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給青少年的中國歷史
- 呂思勉
- 2608字
- 2021-02-24 14:33:38
第二章
中國民族之建國
然則這種游牧部落是誰呢?我以為黃帝就是其中的一個。
要說到黃帝,就得追溯到中國民族的由來。為什么呢?因為中國民族的建國,是到黃帝時代,而其規模確立的。
漢民族之由來
中國民族,是融合許多民族而成的,而以漢民族為之主。
漢民族是從哪里來的呢?從前的說法很多,有的說:是從亞洲的西部或中部來的。有的說:是從印度、后印度或南洋群島來的。有的說:是從北美洲來的。總之沒有確據。依現在發掘所得:則中自河南澠池縣的仰韶村,東至遼寧錦西縣的沙鍋屯,西至甘肅、青海一帶,其所得的器物,都無甚外來的確據。而所得的人骨,卻和現代的華北人一致,[1]然則中國民族,即使系從他處遷來,其年代亦必很遠。其文化,實可說是在本地方發生的。何況周口店地方,又曾發現一種猿人,其年代,當在數十萬年以上。學者據此推論,中國北部,或者還是人種起源的地方呢![2]極遠的史跡,是不能靠記載,并不能靠傳說,而要借助于掘地考古的。中國現在,此項工作遠做得不多,一時難得確實的結論。我們現在,只知道漢民族的由來很早;其居于此土,業已很為久遠就夠了。

◎周口店北京人頭蓋骨
中國本部原有之各異族
漢民族以外,住居于中國地方的民族還很多。我們現在,且舉其重要的如下:
(一)獯粥(xūn yù)。亦稱獫狁(xiǎn yǔn),就是后來的匈奴。[3]與漢族雜居于黃河流域。
(二)氐羌(dī qiāng)。羌族在今陜、甘、四川三省之間。其在今嘉陵江流域的一支,亦稱為“氐人”。[4]
(三)黎族。就是現代的苗族。[5]在長江中游流域。
(四)越族。亦可以寫作“粵”。[6]這一族,有斷發文身的風俗,和別一族極易辨別。[7]其居住的區域,是沿海各省。
(五)濮(pú)族。這一族,便是現在的猓玀(luǒ luó),在當時,所據之地,遠較今日為北,至少要到現在的湖北地方。[8]
各民族的由來
這許多民族,究竟起源何處?怎樣到中國來的?現在也還不大明白。觀其分布的形勢:則獯粥一族,似系根據陰山山脈,向南蔓延的。氐、羌、黎、濮諸族,則根據西南山地,向東北發展。越族是分布在亞洲大陸的沿岸和南洋群島的。現在的情形,還是如此。當時的漢族,只是黃河流域的一個民族罷了。
我們試看伏羲、神農、黃帝的都邑,便可知道漢族分布的形勢。
伏羲氏,都陳。現在河南的淮陽縣。
神農氏,都陳,遷曲阜。現在山東的曲阜縣。
黃帝遷徙往來無常處,而邑于涿鹿之河。涿鹿是山名。有人說在今察哈爾的涿鹿縣,怕說得太遠了,還以在今河北涿縣的說法為是。
黃帝之武功
“遷徙往來無常處”,這七個字,說明黃帝是在游牧時代。而河北涿縣一帶,正是地勢平坦,適宜于游牧部落居住的。游牧部落,性質最適于戰斗;而地勢平坦,亦利于英主的駕馭指揮。黃帝所以能有卓絕的武功,似乎正由于此。

◎漢畫像磚中的黃帝
《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弗能征。有一個喚作蚩尤的,尤其暴虐。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擒而殺之。”又說:“炎帝要侵凌諸侯,諸侯都歸向黃帝。黃帝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三戰然后得其志。”神農、炎帝,向來都說是一個人。既說他世衰,又說他要侵凌諸侯,未免自相矛盾。而據古書所說,蚩尤、炎帝,都是姜姓;阪泉、涿鹿,也有說就是一地的。[9]所以有人疑心:蚩尤、炎帝,就是一個人;阪泉、涿鹿之戰,也就是一件事。這話是否,固然很難斷定,然而當時的戰,是姬、姜兩姓部落的爭戰,則似乎是確實的。
漢民族的建國
經過這一戰,黃帝的武功,就可以照耀諸部落,懾服諸部落了。所以《史記》說:“諸侯都推尊他做天子,以代神農氏。”古代的天子,對于諸侯,固然沒有多大的權力。然而是眾諸侯所認為共主則是無可疑的。從黃帝以后,所謂五帝,其統系就連接不斷。可見眾所認為共主的天子,未曾中斷過。如此,許多部落之間,就有了一個聯結,和一盤散沙、各不相干的,大不相同了。所以我說:中國民族的建國,是到黃帝時代,而其規模確立的。

征服異族展布之次第
建國的規模既定,就可進而征服諸異族了。試看《史記》上這四句話,便知道黃帝的展布。
東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
西至空桐,登雞頭。
南至于江,登熊、湘。
北逐獯粥,合符釜山。[10]
這種地理,有人或者疑心它說得太遠些,不近事實。然而一個游牧部落,東征西討,所至極遠,也未嘗不可能。后來的成吉思汗,就是一個證據。然則當黃帝時,中國的版圖,已經很式廓的了。
黃帝之創作
黃帝不但武功卓絕,而其文治亦很有可觀。我們試看《易經·系辭傳》上所說,黃帝、堯、舜時代的創作。
(一)用絲、麻所織的布、帛,制作衣裳。
(二)做舟楫。
(三)利用牛馬。
(四)重門擊柝(tuò),以為防御。
(五)做杵臼(chǔ jiù)。
(六)做弓矢。
(七)做宮室。
(八)做棺槨(guǒ)。
(九)用書契,以代結繩。
這許多事情,自然不是毫無憑借,于數十年之間,憑空想出來的。須知天下本沒有憑空想出來的事。所謂創作,意義也并不是如此。或者因襲前人,而加以改良;或自異方傳來,而能夠接受;又或前此不甚興盛的事情,此時能充分利用;都可以謂之創作。黃帝時代,這許多事情,能夠各盡其用,這總是事實。然則黃帝時代,又是個出草昧而入文明的時代了。
[1]此等發掘,都系近年來的事。仰韶村的發掘,在民國九年(一九二〇)。沙鍋屯在十年。甘肅貴德、道河、寧定、鎮番等縣,和青海沿岸,在十二(一九二三)、十三年(一九二四)。各處人骨,和現代華北人一致,系清華學校教授步賴生氏研究的結果。
[2]周口店,地屬河北房山縣。猿人遺跡,系民國十五年(一九二六)所發現。
[3]獫狁(xiǎn yǔn)、匈奴和獯粥,系一語的異譯,見《史記·匈奴列傳》注。
[4]就是春秋時代的巴人。
[5]古時三苗之國,在洞庭、鄱陽兩湖之間,見《戰國策·魏策》《史記·吳起列傳》。其人民系九黎,見《禮記·緇衣篇》疏引《書經·甫刑篇》鄭《注》。(《書經》鄭《注》已亡,所以只得據他書所征引的轉引。)
[6]古代越、粵即系一語。現在稱浙江的紹興地方為越,廣東、廣西為粵,其初,都是因這一族而得名的。
[7]如古代,現今蘇州地方的吳,紹興地方的越,都有此俗。據《漢書·地理志》,現今的福建、廣東,亦有此俗。
[8]到春秋時代,還是如此。
[9]見《史記·五帝本紀》注。
[10]據《史記》注:丸山,在今山東臨朐(qú)縣。岱宗就是泰山,在今山東泰安縣。空桐、雞頭兩山,都在今甘肅平涼縣。熊山,據《史記·封禪書》,是齊桓公伐楚至召陵時所登,該距召陵不遠。召陵,在現在河南的郾(yǎn)城縣。湘山,在今湖南岳陽縣西南洞庭湖中。釜山大概在涿鹿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