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審判:國民政府處置日本戰犯實錄
- 劉統
- 3147字
- 2021-02-07 11:17:52
前言
這本書是2015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對日本戰犯審判研究”的最終成果。
當年為什么要研究這個課題?它的政治意義和學術價值何在?
這是一段長期被湮沒的歷史。
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根據同盟國的商定,中國國民政府開始籌備戰后審判,成立“戰爭罪犯處理委員會”,擬定了《戰爭罪犯審判辦法》等文件,對日本戰犯進行逮捕、拘押和引渡。
從1945年8月到1947年5月,中國各地共逮捕日本戰犯2259人。在北平、沈陽、南京、廣州、濟南、漢口、太原、上海、徐州、臺北10個城市設立了專門審判戰犯的軍事法庭。從1945年12月至1949年1月共計審判日本戰犯863人,其中判處死刑139人,其余的判處無期或有期不等的徒刑,也有部分因證據不足釋放。
1946年1月19日,遠東最高盟國統帥部根據同盟國授權,成立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在東京審判日本戰犯(又稱“東京審判”)。中國國內審判作為東京審判的組成部分,積極提供證據,特別是南京大屠殺事件的揭露,為東京審判做出了重要的配合和貢獻。
戰后對日本戰犯審判,是在英美等國放棄在中國的治外法權后,中國政府對日本戰犯進行的獨立審判。這對長期遭受日本侵略的中國人民來說,是一件宣示主權、伸張正義的重大事件。在沒有先例、沒有經驗的背景下,獨立進行如此大規模的國際審判,對中國的司法工作者也是一次嚴峻的考驗。公正地說,國民政府的諸多外交、法律、軍事人員,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盡力完成了這場規模浩大的審判,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但是,這樣一次重大審判,長時間內很少被提及,除了南京審判有相關研究外,其他研究成果微乎其微。至今沒有一部全面論述的著作,這是非常遺憾的。其歷史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政治方面。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一直不承認國民政府的對日審判。《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包含兩篇文章:1949年1月28日《中共發言人關于命令南京政府重新逮捕前日本侵華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和逮捕國民黨內戰罪犯的談話》和1949年2月5日《中共發言人關于和平條件必須包括懲辦日本戰犯和國民黨戰犯的聲明》。將國民政府軍事法庭宣判岡村寧次無罪釋放斥為“出賣民族利益,勾結日本法西斯軍閥的犯罪行為”。因此,新中國成立后一直不承認國民政府對日審判的合法性,甚至影響到東京審判的研究。致使這段歷史長期無人提起。
二、歷史資料方面。由于當年的審判均為軍事法庭操作,檔案文獻保存在當地軍事首腦機關。后來沈陽、濟南、徐州等地都經歷了戰爭,軍事檔案蕩然無存。除了南京和北京審判檔案外,其他城市審判檔案保存很少。這是造成研究困難的主要原因。
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開始侵略中國,到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中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受害時間最長,傷亡損失最大的國家。但是日本侵華罪行,并沒有得到全面深入的清算和研究。在東京審判的法庭上,由于美國的主導,侵華罪行沒有作為日本首要的、最重大的罪行予以深刻揭露。在中國受審的日本戰犯,由于取證和時間關系,國內政治和戰爭原因等,揭露出來的戰爭罪行也是有限的。還有許多罪行,例如對共產黨抗日根據地的掃蕩,在東北地區掃蕩抗日聯軍、鎮壓抗日人士的罪行,都沒有列入審判內容。因為當年的不深入和不全面,所以日本右翼會否認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戰爭罪行,甚至稱南京大屠殺為“虛構”,這引起了中國人民的強烈憤慨,也使中國學者深刻反思。
2011年上海交通大學東京審判中心成立以來,重視基礎歷史資料的整理和研究,陸續影印出版了《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庭審記錄》80卷,《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證據集成》50卷等基本史料和一批海內外研究著作。中國審判是東京審判的組成部分,隨著東京審判研究的深入和發展,中國國民政府審判日本戰犯作為一個獨立課題,已經具備了研究條件。
深入全面開展對日本戰爭罪行和審判的研究,是一個具有重大政治和學術意義的課題。通過具體的、實證的研究,揭露日本軍國主義的侵華罪行,弘揚民族正義,使中日兩國人民永遠牢記歷史教訓。對日本右翼否認侵華罪行,是最有力的回擊。
作為一項填補空白的研究,本課題的目的在于:
1.全面還原當年審判日本戰犯的全過程。對國民政府審判日本戰犯的十個法庭進行全面的史料整理和研究,再現當年的審判情況。
2.運用法學和歷史學的方法研究審判過程中對日本戰爭罪行的認定、取證、量刑、判決等細節,對當年的審判進行全面評估。
3.研究審判過程中由于歷史原因造成的缺憾、教訓,總結歷史經驗。
4.尋找挖掘新史料,對當年審判沒有涉及和沒有深化的日軍侵華罪行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和論證。
5.與東京審判和其他亞洲國家法庭對日審判進行全面綜合研究,特別是中國審判與東京審判的配合,證據和證人的提供,甲級戰犯和乙、丙級戰犯罪行的清理,在更廣闊的范圍內清理日本戰爭罪行。
經過五年的艱辛努力,現在完成的這部著作,給讀者提供了什么?
第一,全面敘述國民政府審判日本戰犯的過程。從聯合國戰爭罪行審查委員會的發起,到中國的參與,法規法律的制定,戰爭罪行和戰犯的認定,都反映了中國與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的配合與合作。本書全方位記錄中國法律工作者迅速與國際接軌,實施對幾千名日本戰犯的甄別、逮捕、調查,以及十個軍事法庭審判的全過程。從這些具體的情節中,讀者能感受審判日本戰犯經歷的曲折過程,獲得的成績,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以及如何解決。雖然有諸多的不盡人意,但是它體現了中國人民對日本侵略戰爭罪行的聲討和清算,伸張了正義,懲罰了邪惡。在這些方面,本書都做了開創性的研究,讓讀者對這段重要的歷史過程,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第二,保留對日審判的原始面貌。過去我們對這段歷史了解甚少,因此在研究、寫作過程中我盡可能保存原始文獻。我查閱了大量的歷史檔案,從這些起訴書、判決書、審判記錄、會議記錄、來往公文中,看到了審判過程的復雜性。更重要的是,每個判決書中都有受害的中國人的名字,這是最直接的歷史記錄。例如上海日本憲兵隊軍曹倉拜伯次迫害愛國學者蘇甲榮案,蘇甲榮是五四青年,愛國的地理學家,在抗戰期間曾編繪具有抗日思想的《日本帝國侵華圖》,在書店發行。1944年7月,日軍憲兵倉拜伯次將蘇甲榮逮捕。在憲兵隊拷打、灌水,導致蘇甲榮肺部受傷,釋放后不治身亡。判決書把這個過程記錄得很清楚。如果我泛泛敘述,并不能準確地反映歷史原貌。所以我盡可能保留歷史文獻,大量引用了審判的原文。我覺得這些文獻既反映了審判的過程,也反映了審判定罪的法律依據,這些文書的起草和定論,都體現出審判工作者付出的努力心血。另外,我是研究歷史的,不是研究法律的。在敘述審判過程時,各個法庭在依法定罪方面,引用的法條,量刑的理由,都各有特色。我想,這些檔案都是很寶貴的資料,而且都是首次公布。保存原貌,一方面給后面的研究者提供第一手資料,另一方面也可以供法學專業和其他專業的研究者共享,為今后的深入研究創造條件。
第三,我寫這本書,不是為了激發歷史仇恨,而是為了實現人類保衛和平的共同愿望。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實現中日邦交正常化。在歡迎宴會上,周恩來總理語重心長地指出:“前事不忘,后事之師。”這是中日關系的原則。我們不會忘記日本軍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和對中國人民犯下的罪惡。牢記歷史的目的是為了不讓它重演。中國審判作為東京審判的一部分,懲罰了日本戰犯,確認了戰后亞洲和國際和平的新秩序。這個格局至今仍然是維護亞洲和世界和平的基石。如果有人問我:寫這本書有什么用?我的回答是:它是塊石頭,為中日友好和平奠基。如果有人敢翻歷史的案,不承認日本軍國主義的罪行,它就砸向那些右翼勢力,讓他們在歷史的證據面前閉嘴。我在東京靖國神社里,看到廣州法庭判處死刑的日本戰犯崛本武男被押上刑場的照片和絕命書陳列在那里,還有人為他招魂。這本書就是與日本右翼勢力針鋒相對,看看中國人是怎么審判他們的戰爭罪行的。牢記歷史,保衛和平,絕不是一句空話,是要付出艱辛努力的。