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章
周之建國及其政教

夏商時代的史事,傳于后世的,還不甚詳;到周朝,便要比較詳細些了。

周初國家之組織

這時候的政治可以說是在封建時代。國家的內部,是以平民、貴族兩級組成的。[1]每國都有世襲的君主,其下為公、卿、大夫、士。[2]自大夫以上,大概都系世官。士則由平民中選舉。[3]重要的官吏:有冢宰,是總管一國的政治和官吏的賞罰的。有司徒,是管理人民,司教化之職的。有宗伯,是管典禮的。有司馬,是管兵事的。有司寇,是管刑法的。有司空,是管民居和道路等事的。[4]人民的最大多數是農民。出租稅之外,兼服兵役。其軍隊的組織:是以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也有說師就是一軍的,也有說五師為軍的。[5]打起仗來,以車兵為主力,輔之以步兵。正式的軍隊,大概是國都附近的人民,其余的人民,亦能從事于戰守。不過不用他做正式的軍隊,只叫他保護本地方罷了。[6]刑法:有自古相傳的五刑,就是墨、劓(yì)、剕(fèi)、宮、大辟。成文法也已經有了,但還不曾公布。[7]

封建制度之確立

所謂封建,到底是怎樣一回事呢?這其間當分兩層講。古代交通不便;各地方的風氣,也不相同;林立的部落,大概是不相往來的。這時代,自然說不上封建。到后來,交通漸漸便利了,往來接觸之事,就日漸繁多。有接觸,自然免不了爭斗。有爭斗,自然有勝敗。敗的對勝的,要表示服從,列國之間,就生出主從的關系來。這是封建制度的第一步。再進一步,強大的國家,便能把弱小的國家的君主廢掉,改立自己的(一)子弟,(二)親戚,(三)功臣,(四)故舊。還有并非吞滅他國,而因人口稠密,有一部人移殖到外邊去的。此等分封出去的國家,對于其舊國,關系自然更為密切。這是封建制度的第二步。周朝的封建,爵分五等,地則分為三等。[8]列國所公認的共主,稱為天子,亦稱為王。其余五等之爵,亦總稱為諸侯,諸侯國內的政治,都是自理的。對于天子,只盡朝聘的禮節。天子出來巡行,謂之巡守。此種典禮,似乎不常舉行。還有將一部分地方,派一個諸侯管理的。這一部分地方之內,所有的諸侯,國內如有失政、篡亂等事;相互之間,如有紛糾,都歸這一個諸侯負責糾正,輕的加以責問,重的就用兵征伐,這就是所謂霸主。后來用兵力爭奪的,就是這一個位置。

方百里 方百里 方七十里 方五十里 方五十里

西周之政治

西周共傳十二代,約二百六十余年。自太王遷岐之后,文王建都于豐,武王建都于鎬(hào),[9]都在今陜西境內。所以稱為西周。西周的天下,是到成王初年才打定的。相傳周公把東方打平之后,就制禮作樂,然后歸政于成王。孔子屢次稱贊周朝的文明,大約其規模就是定于這時候的。成王和其兒子康王,算是西周的盛世。康王死后,子昭王立。“南巡守不反”,西周就開始衰微了。

戎狄之內侵

西周的盛衰,似乎和民族斗爭,很有關系。周朝在今陜西,其地本戎狄散布之區。自受封以來,和戎狄的爭斗,似乎便很激烈。到大王以后周朝算是勝利了,于是進而干涉東方的事情。從陜西到河南,有兩條路:一條是從長安出潼關,到洛陽,再渡河而北,便達到商朝的都城。武王伐紂,所走的是這一條路。一條是從長安向西南,出武關,到河南的南陽一帶,再向南,就到湖北了。古書上屢說文王化行江、漢,對于這一條路,似乎也有相當勢力的。春秋時代的楚國,建都在湖北的江陵縣。但是其受封之初,是在河南境內丹、淅二水會口的。[10]昭王南巡守不返,后來齊桓公曾將此事去責問楚國人,昭王這一次,似乎是伐楚而敗的。對于西南的威風,就漸漸地不振了。昭王的兒子是穆王。在位頗久。相傳他曾有西征之事。徐偃王乘機作亂,也給他回兵打平。[11]似乎王室的聲威,又為之一振。但是穆王以后又漸漸地衰弱了。西周第十代君主,喚作厲王。他的行為很暴虐。國人謗毀他,他派一個人去監謗。有謗毀的人,就把他殺掉。如此者三年,百姓忍不住了,起而反抗。厲王逃奔出去。周朝兩個卿士,一個喚作周公,一個喚作召公,代他當國行政,謂之共和。[12]如此者十四年,厲王死在外面,乃復立其子宣王。宣王號稱中興之王,曾西征獫狁,東征淮夷、徐戎,又曾大會諸侯于東都。然而到他兒子幽王手里,西周又要陷于悲運了。

平王東遷

周幽王寵愛了一個女人,喚作褒姒(sì),相傳褒姒不大肯笑。幽王卻千方百計,要引她笑。于是無端把烽火舉起來。這烽火,是古代用以報警的。它的辦法是隔了若干里,就筑一座高臺。白天在臺上舉烽,晚間則在臺上舉火。如此接二連三的過去,使遠方的人,可以從速知道警信。在沒有電報的時代,要算是傳遞消息最快的法子了。周幽王既把烽火舉起,四方諸侯,都當王室有警,趕快發兵來救。兵到時,卻一些事情也沒有。褒姒卻大笑。周幽王的皇后,是申國的女兒。那申國,在今河南南陽縣地方,正是武關以西緊要的去處。周幽王為寵愛褒姒之故,把皇后廢掉。皇后所生的兒子,名喚宜臼,也廢掉,而立褒姒做皇后,褒姒所生的兒子做太子。宜臼逃到申國,周幽王又向申國索取。于是申國聯合犬戎,舉兵抵抗。周幽王再舉烽火,四方的諸侯,給他騙慣了,都以為是游戲舉動,再沒有一個人來。幽王遂被殺于驪(lí)山之下。[13]舉烽火以戲諸侯,自然是一段帶有傳奇性質的傳說,不足為據。然而西周的滅亡,是由于陜西境內的犬戎、河南西南部的申國一時俱叛,則似乎是事實。幽王死后,宜臼即位,是為平王。在陜西境內,不能立足,乃遷徙到周公所營的洛邑。從此以后,史家就改稱它為東周了。

[1]自然還有奴隸,但不十分需要。

[2]天子、公、侯、伯、子、男、卿、大夫,都是所謂爵。有爵,便表明他的身份,與眾不同。士卻不是爵,只表明他是任事的人,就是服公務的人的意思。

[3]參看第七章,述自治制的一節。

[4]這是《周禮》所謂六卿。后世的六部,就是仿此而設的。但司空實在是管建設的官,并不管制造。后世設工部以當《周禮》的司空,實在是錯誤了的。所以有此錯誤,則因《周禮》記司空的一部分亡了,漢朝人把一部記工官的古書,叫作《考工記》的去補足它之故。周禮六卿之上,有三公、三孤,都是坐而論道,不管事的。這是漢朝時候講經學的古文家的說法。今文家的說法,則司馬、司徒、司空為三公,漢朝講經有今文古文兩派,見中古史第四章。

[5]師為一軍,是今文家的說法,見《公羊》隱公五年《注》。五師為軍,是古文家的說法,見《周禮》夏官司馬。

[6]春秋以前,正式的軍隊都近國都,并不是全國的人民都做正式的軍隊。清朝江永的《群經補義》,有一條,論這件事。

[7]《左氏》昭公六年,鄭國的執政子產作《刑書》。晉國的叔向寫信給他,很不以為然。子產所做,就是公布法律的事情。可見法律是到春秋以后,才逐漸公布的,以前都采取秘密主義。

[8]這是今文家的說法。其不滿五十里的,不能直達天子,附于諸侯,謂之附庸。古文家說,則公方五百里,侯、伯、子、男,遞減百里。亦見《周禮》。封地的大小,不過是定制如此,實際未必如此整齊劃一。即使初封時候是如此,后來也有擴大,有削小的;不可把制度當作事實。

[9]豐、鎬,都在今陜西鄠(hù)縣。

[10]清朝宋翔鳳考據出來的。見他所著的《過庭錄》中《楚鬻熊居丹陽武王徙郢考》。

[11]穆王西征的事情,見于《史記·秦本紀》和《趙世家》。所到的地方,怕不得很遠。后世有一部書,名為《穆天子傳》,把穆王西征的規模,說得非常之大,所到的地方,簡直在亞洲的西部,這部書是靠不住的。穆王西征所見的西王母,是一個國名,見于《爾雅》。后來的人,把他附會做一個神仙,那更靠不住了。

[12]共和的共,大約就是恭字。古人做事,小心謹慎,不敢輕心大膽,就謂之恭。古代貴族權大。春秋之世,君逃了出去,不另立君,即由大臣主持國事的很多。如魯國的昭公,就是一個例子。

[13]驪山,在今陜西臨潼縣。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肃北| 延安市| 漳浦县| 安陆市| 印江| 加查县| 虹口区| 长阳| 永平县| 安康市| 澎湖县| 凤阳县| 颍上县| 枣阳市| 邵阳县| 澄迈县| 深州市| 瓮安县| 依安县| 城市| 峨边| 巨鹿县| 朝阳市| 房山区| 临泽县| 岐山县| 峨眉山市| 永善县| 托里县| 康马县| 淮阳县| 铜鼓县| 屯昌县| 宝鸡市| 梓潼县| 余姚市| 马尔康县| 沙坪坝区| 岳西县| 新丰县| 寻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