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給青少年的中國歷史
- 呂思勉
- 2800字
- 2021-02-24 14:33:42
第八章
春秋戰國之學術思想
春秋、戰國,是中國學術思想開始發達的時代。這時代的學術分為許多派,互相辯論,各有特色,在中國的學術史上,實在是很有價值的。[1]我們現在,要研究這時代的學術思想,自然得先研究這時代學術思想發達的原因。
學術思想發達之原因
春秋、戰國時代學術思想發達的原因,在哪里呢?我以為左列兩端,是其很重要的。
(一)封建政體破壞了,貴族變為平民,向來官僚的學術,變為私家的學術。
(二)社會變動劇烈,人民也困苦了,國家也危險了,仁人君子目擊心傷,都想設法挽救,于是不得不研究學術。
學術之分派
學術是歸納若干事物所得到的原理、原則。前漢末年,劉向、劉歆父子二人,替漢朝的王室整理書籍、編纂目錄,因而推論古代學術的源流派別,著成一部書目,名為《七略》。[2]《七略》這部書,現在已沒有了,可是《漢書·藝文志》,大概是根據它的。這是中國最古的書目,也是中國人最早統論學術源流派別之作。據他所推論,春秋、戰國時的學術,其根源都出于一種“官守”。這話雖無證據,卻也有相當理由。因為古代學術,為貴族所專有;而做一種官,就有一種經驗。其初不過粗引其端,后來世變日亟(jí),根據舊有的學識,以觀察世間的事物,因舊有的見解不同,所注重觀察的方面,也自然不同。注重觀察的方面不同,其所成就,自更因之而異了。這是春秋、戰國時代,學術所以發生派別的原因。
然則當時的學術派別,是怎樣的呢?一一列舉,未免太煩。我們現在且舉出幾家重要的來說說。
其(一)是儒家。儒家是出于司徒之官的。司徒是主教化的,所以儒家在政治上也重德化而輕刑罰,而尤注重于人倫及道德。
其(二)是道家。道家是主張放任主義的。所以他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民自化。他覺得后世的社會,人與人間的關系,沖突得太厲害了,遠不如上古時代渾渾噩噩的好,所以慨想到“小國寡民”之世。他又以為一切事總是循環的。恃強的人,終必吃虧。所以他在應付的手段上,主張“知白守黑,知雄守雌”。
其(三)是墨家。古代社會,離共產之世未遠,人民的貧富,本來相差不甚厲害。享用的多少,也當合全社會而統籌。譬(pì)如到荒年,就大家的吃用都要減省,雖天子亦是如此。[3]到春秋、戰國時代,就大不然了。貴族的奢侈愈甚,則其對于人民的剝削也愈甚。還要爭城爭地,打個不已。人民就無所措手足了。墨子是“背周道用夏政”的,所取法的,是較古的治法,所以主張“節用”和“非攻”。
其(四)是法家。當競爭劇烈之世,必須用整齊嚴肅的法度,以訓練其人民。而在戰國以前,特權階級是貴族。貴族各顧其私,其利益,就上不與國合,下不與民同,更須有一種法子去駕馭他。法家就是應于這兩種需要而發生的。他訓練人民的法子,謂之“法”,督察貴族的手段謂之“術”。[4]
以上四家,是和社會政治,關系最大的。此外:研究哲學、論理學的,則有名家。根據天文、歷法,以推求宇宙的原理的,則有陰陽家。講求用兵的法子的有兵家。講求外交的策略的有縱橫家。講求種植之法的有農家。講求醫學的,有醫經、經方等家。[5]總而言之,從古相傳的學術思想,到這時代分途并進,各自發揚其光輝。所以這個時代,可以說是我國學術思想,很有光彩的時代。
春秋戰國時學術之影響
春秋、戰國時代的學術對于社會,有怎樣的影響呢?這個又可分三方面說。
(一)政治上。儒家的崇尚德化,道家的清靜無為,法家的整齊嚴肅,對于后世的政治,都有很大的影響。就是墨家的非攻、節用,也不能說沒有影響的。歷代開創之初,國用常取節儉主義。就守成的賢君,也是如此。中國歷代都不喜歡侵略他國,用兵總是自守時多,有時攻擊他國,亦是怕他養成氣力,將為大患之故,還是攻勢的守御。間有以一兩個人的野心而從事于侵略的,總要大受輿論的非難。這都可以說是受墨子的影響。
(二)哲學上。我們最古的哲學思想,是對于宇宙萬物為一種玄學的說明的。陰陽、五行等說,很可以代表這時代的思想。這種思想,到后來,不甚受人家的重視。只有少數的數術家,根據著此等說法,以研究哲理罷了。中國人的哲學思想,是切于人事的。其最為深入于國民心坎的,則為儒家的“易”和“中庸”兩種思想、道家的尊重自然的思想。中國人所以最不固執,最容易改革,凡事不走極端,不主張強為,可說都是深受古代學術思想的影響的。
(三)社會上。春秋戰國的學術,對于社會影響最深的,可以說是孔子的人倫日用之教。人人都覺得人與人之間,應當互相幫助,互相親愛;而日用尋常之間,亦必事事求其合理。做好人正不必好高騖遠,就目前的境地,人人可以做得的,都是受此種思想的影響。次之則道家的委心任運、與世無爭,似乎對于社會的心理影響也很大。
以上不過舉其最大的,其余較小的影響,自然是列舉之而不能盡。總而言之:一種學術思想,既經盛行一時,到后來雖若成為過去,其實早已深入人人心中,成為構成他人格的一部分了。這是歷代的學術思想,都是如此的。春秋、戰國的學術思想,其年代較早,其影響于國民的性格和社會上的事實,自然更深,所以這時代的學術思想,實在是中國文化很重要的一個淵源。
[1]近來的人,都說春秋戰國是我國學術思想最為發達的時代,后世都比不上它,這話也未必然。春秋戰國時代的學術,固然有各專一門,各極高深的長處,也有偏執己見,不了解他人的立場的毛病。譬如墨子的主張節儉,自因為當時貴族奢侈,人民窮困之故。社會窮困之時,應得節儉,是從古以來如此的,看下文便可知道。莊子卻說他的道理太苦了,人不能堪,然則坐視著凍餓的人凍餓,你還是奢侈你的,捫心自問,能堪不能堪呢?荀子又說有好政治,窮是不足為患的。墨子何嘗說窮是最后的憂患?天然的憂患?不過在當時困窮的情形之下,節儉就是最好的政治罷了。這不過舉其一端,其余這一類的地方還很多。總而言之:當時學術的能夠分爭角立,互相辯論,固然有其好處,然亦因其在初興之時,彼此的立場未能互相了解之故。到后世,沒有這種激烈的辯爭了,固然由于思想的停滯,然亦因其在社會上通行得久了,各種學問的所長所短,大家都已了然,所以用不著什么激烈的辯論。我們試看:《史記》的末一篇《自序》載他父親司馬談論陰陽、名、法、儒、墨、道六家的話,以及《漢書·藝文志》論各家的話,大都有褒有貶,其所褒貶,大致可說是得當的,就可以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我只說春秋戰國是中國學術發達、有光彩的時代,不說它是最好的時代。
[2]《七略》中《輯略》是自述編輯之意的,不是書目。此外《六藝略》是經書,實在就是諸子中儒家的書?!吨T子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都是當時各種專門之學。《詩賦略》是文學書。
[3]譬如《禮記·王制》說:三年要儲蓄一年的糧食。到三十年,就有十年的儲蓄,雖然荒年,百姓也不怕饑餓了,到這時候,天子才好天天殺牲,作樂地吃飯。古代各種禮節,到荒年時候,大抵另有減省的辦法。如《禮記·曲禮篇》所說:荒年,君就不能吃動物的肺,大夫就不能吃粱(粱和肺,是當時以為美食的),就是一個例子。
[4]見《韓非子·定法篇》。
[5]醫經是醫學,經方是藥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