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章
上古之文化與社會

上古生活上之進化

誰都知道,人生最要緊的事,是衣、食、住、行。上古的衣、食、住、行,是怎樣的呢?據古書上說:

他們的食,是草木之實,鳥獸之肉。渴起來便飲其血,血吃不飽還要茹其毛。[1]

他們的衣有兩種:一種是把樹葉子披在身上,這就是所謂卉服。一種是把鳥獸的毛皮,披在身上,這就是所謂皮服。

住則夏天住在樹上,冬天住在洞穴里。

行更不必說了。除非是自然平坦之地,此外全沒有人力修筑的道路。遇到水,除非淺的可以徒涉,船和橋,都是沒有的。[2]

雖然如此,后來卻漸漸地進化了。

無論是搜集,是漁獵的時代,人總是挨著饑餓的。因為食物的供給,不能平均;保存著以待將來,這時候,又沒這個法子。然而,人到底是聰明的。他們捉著受傷的動物,還沒有死;或者是小動物,可愛的,便把來養著玩。到后來饑餓了,就可以宰殺充饑。如此,便發明了牧畜。又因植物的種子,拋棄地上,到一定的時節,便會生長出來。如此反復經驗,便發明了農業。牧畜和農業發明,人就不怕饑餓了。

講到衣服,也因發明了植物的纖維,可以利用,又發明了養蠶。于是有麻、絲、布、帛,以做衣服的原料。裁制的方法,自然也進步了。最初的衣服,只是用一幅皮,遮蔽著下體的前面,這就是后來所謂黻(fú)。[3]進步些,知道連后面也圍起來,那便是裳(cháng)。再進步些,會做兩只袴(kù)管,便成所謂裈(kūn)和袴。[4]遮蔽上體的衣,戴在頭上的帽子,穿在腳上的鞋、襪,[5]自然也不難逐漸發明。

最初巢居時,人只會在天然的大木上坐臥,借著天然的濃蔭,做個遮蔽,至多會把樹葉子牽連起來,以補天然之不足罷了。后來有了刀斧等器具,就可把樹木砍伐下來,隨著自己的意思,搭成架子,這便是棟梁的起源。至于洞穴,天然的不夠住,也可用人力在地上掘成;或者把土堆起來,只留一個出口。[6]這種人造的洞穴,就是墻壁的起源。再進步些,把土木兩種工程,合而為一就成所謂宮室了。

行走的道路,此時自然也會用人力修治,遇到水,就用木石等物,架成橋梁。水闊的,還會用木頭造成船,或者編成筏。馴服動物,本是漁獵、畜牧時代做慣了的事。牛馬等氣力大,行走快,又可駕馭的動物,自然要利用它,以補人力之不足。

古代的生活,就是如此逐漸進步了。至于社會的組織,又是怎樣呢?

上古社會組織之形成及其進化

人是不能單獨生活的,所以有人類,就有社會;而有社會,就必有一種組織。最初的組織,是依靠血統的。人所最初認得的是母親。而同出一母的子女,亦必互相依倚,所以其次便是兄弟、姊妹。母又有其母,女又有其女,如此世代相連,就結成一個女系氏族。這時候,還沒有個別的夫婦。后來夫妻之制,漸漸確立了。而在漁獵時代,則從事于打獵的;在畜牧時代,則從事于馴服動物的,都以男子為主。就是農業,初期雖是女子所發明,[7]后來也漸漸地,移于男子手中了。生產事業,漸漸以男子為中心,戰斗更不必說。如此,女子在社會的地位,就漸漸降低,漸漸地附屬于男子;所生的子女,也漸漸地附屬于其父親,而女系就變為男系了。中國人的姓,最初是跟著母親的,后來卻跟著父親,就是這個緣故。

以上所說的,是血統上的組織。最初親愛的感情,及其能互相了解,都以血統相同的人為限,后來就漸漸地擴充了。同住在一地方的人,漸能互相親愛,互相了解;公共的事情,可以聯合著去做;而且能公推有才智的人,以為首領。如此,就漸合各氏族而成部落。同在一地方的人,語言、風俗、信仰等,自能彼此相同,這又是民族的起源了。

在上古,因交通的阻塞、人類制馭天然能力的缺乏,各部落間互相往來之事,大概是很少的。后來就不然了。彼此互相接觸之后,也有能講信修睦,常保其和平關系的;也有免不了爭斗的。大概農業社會,衣食饒足,其人所從事的事業,又極和平。所以其性質最為善良。對外多能“講信修睦”。內部更其不分彼此。孔子所說的大同時代,大約就是指此等部落而言。漁獵和游牧部落,都要比較窮困些。漁獵社會,因食物的限制,人數不能很多,侵略的力量,還不甚強。游牧社會就不然,而他們的行動,又極容易。所以往往成為侵略者。假定有兩個部落,互相爭斗,一勝一敗,敗者的財產,就要為勝者所有,連人也做了他們的奴隸了。如此,便生出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的階級來。征服者為治者,被征服者為被治者,治者和被治者,既經劃分,治者的威權,自然會日益膨脹。其初相去不甚遠的,后來就判若天淵了。即使沒有征服和被征服的關系,一部落中,治者的權力也會日漸擴大,至于與被治者分離的。古代的國家,大概是如此造成。

上古制度文物之進化

最初的社會中,人人所做的事情,是差不多的。后來智識技能漸漸進步,就要發生分工了。人所以異于動物的,是能夠使用器械。單靠生來的器官,所成就的,總是有限,而且是代代相同的。到能夠利用器械,就日新月異,無可限量了。

人最初所能利用的,只是石頭,次之才是金屬。而金屬之中,銅器又早于鐵器。《易經》的《系辭傳》上說:黃帝、堯、舜時代,“弦木為弧,剡木為矢”。而古書上又屢說蚩尤造兵。大約五帝時代,正是石器、銅器轉變的時期。此等有形質之物而外,人類最大的發明是火。有了火,就可以熟食,可以御寒,可以熔鑄金屬,制造陶器,發明文物,一日千里了。我國此項發明,還遠在燧人時代。初期簡陋的器具,人人會造。后來精良了,就要分出一部分人來,以為專職,這個便是工人。各部落相接觸了,彼此不同的東西,自然可以互相交換。如此,便發生了商業。其初只是以物易物,后來覺得不便,有種大家都要的東西,就可以先換了它,將來再和別的東西交換。如此,就發生了貨幣。

因為語言的交通,受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自然會造出簡單的象形文字來。古書上多說倉頡(jié)造字,又說倉頡是黃帝的史官。這話雖然未必確實,然而五帝的時代,文字使用漸廣,則是可以相信的。人和人的關系復雜了,自然各有其當盡的責任,當守的界限。當為而不為,不當為而為,就要想法子制裁他。就有所謂禮和刑。前此,人只是忙于衣食。生活程度漸高,就略有余暇,以從事于思考。社會等級既分,不事生產的人,閑暇的工夫更多。各種學術,也就逐漸發明了。上古制度文物的進步,大概如此。

[1]以下說衣、食、住的進化,大致根據《禮記·禮運》。卉服、皮服,見《書經·禹貢篇》。飲血茹毛,我們只當作形容野蠻人的話,其實在古代,確是如此的。《禮運》疏中,舉出蘇武的吞節旄(máo),以為證據。現代社會學家,考明古代饑餓的人,是什么東西都會吃的,更用不著這種偶然的事實做證據了。

[2]《淮南子》說:古代“山無蹊隧,澤無舟梁”。

[3]亦名“韠(bì)”。在后來,是穿在裳以外的裝飾品。在古代,卻是最早有的衣服。見《詩經·采菽》疏。

[4]短的喚作裈,長的喚作袴。

[5]古代的帽子很多。有的叫作“冠”,有的叫作“弁”,有的喚作“巾”。鞋子,有的叫作“履(lǚ)”,有的叫作“屨(jù)”,這許多詳細的考據,現在不必去管它。

[6]在地上把土堆起來的,亦稱為復,見《詩經·綿》疏。

[7]現在社會學家,說農業是女子所發明,在我國古書上,也有證據。如古人初次相見所送的贅(zhuì),男人是羔雉(zhì)之類,女人卻是榛(zhēn)栗之類。又如行祭禮時,男子所進的是肉類,女子所進的,卻是果菜之類。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仁化县| 榆林市| 乳山市| 兴山县| 板桥市| 塔河县| 莒南县| 封开县| 安岳县| 荔浦县| 潜江市| 泸水县| 兴业县| 栾川县| 枞阳县| 台前县| 张家港市| 安阳县| 高青县| 安岳县| 湘潭市| 太康县| 唐山市| 通海县| 宝应县| 沛县| 林周县| 保康县| 汽车| 海阳市| 双牌县| 昌黎县| 昌江| 连云港市| 监利县| 比如县| 普兰店市| 馆陶县| 射洪县| 法库县| 潞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