒子成王年幼,武王的兄弟周公攝政。武庚和三監,都造起反來。周公東征,把他們打平。其時淮夷、徐戎,[14]亦并起為亂。周公的兒子魯公伯禽,又把他打破。周公于是營造洛邑,就是現在的洛陽,以為東都。周朝在東方的勢力,就更形鞏固了。

[1]舜死于蒼梧,葬于九嶷,見《史記·五帝本紀》,而《禮記·檀弓》,說:“舜葬于蒼梧之野”。則蒼梧、九嶷,該極相近。九嶷山,在今湖南寧遠縣。舜死于鳴條,見《孟子·離婁下篇》。湯是把桀打敗于鳴條,然后放之于南巢的,則鳴條該和南巢相近。

[2]江、淮、河、濟四條水,謂之“四瀆”,就是獨流入海的意思。

[3]有窮國,據《水經注》,在今山東德縣。

[4]國名有仍,在今山東濟寧縣。少康后來逃到虞國,虞君封之于綸(lún)。虞國,在今河南虞城縣。

[5]晉陽是古代的唐國,見《漢書·地理志》。周成王的兄弟,就是后來晉國的祖宗,名虞,封于此。以其為唐國之地,所以稱為唐叔虞。而《左氏》定公四年,卻說“唐叔封于夏虛”,可見禹亦建都晉陽了。夏朝建都陽城,見于一種古書,名為《世本》的。

[6]見《淮南子·要略訓》。

[7]葛,在今河南寧陵縣。韋,在今河南滑縣。顧,在今山東范縣。昆吾,在今河南許昌縣。

[8]見《漢書·地理志》。商朝自此亦稱為殷。

[9]仲丁遷于敖,在今河南滎(xíng)澤縣。河亶(dǎn)甲居相,在今河南內黃縣。祖乙遷于邢,在今河北邢臺縣。盤庚遷于亳(bó)殷,即偃師。武乙去亳,居河北,似即下文所謂殷墟,紂居朝歌,在今河南淇縣。

[10]見《史記·殷本紀》。

[11]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報告》。

[12]邰,今陜西武功縣。邠,今陜西邠縣。岐,今陜西岐山縣。

[13]在今河南孟縣南。

[14]淮夷,是淮水流域的夷人。徐國,在今安徽泗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东省| 上栗县| 秦皇岛市| 澳门| 禹城市| 区。| 湖南省| 津南区| 响水县| 思茅市| 榆中县| 桦甸市| 商丘市| 台山市| 罗城| 额济纳旗| 吉林省| 高青县| 克山县| 鲜城| 苏尼特左旗| 蒲江县| 遵义县| 陆川县| 永泰县| 彰武县| 镇远县| 湘阴县| 阳泉市| 马龙县| 启东市| 栾城县| 宾阳县| 大名县| 榆中县| 南靖县| 吉木乃县| 胶州市| 台州市| 大化| 仁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